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的柯希莫,因忍受不了姐姐做的蜗牛餐,愤然离家,住到了树上。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双脚再也没有踏上地面。柯希莫统治了树上王国,并在树上读书、狩猎、救火、与海盗作战,甚至恋爱、写作。直到终老之际,他都没有再回到人群之中。他的墓碑上刻着: 生活在树上 始终热爱大地 升入天空 。
《不存在的骑士》是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 三部曲之一。 我们的祖先 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 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模范军人阿季卢尔福,存在于一具空空的盔甲之中,却是完美骑士的化身,唯有他使铠甲具有意义。当他名扬天下的业绩被挑战、被质疑、将被抹杀的时候,他的存在还能成立吗?
黄昏的御花园,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倾听来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马可 波罗讲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个萦绕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题,事关人类生存的所有命题。城市汲取着记忆,奴役着欲望,承载着梦境,凝聚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故事。 卡尔维诺给每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性的名字,赋予她柔软的骨骼和灵动的气血,她充满了真实感,却又趋于无形。她是世界之缩影,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一同生长、变化,却又隐身于虚幻之中,遥不可及,无法触碰 我们借由住在城市中,我们谈论她,倾听她,试图书写她。她是奇想的诞生与实现之地。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成名作,1979年由讲谈社出版,并一举获得群像新人奖,村上由此登上文坛。《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合称 鼠的三部曲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 我 是一个在东京上大学的学生,1970年在家乡度过暑假时,整日与朋友鼠一起在酒吧喝酒聊天。一天, 我 在酒吧卫生间看见一个左手没有小指的女孩醉倒在地。于是护送其回家并守护一夜,反而造成误会。几天后,两人在一家唱片店偶然相遇,开始交往,关系日渐亲密。这段恋情到 我 的暑假结束共持续了18天。之后, 我 回到东京继续学业,等到寒假再次回到家乡时,女孩已经一去无影踪。短暂的恋情开始得偶然,结束得没有头绪。最后只有 我 独自坐在海边,且听夏风轻吟。书中透露出青春的感伤气息,也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字技法和文学观念。本书平装本2001年由我社
如果不是因为人们都需要一点爱,这可能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而且,天哪,有时候他们不得不经历所有的不幸,只为找到一些爱。 本书为美国反文化运动代表、 后垮掉派 诗人理查德 布劳提根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短篇小说六十二篇,大多数围绕着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心、嬉皮青年的 精神圣地 旧金山展开。 这些故事都极短,短的原文只有五十个词 布劳提根继承了海明威式克制简洁的叙述风格,又从散文与现代诗中汲取灵感。作为这一先锋性开拓的结果,布劳提根得以在 删繁就简 的美国短篇小说传统上走得比前辈们更远。他以这种极简笔触加上诗人独有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写得妙趣横生,用带有悲伤的幽默为读者扫去现实的沉闷,呈现出生活的多样切片,处处洋溢着
《白轮船》是本讲述吉尔吉斯林区中一个小孩子命运的书。一个正要进入小学读书的孩子,一个伴随着爷爷讲 长角鹿妈妈 传说长大的孩子,一个喜欢爬上山眺望远方湖泊中白轮船的小孩。他有三个梦想,*就是上学!书中的故事正是由为实现上学愿望,爷爷为他买书包开始的,而这却冥冥中决定了他踏上悲剧命运的不归路。他的第二个梦想是与挽救了吉尔吉斯民族,而又不得不离开故土的 长角鹿妈妈 联系在一起的,他梦想着长角鹿妈妈的归来,梦想着与长角鹿妈妈快乐地生活。他还有第三个梦想,他从未和人说起的梦想,他遥远的白轮船,白轮船上有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名水手,但从不回来,他的母亲改嫁,也从不回来,他与爷爷靠林区临时工的微薄工资相依为命。)他梦想着有一天变成一条鱼儿,沿着小河,一直到湖里,去到白轮船边,变回自己的模样,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 花瓶 ,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走出非洲》是卡伦 布里克森的一部自传小说,《走出非洲》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 我 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故事。作者匠心独运,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这块热土及其在繁衍生息的人民的纯真热爱。作品的 我 既有男子汉创业的魄力和冒险精神,又有女子的软心肠和经得起挫折的韧劲。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使她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不畏磨难,在生活中又富有人情味、重友情。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当地人愚味、落后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们吃苦耐劳、质朴真诚、乐于助人的一面,并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人民在非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生活面貌。
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曾经与周边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无二,地区的经济中心,种植茶叶和柑橘。随着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水电站的建造与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开始加入到现代文明的行列。人们如此沉浸在繁荣中,却不知他们身处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变成了一个粗陋的、没有意义的构造,官僚机构像沾了胶水的网一般笼罩着所有人,生活像节拍器一样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户变成了爬行动物,有的把他们变成了人,也有的,把他们变成了昆虫。 有一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更令人心惊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这种暴乱的气息感染了,有人声称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有人在暗夜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安四岁的妹妹在家门前殒命于车轮下,这件事让全家人对神的良善产生了质疑。她的父亲不再去教会,母亲因悲伤而住进精神病院。成了六个孩子的母亲后,童年的阴影仍笼罩着安,终日的忙碌让她的生命充满焦虑和恐惧,她的生命也有很多不满、自责、挑剔和不知足。她怎样才能面对伤痛,活出喜乐、丰盛的生命?直到有一天,一位友人向她发出挑战:写下一千个恩典…… 安通过这本书讲述了自己个人生命成长的故事——自己的生命通过感恩而发生改变的故事。 只要心存感恩,喜乐就会常在。 学习数算恩典,才能明白一切都是恩典。
