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以及相关的应用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内容共分为l0章,包括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系统发育学、生理学、自然生态学、在厌氧处理工艺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学,也介绍了油田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危害与处理,脱硫弧菌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另外还阐述了硫酸盐还原的厌氧工艺,硫酸盐还原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处理各种重金属废水、抗生素废水、青霉素废水等。后介绍了复合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重金属废水以及含砷废水的原理等。本书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教学用书,并可作为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教材在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融入并强化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微生物与食源性疾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生长模型与安全预警技术等内容。本教材着眼于国内外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不但对食品生产中的微生物予以较多关注,而且对涉及食品安全方面微生物问题的阐述较目前同类教材更为系统全面。
本书介绍了细菌感染实验动物的研究方法与操作过程。从生物结构、新陈代谢、生物防控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述,提供实验室研究的整体方案。该书可供医学、生物学研究人员参考。刘永生,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岗位专家。以*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30余篇。
朱旭芬编著的《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以自然环境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鉴定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为主线,主要包括了八部分107个实验内容,既有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等基础性实验,还涵盖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化学分类和生物活性分析等设计性和科研性综合实验内容。每一个实验介绍试剂、设备仪器和实验操作过程,还突出介绍实验原理、注意事项以及评议方面的内容,将多年来积累的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经验充实到教材内容中去,并且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原理的说明图片与实验结果的照片。《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可供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学时数要求的人员使用。
该书介绍了动物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及分类、动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动物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技术等。该书适合动物医学专业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雨滋苔藓浸阶绿”。提起苔藓植物,人们就会联想到生长在老宅房后阴暗潮湿角落地面的矮小丛生的绿色植物。 由于苔藓植物多数结构简单、个体矮小,又似乎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常常被误认为是”低等植物’而不为人们重视.其实、 苔藓植物属于高等植物十一个独立的门、是植物界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重要类群,种类十分丰富 全世界有191科 1,230多属 21,200余种。苔藓被誉为 先锋植物、和大自然的“拓荒者”、分布十分广泛,除了海洋外、几乎廿布在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从寒冷的南北极地和高山冰川到炎热的热带雨林、 从干旱的岩石表面到湿润的土地、树干,甚王叶片表面、从沼泽湿地到水沟溪流.到处都有苔藓植物的踪影。苔藓植物不但在不同生态系统十具有不可忽略的生态服务功能、表现出重要而巨大的间接价值 而且作为独特的药用植物 特殊的
微生物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库,开发潜力巨大,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食品及环保等各个领域。本书将从微生物肥料、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农药、海洋微生物以及工业微生物等方面来介绍微生物资源的应用,系统化、基础化、时代化、新颖化是本书的特点。本书可作为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也适合高等院校学生扩充知识面和了解学科前沿的需要,是一本对微生物较全面的应用介绍方面的书籍。
《中国毒蛇学》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蛇及我国主要毒蛇的科技专著。它汇集了我国蛇及蛇毒研究成果,也汇入了国外的许多新成果,为从事蛇毒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蛇类资源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全书分为五篇二十二章。篇:绪论,着重阐述了蛇类的起源、分布,当代国内外研究蛇及蛇毒的现状和展望。第二篇:中国毒蛇生物学,阐述了蛇的分类及毒蛇的特点、解剖、生理、生态、养殖、蛇毒采集加工和粗毒质量标准。第三篇:蛇毒的生物化学和分离技术,系统地介绍了蛇毒的蛋白组分、酶类、非蛋白组分及生化特性,各种电泳、层析分离技术,蛇毒蛋白组分的鉴定。第四篇:蛇及蛇毒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蛇的综合利用,蛇毒组分的基础理论及其抗凝、促凝、止痛、抗癌抑癌等组分研究与临床应用及展望。第五篇:蛇毒致病机制及蛇
本教程共4章,30个实验。主要介绍研究微生物细胞化学成分、微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代谢与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本教程选取的实验材料包括细菌、古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生理类型包括自养型、异养型及光能营养型,实验技术则融合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力求综合分析和探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本教程选编的实验力求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教程对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实验步骤清晰,每个实验都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
《肠道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将从肠道微生物组概述、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在肠道微生物领域的应用、宿主基因型对肠道菌群的主导作用、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其它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类疾病的关联、人体微生态体系失衡机制和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等八个章节系统阐述肠道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联。
在中国科协统一安排和领导下,本报告以微生物学科近两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主,按照国标(GB/T 13745—92)和学科分类,选取本学科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涉及交叉学科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 本报告除综合报告外,还包括农业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科发展、真菌学学科发展、病毒学学科发展、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学科发展、微生物生态学学科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学科发展、海洋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微生物毒素与食品安全学科发展、微生物分类学与菌种保藏学科发展、酶工程学学科发展11个专题报告。为了保证本报告在同行中的认可程度,我学会组织业内专家讨论并征求意见,形成了以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包括有近50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参加了
本书涵盖了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然界微生物种类及其多样性,*微生物类型及开发意义,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微生物群落发展与演替,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技术及其应用,还介绍了微生态学与微生态之制剂等,尤其是*环境中的太空微生物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与研究技术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前沿知识。本书取材新颖,编排合理,结构紧凑,内容丰富而精炼。可作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及农林、畜牧、医学等领域研究生的教科书,还可作为从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为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实验教材是指 导学生上好实验课的重要工具。作为国家特色 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成果和江苏省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微生物学实验》 内容着重训 练学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同时适当增 加了一些与当前生产实践、生物工程应用有关 的新技术。 全书包括微生物学实验须知,微生物显微及染色 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及设 计型、综合型和探究型实验几部分。本书具有简明扼 要、实用性强的特点,并注意突出对学生独立工 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由赵玉萍、方芳主编,可 作为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教材,此外也可作 为从事微生物工作的有关教学及 科研人员的实验参考书。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全书共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大部分,涵盖59个实验,其中包括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微生物生长?病毒?育种?菌种保藏?微生物分类?微生物发酵和环境微生物等,为了扩大学生的适应面,在原来的抗生素效价的检测?微生物培养条件的优化设计?小型微生物反应器的操作和主要发酵参数的测定的内容上,又增加了光合细菌?厌氧菌?植物内生菌?果酒酵母?石油烃降解菌?16SrDNA方法鉴定?乙醇发酵?解淀粉芽孢杆菌抗菌蛋白?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浸沥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等方面的内容?本书特别加强了研究性实验的设计?书后附有详细的附录和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菌物是自然界中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一类生物,是目前生物学领域发展*快的学科之一。《菌物学》对菌物学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菌物学》共分14章,前6章为菌物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菌物的一般形态特征、繁殖、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菌物代谢及其产物等内容。后8章为菌物分类学部分,主要按照**的菌物分类系统,阐述各主要菌物类群的一般形态和分类,并对其中重要的代表属种进行介绍。第七章为非真菌界菌物,包括原生动物界中的黏菌、根肿菌,藻物界中的卵菌、丝壶菌和网黏菌。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分别介绍壶菌门、芽枝霉菌门、新丽鞭毛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的一般形态和分类。虽然无性型真菌不是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群体,由于其中好多类群是农林生产中重要的病原菌,《菌物学》把它单独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