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人类和动物都要排泄。粪便产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如何消失,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我们却常常选择回避。在城市中,粪便被轻松地冲入下水道,等待它们的是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大自然中,动物粪便刚一落地,大量粪食性昆虫就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抢夺这宝贵的食物。从蜣螂到蚊蝇,粪便成了觅食、筑巢、繁殖的场所,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微型生态系统。 作者理查德·琼斯用极富英式幽默的语言和200多幅插图,“科学”而“文雅”地跟我们讲述了粪便的秘密:你见过方形的、五颜六色的粪便吗?除了做肥料,粪便还有哪些奇怪用途?蝴蝶、兔子、猫头鹰也食粪?粪食性昆虫如何利用粪便,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世界会被粪便淹没吗?……这本书是关于粪便的有趣研究,也是严谨的自然科学。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针对海水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研究其在荷载作用下氯离子的侵蚀行为,即研究在“受力”情况下海工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主要介绍了我国典型海水腐蚀环境、典型环境下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调查情况及耐久性研究国内外现状;选择了部分实体工程,调查与分析了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应力水平;介绍了荷载和氯盐耦合作用的试验方法;分别详细叙述了恒定荷载与氯盐耦合、恒定荷载与盐冻耦合及交变荷载与氯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劣化进程及损伤行为;分析了结构裂缝对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影响;利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建立了荷载-氯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的预测模型。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采用情景分析与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区域限批政策实施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提出建立环境影响评价长效机制,需要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把区域限批纳人正常的执法渠道。论述了基于经济与环境的融合理念的区域限批政策,以及经济与环境捆绑式运行机制的创新。从实践上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保护与部门利益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障碍。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可供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以及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士阅读。《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由曹凤中、刘伟生、徐云著。
本书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中的“社区管理规范”“动力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等相关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规范、岗位考核标准与要求等,以及相应的规定文件。 本书所有内容均为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的实用价值,并且对于规范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的指导借鉴作用。
在进化 ,人类出现的时间很短,却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了地球,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在21世纪,人们面临着其扩张带来的各种副产品:自然资源枯竭、 变暖、 范围的流行病……我们如何克服当下所面临的这些危机?本书追踪了人类征服各大洲的旅程,穿越北极和沙漠,畜养动植物,克服看似 的自然边界;并展示了人类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未来的危险中得以幸存的方法。
本书内容源自著者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多年的成果。书中介绍了东钱湖疏浚工程的实施情况,阐述了疏浚工程对湖泊无机环境的作用、对生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及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其中无机环境的研究包括沉积物、水中氮磷营养盐循环,溶解氧、pH等理化参数的改变;生物群落的研究涉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主要水生生物类群。
为充分展示和宣传中国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所取得的成果,交流各国在环境资源管理,尤其是土地退化防治方面的经验,推进伙伴关系的发展,加强与其他伙伴关系的协作,在全球环境基金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中国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于2008年11月6~7日在北京召开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政府相关部门、项目六省(区)的领导和专家、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共200余人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收到了良好效果。 为与大家分享研讨会的成果,我们将会议文献资料整理汇编成《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文集》。本《文集》收录了在研讨会上交流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主题报告和学术论文,涵盖了土地退化防治相关法律政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的这本《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14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共分六个部分。 部分“总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的理 由和意义,并从公平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责任与贡献 。第二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对德班平台 下开展磋商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反映了目前不同 议题的谈判进展和不同国家、集团的谈判立场。第三 部分“科学认识与进展”系统解读了IPCC三个工作组 的研究报告,突出介绍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关键结论 ,分析了IPCC报告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以及 开展国内行动的意义。此外,还介绍了2014年2月正 式发布的IPCC湿地清单指南的情况,以及“未来地球 ”科学研究计划在我国的实施进展。第四部分“中国 的碳排放峰值”,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人口 发展趋势、能源发展与利用以及居民消费趋势等
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境内,地处华中地区腹地,东邻陕西平利县、镇坪县,南接重庆市巫溪县、开县,西连四川万源市、宣汉县,北与陕西紫阳县、岚皋县接壤。是北半球亚热带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华东、日本植物区系西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东衍,
本书以科学为基础,共有96页的内容使用了基础科学和生态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从而使从未受过科学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有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均衡性。本书强调了:(1)对一些有争议的环境问题的相互对立的观点都进行了恰当的阐述;(2)帮助学生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在处理环境问题的过程在所收集到的“好消息”和“坏消息”都进行了阐述。 定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共有147页的内容用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列举和评价。 以生动形象化的学习为重点。本书的285幅插图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复杂的理念,并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本书还贯穿着各种特殊的专栏来促进学习。 实时性与准确性。本书每两年更新一次,为了准备每一新版本,作
在明清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 将保漕济运作为确保大运河畅通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漕至上的国策成为影响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生态变迁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1411-1901)山东运河的开挖、维持以及大运河与区域社会互动博弈关系,具体讨论大运河贯通引发的自然环境的连锁反应,山东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内生性社会力量的演变形态等问题。本书全面考量大运河在山东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引证史料丰富,并与学界现有研究积极对话,新见颇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聚焦碳中和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正在加快部署相关的规划、政策和行动。本书重点对2020年以来全球碳中和科技政策与行动及其关注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内容包括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过程低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增汇固碳和低碳社会转型六个方面。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
本书系统给出了污水热能资源化从源端到末端的全程解决方案,包含了作者大量的原创成果。从内容上看,本书主要介绍我国近年来在城市污水热能资源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政策探索等方面的重要成果。主要涉及污水特性(水质,流变,流动,换热,软垢,腐蚀),关键设备(防堵设备,换热设备,热泵机组),系统设计(形式,构成,引退水,规范设计),工程评估(资源评估,技术评估,经济节能评估,环境评估),社会管理(开发规划,管理收费)等五大方面内容,以及未来污水热能资源化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与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013相比,突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模式。创新和特色体现在三个方而:(1)回顾、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从慨念到行动、从行动到逐步深化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在实践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核心中所作的不懈努力,梳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创新点;(2)客观展示各类生态城建设实景,为各类城市的规划建没管理提供参考。(3)通过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经验与反思,深入剖析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建址、产业发腱、智慧发展等问题,把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借鉴。 本书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