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及大众科普科教的需求,编者在杨家騄和李志明主编的《古生物学实习指导书》(1993年**版)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积累,编写了《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共分10个章节,每个章节均对相应古生物类群的基本构造、分类体系和化石代表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文字描述,展示了精美清晰的图片并附上琅琅上口的化石诗歌便于记忆。《化言石语——古生物化石观察与实习》的特色是一目了然,对于有学习古生物学化石结构需求的学生和化石爱好者来说,是一本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书籍。
《古菌?生命的奥秘》是由张传伦教授主持撰写的专门介绍古菌的微生物学领域科普教材。古菌,虽然和细菌、真核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的三域系统,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把深奥晦涩的科学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介绍给大家。本书由浅入深,将今论古,从古菌的定义、特征、培养至古菌在地球化学上的应用概述了国内外学者30 多年来对古菌的研究,从古菌与地球共演化谈到古菌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以基础知识为主,穿插介绍国内外古菌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可以较好地为初涉古菌领域的同学和科普爱好者提供帮助。
本书共分国家珍稀植物、黄山命名植物、主要古树名木和主要观赏植物四个篇目,其中国家珍稀植物篇收录了在黄山境内有自然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介绍保护植物5种,二级16种,三级16种,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范围的兰科野生种14种;黄山命名植物篇收录了中名或学名以黄山命名的植物28种;主要古树名木篇收录了在黄山有代表的古树17株;主要观赏植物情况及科研、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同时,我们还根据四个篇目的先后顺序,对部分具有多重属性的植物种类,只在前一个篇目录入,以避免内容重复。如黄山木兰,既是“国家珍稀植物”,又是“以黄金命名植物”,我们只将其收录在“国家珍稀植物”之中。
这是一部探索远古巨兽灭 真相的科普读物,也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巨型古生物图鉴。 直到几千年前,地球上仍然生活着形形色色的类似科幻惊悚电影里的神奇巨兽,如大猩猩大小的狐猴、230千克的巨鸟、2000千克的掠齿懒兽等,它们在每一个宜居大陆和岛屿上游荡。然而,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幸存物种之外,它们现在都消失了。 这些史前的庞然大物为什么会遭遇灭顶之灾?古哺乳动物学家麦克菲,用类似悬疑小说的写法、扎实的科学知识,带你侦破大约5万年来消失的脊椎动物的灭 悬案,解开“近时期大灭 ”的千古谜团。作者试图探究人类过度狩猎、灾难性气候变化和其他如疾病、陨石冲击等驱动动物灭 的因素,以及围绕这些因素形成的各种假设、争议与误解,并根据前沿科技研究,如DNA研究、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来重新发掘灭 原因,甚
本书以档案的形式介绍每种恐龙,包括恐龙的放大头像、相关物种信息,并附有特点介绍和化石照片等。全书按照年代划分,从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其中又以白垩纪的分类 细,包含了暴龙家族、窃蛋龙家族等演化分支的介绍。书中的恐龙都是所有恐龙中 或被研究得 深入的恐龙。在本书中,你不仅会遇到霸王龙等经典恐龙,还会遇到也许不够 ,但足够特别的恐龙,比如迈摩尔甲龙,它是已知 早的装甲类恐龙;还有棘龙,这是 一种被认为会长时间待在水中的非鸟类恐龙。体形大的和体形小的、有牙齿的和有喙的、有羽毛的和有鳞的,本书是对恐龙这群曾统御地球的伟大生物的奇妙致敬。 书中内容浅显,就算没有深入的专业知识也能阅读并获得知识与乐趣,同时介绍的恐龙种类多、内容丰富,因此即便是对恐龙已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在书中学习到新知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编的《动物考古(第3辑)》共收录12篇论文,其中英文7篇、中文5篇,是继20l4年出版的《动物考古·第2辑》之后又一本动物考古专辑。文集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文字,没有对原文进行中英文互译。中文撰写的论文附有较长的英文摘要,呈现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
我国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和可可西里龙木错-玉树缝合带内保存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放射虫的蛇绿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是探讨特提斯演化的难得的地区。本书总结了羌塘和可可西里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系统描述了龙木错-双湖和龙木错-玉树缝合带内晚泥盆世—中三叠世放射虫化石,计25科、53属和155种(25新种),并建立了14个放射虫化石带及其区内、 和 对比格架;证明了卉特提斯洋 晚闭合于二叠纪末,发现新特提斯洋 早形成于中三叠世安尼期而不是二叠纪。 这一综合性的放射虫古生物专著可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地质矿产部门和石油系统从事地层学、古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和青藏高原或特提斯演化研究、教育、学习和地质生产的人员参考。
我国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和可可西里龙木错-玉树缝合带内保存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放射虫的蛇绿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是探讨特提斯演化的难得的地区。本书总结了羌塘和可可西里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系统描述了龙木错-双湖和龙木错-玉树缝合带内晚泥盆世—中三叠世放射虫化石,计25科、53属和155种(25新种),并建立了14个放射虫化石带及其区内、 和 对比格架;证明了卉特提斯洋 晚闭合于二叠纪末,发现新特提斯洋 早形成于中三叠世安尼期而不是二叠纪。 这一综合性的放射虫古生物专著可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地质矿产部门和石油系统从事地层学、古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和青藏高原或特提斯演化研究、教育、学习和地质生产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