本书为我国著名科学家、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应毛泽东主席之约而写的科学读本。全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学术之争,遗存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科学原理等,倡导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持续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本书适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供普通大众阅读学习,以提升科学素养。
孙革等所著的《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是首次对辽宁古生物化石及其地质地理背景的系统、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带着科普色彩的学术专著。本书报道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囊括近30个门类,涉及近万件标本,概要地记述了它们的系统分类特征以及地质地理分布等。凭借着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本书作者们以崭新的科学视角,系统地回顾了辽宁30亿年来的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地理变迁。
《植物逆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植物,特别是薯类作物在各种逆境条件下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5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植物受到病虫伤害的反应,如呼吸活性途径的变化、贮藏蛋白质的结构及变动、细胞器及其酶蛋白诱导形成及分子机制;多酚类、香豆素、木质素、乙烯、水杨酸、茉莉酸、活性氧、植保素、植物物质等的合成及其相关基因研究;植物细胞内、细胞间物质运输的机制;喜温性薯类的低温逆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植物对逆境的感应与信息传递途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木薯、芋头收获后的特慢性质;甘薯的杂产育种、分子育种、抗病、抗虫、抗活性氧的原理与利用;介绍了国际薯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该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技术先进。《植物逆境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适合于农林院校师生,以及
按属或种简要记述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了储藏、发芽前的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点。参与撰搞的多达70余人,都是知名学者专家。本书融集体智慧之大成,汇科学研究之精华,既总结生产实践的先进经验,又验之于撰稿人的直接知识:记载翔实,描术准确,数据来于实际。每个属或种均配有种子外观图和剖视图,种子发芽进程图。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供植物工作者,园林工作者、院校师生以及基层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参考。 全书共收集了木本植物种子 492属1222种以及54个种以下分类等级,简要记述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分布、用途和开花结实特点,着重描述果实的采收、种子调制、种子储藏、种子处理、发芽测定、播种等主要生产环节技术要点。
孙革等所著的《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是首次对辽宁古生物化石及其地质地理背景的系统、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带着科普色彩的学术专著。本书报道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囊括近30个门类,涉及近万件标本,概要地记述了它们的系统分类特征以及地质地理分布等。凭借着数十年在辽宁开展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学术积累,并结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发现,本书作者们以崭新的科学视角,系统地回顾了辽宁30亿年来的生命演化历程和地质地理变迁。
植物化感作用已经被发现有二千多年,但真正进行、深入的研究则是近三十年的事情。由于植物化感作用的理论和实践能实现农林业的持续发展和达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近年植物化感作用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从基本概念到外进展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本书适合从事农林、环境生态、植物和化学的科技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共分国家珍稀植物、黄山命名植物、主要古树名木和主要观赏植物四个篇目,其中国家珍稀植物篇收录了在黄山境内有自然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介绍保护植物5种,二级16种,三级16种,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范围的兰科野生种14种;黄山命名植物篇收录了中名或学名以黄山命名的植物28种;主要古树名木篇收录了在黄山有代表的古树17株;主要观赏植物情况及科研、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我们还根据四个篇目的先后顺序,对部分具有多重属性的植物种类,只在前一个篇目录入,以避免内容重复。如黄山木兰,既是“国家珍稀植物”,又是“以黄金命名植物”,我们只将其收录在“国家珍稀植物”之中。
本书共十六章,除了简介遗传育种、免疫生理、酶活生理、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生境与生态系等基础知识外,还从食用真菌、药用真菌、毒蘑菇、真菌毒素、菌根类真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菌物的个体发育和群体演化的观点与菌物的开发利用的创新及面向企业化的设想。全书约40万字,引用了较多的彩色图片,堪称图文并茂。引言以诗篇歌颂菌物为导论,以商品流通为回归,阐明菌物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的光辉前景。全书着重创新观点和走向企业化的应用观点。我愿向广大的生物学、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技术推广工作者,以及从事有关领域生产、经营的人员推荐这本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开拓菌物,使它为人类造福。
《中国中生代原鞘亚目甲虫化石(精)》系统回顾了鞘翅目化石国内、外的分类研究历史和现状,描述了原鞘亚目甲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并对20世纪初至今中国东北地区报道的原鞘亚目甲虫化石进行了分类总结。书中整理报道了近年来在内蒙古九龙山组和辽宁西部义县组发现的原鞘亚目甲虫化石标本。其中菱形甲科和三列甲科化石分别是该科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化石标本,并发现了裂鞘甲类化石。建立了8个长扁甲类化石组合。根据新的化石发现,书中还对东北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化石埋藏条件以及一些当时世界性分布类群的迁移路线进行了讨论。《中国中生代原鞘亚目甲虫化石(精)》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晚期鞘翅目原鞘亚目化石及相关地层、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供高等院校、科研及生产等部门在地层古
本书共收录中国野生兰科植物117属403种和2变种。每种均有较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并有产地(外)、生境、海拔和花期的记载,含有丰富的手资料。书中791幅彩色照片大多为作者实地拍摄的,其中不少还是首次发表的。本书属于大型的野生兰彩色图鉴之一,有很强的科学性、国际性和实用性,对推动兰科植物的研究,发展兰花产业,扩大国际交流,合理开发和保护兰花资源,将起重要的作用。 本书供植物学、园艺学、环境和植物保护工作者以及花卉产业经营者参考。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按照进化的轨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冰河世纪的史前动物,既有亚欧大陆的猛犸象、锯齿虎这些冰川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物种,也有美洲大陆的短面熊、美洲拟狮等大型掠食者,还有大洋洲的古巨蜥、非洲的恐象,等等。这些物种涉及飞禽、走兽、爬行类等众多类型,书中不仅对这些史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作了详细讲解,还配备了大量精美的手绘图和照片进行还原。除此之外,《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还描述了冰河世纪史前生命的演化轨迹以及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展示了冰河世纪的神奇与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