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 项目,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政府决策重大咨询项目,2019年3月初完成。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下内容:内蒙古的重要战略地位、重要性评价和分析;内蒙古陆地生态系统格局与分布、水资源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考核体系;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的重要性、紧迫性、思路及总体布局、重点工程与政策建议等。
本书从“需求-供给”基本理论和生态型政府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围绕“双碳”目标实现分析了生态产品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正当性,在剖析生态产品“识别不到位”“供给不充分”“管理不科学”“价值实现渠道不通畅”等问题的基础上,厘清了政府责任的性质,论述了政府在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责任。为了保障生态产品政府责任的实现,结合目前实施的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同责等环境法律制度,从同体问责、异体问责两个方面探索了政府责任的追究机制。
`
这本书的内容是在2016年、2017年“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讨会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研讨会已召开了2次,包括2个开幕式致辞和6个专题。研讨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均进入了书稿。全书内容分9个部分(含附录),对应相应的专题,具体为:环境治理转型与环保治理体制改革、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环境行政执法体系、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环保管理体制。这6个专题均是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总体看,问题导向突出,逻辑架构完整,框架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国家 林业局、山西省人民政府及山西省林业厅的重视和支 持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已经完善,并建立了一套行 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管理工作 有章可循,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机构 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王洪亮、张峰主编的《山西芦芽山***自然保 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内容包括保护区概况, 大型真菌、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植被类型、昆虫 、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动植物资源,以 及生态旅游和保护区评价等。
长江口水域监测区域为30。30 7~32。30’N,120。10 7~123。30’E,包括长江南支、吕四渔场、嵊山渔场和长江冲淡水范围。并且,在长江冲淡水敏感水域内,站位布设密集。 本书根据1985--1988年和l998--2002年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要素及渔业资源数量监测资料完成。通过三峡工程蓄水前对不同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不同层面动态特征进行解析,以其为进一步评价三峡工程建设对河口生态环境影响提供重要背景资料。
环境保护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教育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学概论(第2版)》正是为了适应培养我国高层次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需要编写而成的。内容涵盖了当前环境热点问题,具有选材新颖准确、系统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全书共分为全球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环境资源及其保护,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和物理污染及其控制,环境与法,环境与贸易,环境与管理,环境与发展等十三个章节。 《环境学概论(第2版)》适宜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教学用书和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亦可供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其他教学人员阅读参考。
湖州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和率先实践地。 本书围绕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业绿色发展、生态治理、改革创新、乡村治理等,介绍了安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周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成效、基本经验、面临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
本书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UNCCD)在2021年出版的Good Practice Guidance for National Reporting on UNCCD Strategic Objective 3的中文译本。翻译时尽可能保持原著风格,同时兼顾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全书主要内容共三章,即1级指标干旱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趋势、2级指标受干旱影响的人口比例趋势、3级指标干旱脆弱性程度趋势,分别阐述了干旱威胁、暴露程度和脆弱性三项指标。本书附录概述了如何制定以及在未来如何改进本书中描述的各项指标,以提高监测效率。本书可供从事干旱应对相关研究的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为10章,包括绪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基本特征、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与工艺参数设计、人工湿地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脱氮除磷、人工湿地对尾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其机理研究、人工湿地对尾水中新型污染物的去除作用、尾水人工湿地强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人工湿地尾水处理工程设计案例和系统运行与管理。对于关注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深度处理达标的读者,本书在人工湿地处理尾水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以及实际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聚焦跨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协同问题,以雾霾治理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协同治理的理论脉络,构建了“行动—状态—效应”分析框架;结合政策分析、案例研究与量化方法,剖析了我国区域雾霾治理的政策变迁、协作实践及面临的困境;通过对京津冀等区域的实践探索,提出并揭示了“避害型”府际合作的内在逻辑与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区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协同的实现机制,并提出了优化府际协同的政策建议。本书拓展了协同治理理论在跨域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也可为破解区域公共事务中的集体行动困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重工业领域经历了 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粗放增长模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本书以河北省为例,首先深入研究和探讨了环境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河北省污染排放控制总量与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排放需求总量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实证分析,力求探索出一条环境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路径,以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进而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书根据“绿色”即生态价值取向而在环境问题解决路径上呈现的根本性关注的不同,将智库根据其内置的生态价值取向归结为三种类型,即深绿(即生态中心主义)的智库、浅绿(即人类中心主义)的智库和红绿(即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智库,分别研究其主要的机构架构、生态价值与理念及政策主张等方面,并对其现实的政策转化能力和影响力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我国需要通过有效发挥绿色智库在环境政策与治理科学化的功能,充分凝聚与汇集绿色治理的合力,推进我国环境治理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与体系化。
本书分为四章,章介绍了土地管理基本概念及土地管理相关原理,第二章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第三章梳理了土地管理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框架结构,第四章提供了六篇具有典型性的土地管理案例及案例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