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编收入了截至2020年6月底发布的石油产品行业标准共150项,编排方式按照产品专业分为九大类(燃料、溶剂、润滑油、润滑脂、石油蜡、沥青、油品应用、添加剂等)。为了便于查阅,每大类按照标准序号编排。本汇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石油产品行业标准的近期新情况,可为使用者提供近期新的产品标准文本。
本书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子课题 页岩油高效压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吉木萨尔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重点阐述了吉木萨尔芦草沟组页岩油体积压裂开发的增产机理和应用效果。本书对国内陆相页岩油储层开发理论研究和矿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书可供从事非常规储层改造机理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天然气净化用过滤分离设备的性能要求、性能检测和评价方法;气液和气固分离旋风分离器及分离元件的结构形式、设计方法、流动特征、分离性能,以及结构和运行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气液和气固过滤分离器及过滤元件的结构形式、设计方法、流动特征、分离性能,以及结构和运行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介绍了其他过滤分离技术,如重力分离器技术、常规低温分离技术、超声速旋流分离技术和涡流管分离技术
本书重点论述了燃气轮机的循环理论、部件特性、技术规范、性能测试、材料特性、轴承润滑、密封技术、转子平衡、连接对中、频谱分析、控制系统、燃料处理、维护保养、故障案例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不仅有燃气轮机基本原理的过程推演,也有工程应用实例的详细介绍,还组维护保养的具体说明,是一本全面阐述燃气轮机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的经典著作。本书可供从事能源动力相关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燃气轮机相关设计、运行与维护技术人员的工程参考手册,还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学习燃气轮机技术的基础教材或补充读物。
《液化天然气手册》论述了LNG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在内的LNG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系统介绍了LNG生产过程、产业基础、工程设计以及全球化贸易等各个方面。《液化天然气手册》对LNG产业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根据不同主题详细展开,覆盖了LNG行业各种技术问题。 《液化天然气手册》可供液化厂设计师、工程师、运营商和贸易商参考使用。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结构孔隙及成岩作用》系统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性质和岩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及其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内容涵盖了当前碳酸盐储层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对靠前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一部关于石油污染修复技术之吸附去除与生物降解研究的成果专著。全书共7章,在简单介绍环境中石油迁移转化特性及石油污染修复技术与材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作者研究团队在基于吸附原理的石油吸附材料研制和基于生物降解原理的石油降解菌剂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有效控制与修复石油污染水体及土壤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手段。
《改性沥青及其乳化技术》从实用的角度阐述SBS改性沥青和乳化沥青的配制原理及检测方法、生产工艺与设备及其工程应用。 《改性沥青及其乳化技术》可供道路、市政工程及机场工程有关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亦可作为培训教材,以增进业内人士对改性沥青及乳化沥青技术的了解与掌握。
本书是换热器技术专著,分上、下两册,共计l0篇63章。上册系统介绍r管壳式换热器、特种管壳式换热器、板状换热器,以管壳式换热器为主,全面介绍其工艺计算与设计、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还重点介绍了流体诱发振动及强化传热新技术。下册主要介绍了空冷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特殊材料换热器以及其他换热器,还介绍了换热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检验与使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供换热器科研、设计、制造及现场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汇集了戴金星院士及他的学生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天然气烷烃气组分及碳氢同位素成因方面的31篇优秀论文,反映了我国在天然气理论基础研究的最权威成果和最新进展,有丰富的地球化学数据和新观点,是一部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具有实用价值的著作。
