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26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烘焙历史、专业基础技能、烘焙原理、烘焙原料和器具到面包、蛋糕、塔、派、饼干、慕斯、布丁、巧克力、糖艺、糖霜、盘式甜点、冷冻甜点、甜点组装、特殊膳食烘焙食品制作等,涵盖烘焙食品的方方面面,理论部分深入浅出,实践部分有900余款烘焙食品制作方法和配方。 特殊膳食烘焙食品章节专门介绍低脂、低糖、无麸质烘焙食品制作原理和配方,满足当前行业和消费者关注健康的需求。 全书采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便于读者理解,可作为大学、职业院校的烘焙专业辅助教材和生产企业在岗培训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专业面包师和糕点师实用的参考资料,还可供爱好烘焙的家庭制作者学习实践。
本套书(上、中、下三册)根据原著2017版翻译,分别从气味分子特征及其合成路径、食品和风味、气味分析及感官评价、气味感知和生理效应、气味感知的心理-生理特征、人体气味及其对沟通和行为的影响、语言与文化中的气味等方面对气味和气味物质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本册共计26章,主要阐述了人体嗅觉生理结构和感知机制、气味生理效应、气味感知的生理心理研究、人体气味化学分析、信号交流和行为影响等内容。
新时代、新视角,新粮食、新发展。本书是基于作者团队全谷物相关研究成果,充分结合国内外全谷物的研究基础与进展,融合作者10余年来在全谷物领域的实践与思考撰写而成的。本书从 五谷为养 的中华民族古代膳食营养智慧与现代谷物营养科学发展的角度,深入阐释了全谷物在营养与健康中的基础性地位;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全谷物及其食品的定义、生物活性物质、营养健康国际科学共识、全谷物食品加工与推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成果与趋势;深入剖析了我国全谷物发展的制约因素;从 食品-健康-环境 关系角度,分析提出了全谷物对健康膳食与可持续膳食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提出了我国全谷物食品产业及其各环节的发展方向与策略,以期持续推动与引领我国全谷物食品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关注、科普教育及我国健康谷物食品新生态的构建。
本书共分为8 章,第1章介绍了食品生物技术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发展史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2章从食品微生物的特点与分类、种质资源高效挖掘技术、优良菌株高通量选育技术三个方面阐释了食品微生物资源挖掘与高通量选育。第3章重点介绍了食品组学的工具、关键技术,以及基于食品组学的功能食品研究。第4章详述了新酶挖掘与设计改造技术、酶高效表达系统的设计与构建,以及酶固定化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5章从食品发酵微生物的改造与性能优化以及发酵过程精准调控与优化两大方面阐述了发酵工程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第6章分别从代谢元件的挖掘与创制、代谢途径的设计与重构、代谢网络的组装与适配三个层次介绍了代谢工程在食品细胞工厂构建中的作用。第7章阐释了食品合成生物学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技术,并详述了食品合成生
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唐代社会呈现过高度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都达到了前代所未有的鼎盛水平,以至于后代人谈及中华文明,往往以唐代为亮点。可以这样说,唐代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涉及到各个领域,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发掘,都会找到文化积淀充实、富有吸引力的一片宝窟。如果说,发掘唐代文明宝窟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有一处蕴藏丰富的窟存还没有尽露珍宝,这便是唐代的饮食文明。我们都知道,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们都必须首先
《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指南》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是基础与关注点,包括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概念和基本要求、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的关注点;第二部分是产品篇,选取了我国主要进口的15大类79小类预包装食品,分别从产品涉及的食品标准、产品定义及其他、标准中与标签相关条款及要求、标签注意事项、产品中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并配以标签样张进一步阐述;第三部分是标准、公告与相关文件,罗列了近年来所发布的与食品标签有关的公告、文件。《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指南》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适用于检验检疫部门、进口食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政法等行业的相关人员使用,是我国食品加工、贸易谈判、检验检疫、科研教学等方面较好的参考书。
本书为《功能性食品及其加工技术丛书》中的一册。膳食纤维被认为是继糖、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膳食纤维食品将是21世纪主导食品之一。开发膳食纤维的关键是开拓资源和改进提取方法,本书就此进行了阐述。本书共七章。第一章系统地介绍了膳食纤维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研究的现状;第二章至第六章按膳食纤维的不同来源对谷物膳食纤维、大豆膳食纤维、果蔬膳食纤维、抗性淀粉、果胶等成分、功能及其制取工艺与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七章就目前膳食纤维食品的产品开发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供食品、营养、医药、卫生、生化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人曾在1986年前后,写过《R本清酒技术》和《黄酒生产问答》这两本小册子,但十几年来,这方面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故这次又应中国轻丁业出版社之约撰写此书,再为我国黄酒工业的发展尽微不足道的一份绵薄之力,并聊以一丝。为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动笔之前,笔者又参观了一些黄酒厂,实地学习有关的技术,并阅读了大量文献,从巾汲取其精华,以充实本书的内容;在撰写过程中,也难言轻松。尽管如此,在脱稿之后,还是觉得不够努力、不够细心,故对厚爱于我的广大读者,仍存有隐隐的愧疚之意。这里,还想说明以下两点:对同内已出版的有关黄酒和清酒的书籍中的内容,在本书中基本上不予重复;关于黄酒新的“国标”,据读者反映,很难买到单印本,即使能买到,也价格不菲,故将其附于书后,以便读者随时参用。对有关参考资料中
本书采用大量丰富真实的图片详细介绍了从样品制备、培养基选择、消毒灭菌、各类微生物检测技术、染色技术、显微镜使用到生化试验鉴定等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全过程。依据我国国家标准(GB)、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ISO国际标准、美国FDA BAM等国内外标准,展示了常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在各种分离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以及关键生化反应特征图谱。同时纳入基于核酸、质谱和碳源利用的检测鉴定分型新技术,为读者提供了各种常见食源性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检测、鉴定和分型图谱,是一本全面、直观、实用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原色图谱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