本书是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书信集,创作于1903至1908年间。这是里尔克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此时的里尔克正值三十岁左右,在这些书信中,里尔克回答了一个青年诗人的困惑与思考,问题与彷徨。他谈到诗和艺术,谈到两性的爱,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对的问题。《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给迷茫中的青年诸多开解与鼓励,不仅启发了冯至等杰出诗人,更成为了一代代文学青年心中的经典之作,是里尔克作品中被阅读最多的一部。
长篇小说《失踪的人》是 卡夫卡作品选 系列之一,是卡夫卡未竟之作,写于1912至1914年间,1927年出版。讲述的是少年卡尔 罗斯曼的故事,他因被女仆引诱而被父母赶出家门,孑然一身流落异乡美国。
作者马里亚诺 阿苏埃拉作为墨西哥革命的亲历者,曾以军医身份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队伍,目睹了墨西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以及人们对革命的忠诚和背叛,于1915年写下了这部见证革命的小说 《在底层的人们》。小说讲述了德梅特利奥,一个贫穷的印第安人,为拯救家人,不得不率领家乡的25个农民一同起义。这只起义队伍英勇善战,屡屡得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并成功加入了墨西哥革命家潘乔 比利亚的队伍,德梅特里奥本人也荣升为将军。然而,在巨大的成功下,德梅特利奥和他的军队开始脱离群众,腐化堕落,渐渐失去了民心,在与政府军的对抗中节节败退,终,德梅特里奥战死沙场。这部小说真实再现了墨西哥农民生活,被誉为 伟大的墨西哥革命小说 。
塞利纳这部以访谈录形式写就的作品,可谓法国文坛的一道奇景,其中塞利纳本人、全球知名出版人加斯通 伽利玛和法国文坛的一众作家悉数亮相。作者借助主人公塞利纳与虚构的Y教授在公园里的一席谈话,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和文学风格,口无遮拦地嘲讽伽利玛,抨击作家和批评家,当然*主要的是烘托了塞利纳自己,这位 在法国文学即将衰落之际终于横空出世的天才作家 。 在《与Y教授谈心》中,塞利纳式的幽默与反讽,以其特有的嬉笑怒骂的方式呈现给世界。这部精巧的作品事实上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塞利纳文学创作的秘密,即如何捕捉口语中微妙的情感色彩,并使之实现在文学写作中。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真实的塞利纳,看到这位法国文坛上曾备受争议和排挤的作家,暗地里怎样和法语较劲,怎样努力从璀璨的法国文学星空中发出自己的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大家庭各个成员的故事,里面有成年人的梦想和烦恼、失忆者的故事、无法跟儿子沟通的母亲的孤独、面对疾病的心理挣扎、秘密冒险的代价、对旅行的渴望、对未知领域的排斥、在黑暗中光明的突然来临、邻居们的好奇心还有做决定前的犹豫不决等。 整部作品随着主人公对一件大衣的追寻展开,语言简洁、清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对各种情感进行了描绘,人物丰富,关系错综,故事发生地点散布欧洲各地,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自我,从结构和风格上看是索莱达非常典型的一部作品。
小说家阿米特 乔杜里收到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孟买参加文学活动,陌生又熟悉的故地重游,勾起了他心底对这座城市的思念,也让他回想起和好友拉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虽然两人已渐行渐远,各自有着不同的际遇,但每次重逢都让阿米特从心底感到欢喜,仿佛转瞬之间便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往昔岁月。 故乡、朋友、生活,一切都在改变,*没有改变的是,他们依然守望相助,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共同度过人生每一个不期而至的意外或惊喜。 这是一个关于友情、成长和陪伴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人少年时光的缩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或孤独,或绚烂,都有那样一个人,愿意分享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和荣耀,这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
这是一个被隐藏的规则和真理:di一世只是一场彩排,真正的冒险在另一个世界展开,即di二世。 藤莉 洛克伍德是一个普通的17岁女孩,因为拒绝父母为她选择的di二世生活所在地而被送入了普林收容所。在过去的13个月藤莉饱受囚禁的煎熬和折磨。直到di二世两个王国的劳工出现 在他们的帮助下,藤莉逃出普林收容所。但在逃亡的过程中却被困于两国疯狂的追捕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她灵魂的支配权。陷入绝境的她,面临亲情、爱情和生存的多重困惑,该如何抉择前方的道路
年轻的男孩来到首都巴格达。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美军的炮火却骤然降临。他被迫离开曾经繁华的都市和一见倾心的姑娘,返回沙漠深处的贫穷村落。然而战争紧追不舍,美军在深夜突袭这纯朴的村落,为了搜捕恐怖分子,在惊慌的家人面前杀害并羞辱了他的父亲。当尊严也散落一地的时候,年轻人只身离开家乡前往巴格达,寻求终极报复。 雅斯米纳 卡黛哈在小说中,以热忱而悲悯的笔调还原了剧烈变化中的伊拉克社会,并借主角的经历表明,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人性之美仍能战胜*主义,主宰世界的不会是仇恨,而是爱与希望。
在《与魔的搏斗》中,茨威格把三位人际际遇相似,内心世界相近的德国作家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集在一起,而尤为重要的,他们都受一种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所支配,即茨威格称为 魔 的力量,因此他把这本书的命名为 与魔的搏斗 。魔的原文(D mon)缘于希腊语、拉丁语,指的是一种通过经验无法理解的、控制人的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除了破坏力,还拥有一种创造力。在茨威格眼中,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是最有魔性的典型形象。他们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却也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被推向毁灭。这部传记是茨威格《精神世界的缔造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个三部曲在茨威格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他赢得世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