《盆地深层-超深层沉积成岩作用与油气储层形成分布》以我国主要含油气沉积盆地为例,针对深层-超深层震旦系 奥陶系碳酸盐岩、古生界 中生界碎屑岩,基于沉积作用和岩石组构认识重点分析储层发育的构造-流体-成岩动力环境,论述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的改造和保存过程,构建深层-超深层规模储层的形成演化模式,认识总结深层-超深层成储规律及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油气盆地的共性对比,论述深层-超深层储层演变的专属性和特色机制,集成相关分析、预测技术,并对塔里木、四川等重点盆地的深层-超深层重点层位提出了油气勘探预测依据。
气力输送颗粒系统中的静电发生现象非常普遍。本书从气力输送颗粒系统静电发生现象到单颗粒静电发生规律,建立了系统颗粒静电发生原则,用来评估系统静电的发生。作者首先根据静电作用下的气固两相流流态变化对其进行了分类,并从实验测量与数值计算两方面进行分析。单颗粒静电发生主要研究因素包括颗粒滑动速度、颗粒长径比、滑动前冲角、环境湿度、静电饱和、颗粒接触表面粗糙度、颗粒接触面形状、颗粒材料、正应力等。最后创建了颗粒形状分析法与颗粒尺寸分析法评价系统内颗粒静电发生原则,由此计算系统中颗粒流静电变化大小,其评估结果与系统实验测量结果一致。
本书介绍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实验技术方法,包括孔隙形貌观察与三维重构,孔隙度测量与孔径分析,油气运移相关的岩石物理性质分析,岩石力学性质测定与脆性评价,同位素测年与示踪,煤、页岩和致密砂岩含油气性测定等内容,并介绍了相应技术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应用实例。
本书主要对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共分为12 章,分别论述了储能发展现状、电化学储能系统组成与集成设计、电池选型与测试评价、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储能系统结构与电气设计、电池系统热管理设计及仿真分析、升压变流系统及成套配电装置集成关键技术、储能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系统设计验证、储能系统智能制造技术与生产管理、储能系统设备集成现场安装及调试测试,以及储能系统集成典型应用案例分析。本书主要面向电化学储能行业的从业人员,意在促进我国电化学储能产业的发展。本书可供从事储能系统集成设计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化学、应用化学、新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能源电力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本书以能源为主线,与各重点行业深入融合,依据现行政策要求和相关规范、标准等的规定,系统论述了支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措施、综合技术方案、典型实施案例及市场运行机制,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本书内容侧重于实际操作,通过技术与实践相结合,能帮助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从业人员快速成长为具备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思维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帮助企业搭建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核心人才梯队,助力企业稳步绿色低碳转型。
《油气管道科技丛书6:油气管道安全预警与泄漏检测技术》包括安全预警和泄露检测两方面的内容,篇在分析目前油气管道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布式光纤预警技术、声波检测预警技术等;第二篇结合我国油气管道的现状,介绍了负压波和声波泄露检测方法。 《油气管道科技丛书6:油气管道安全预警与泄漏检测技术》可供管道设计、施工、运营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油气道科研及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从世界性、通史性、全面性、系统性的视域,按古代(远古时期至1640年)、近代(1640-1917年)、现代(1917年至今)三个历史时期,分上篇、中篇、下篇三篇,共计20章,对世界能源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 上篇:古代能源。共5章,分别为火,木柴,古代可再生能源,古代煤炭,古代石油和天然气。 中篇:近代能源。共7章,分别为近代木柴,近代可再生能源,近代蒸汽能和鲸油,近代煤炭,近代石油,近代天然气,近代电力。 下篇:现代能源。共8章,分别为现代石油,现代天然气,现代煤炭,现代电力,现代可再生能源,现代氢能、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现代能源政治和能源安全,现代能源政策。
本书以典型页岩油发育区为例,通过微观实验、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系统深入剖析了页岩油的形成条件、赋存机理、富集规律、可采性和资源潜力,建立了三项分级/分类标准和五项评价技术,包括页岩油资源潜力分级评价标准、泥页岩岩相分类标准、页岩成储机理 成储下限及分级评价标准和不同岩相页岩数字岩心构建技术、页岩有机非均质性/含油性评价技术、页岩无机非均质性/脆性评价技术、页岩油游离量/可动量评价技术、页岩 甜点 综合评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