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心 》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萨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者第一次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主人公罗冈丹意识到自己生活得浑浑噩噩,全然是个没有理由的、偶然的存在,便为一种虚妄、荒诞的感觉所缠绕,对一切都感到恶心和厌倦。这实际上是生活中的普遍状态,只是多数人尚未明确地意识到罢了。小说抓住了这一普遍存在却又往往被人忽视的现象,上升到哲理高度引发人们思考。可以说,《恶心》阐明了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出发点,罗冈丹的恶心感标志着醒悟的开端。
收录伍尔夫1915年至1941年间写的日记,真实记录她33岁到59岁人生中的高光和深渊,包括代表作的出版、与灵魂伴侣伦纳德的情谊、和女友薇拉的故事、抑郁症的复发、去世前的最后时光……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文艺圈的奇闻逸事,也有创作时构思的变化和对他人作品的见解。以极其敏锐而细腻的笔触捕捉所思所悟,文字时而活泼,时而刻薄,时而沮丧,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传奇女作家内心深处的秘密花园。
她是摇篮中窒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她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大战、五次死亡,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一战”后的维也纳、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入历史,被人忘却。全书五卷,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假如”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
1970年代的纽约长岛,一个爱尔兰口音的男人敲响了艾丽丝家的门,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改变了。艾丽丝和托尼二十年来安稳的婚姻生活岌岌可危-这个陌生人将揭示一个秘密,让艾丽丝质疑自己所选择的人生。 多年来,她第一次感到自己离家很远,这个秘密促使她再次回到爱尔兰,回到母亲身边,与她曾选择离开的小镇和邻人重逢。她当年嫁给托尼是个错误吗?现在是否已经太晚,无法重新选择另一条路?艾丽丝还有可能真正回到过去,重拾那段似乎已远去的爱情吗? 从《布鲁克林》里背井离乡的小镇姑娘,到《长岛》中两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艾丽丝始终徘徊在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之间,她仍然是那个聪慧沉静的女主角,却似乎更有主见和魄力了。恩尼斯科西小镇上那些熟悉的面孔也轮番出场,交织出一部情感丰富的杰作。 《长岛》讲
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死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礼貌的”和“粗鲁的”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
一个夏日清晨,没人注意到,生活在法国乡间的一家人,宁静的日子开始起了变化。姐姐薇安拥有着幸福的家庭,她温顺谦和,细心经营来之不易的生活。妹妹伊莎贝尔年轻气盛,失去母亲又被父亲放弃的她似乎要与全世界为敌,也从不向挫败低头。两人相互依赖,却又对彼此的生活心存指摘。此时战火蔓延至整个巴黎,一切变得面目全非。伊莎贝尔始终不放弃抗争的决心,而薇安只希望一家人能平安度日,为此她们分歧不断,矛盾重重。性格迥异的两人终于做出不同的抉择,也迎向了各自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鬼怪故事集,都是有关魔鬼及其同伙、未出生者、疯子和行尸走肉的故事。首篇《傻瓜吉姆佩尔》是辛格的成名短篇,讲述了吉姆佩尔的经历,他是一个简单纯真的面包师,经常受到欺骗,但他拒绝对折磨他的人进行报复;在《来自克拉科夫的绅士》中,恶魔之王降临在一个穷困的村镇;《未出生者日记》详细记录了一个小恶魔的训练养成;《隐身人》描述了一个游走于生死之界、徘徊于现世与来世之间的绝望亡灵,以及他的所思所见……辛格从宗教、传说、寓言中汲取素材,将人心中的邪恶与欲念具象成鬼怪形象,平凡人在各种诱惑与考验中不断叩问着自己的灵魂。在名为弗兰波尔的波兰小村镇中,辛格记住了那个失落在战争与现代文明之外的旧世界。
纽约上州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凛冽,万物冰封,此时此刻,英国哲学学者凡妮莎陷入了又一场精神危机……父亲和妹妹专程从伦敦来访,但正如过去一样,依旧无法理解她为何一生反复陷入存在主义式的困境。同样的爱恨纠缠或一地鸡毛,每个人却各尝冷暖,感受并不相通。奎里一家面临的问题也是作家问向读者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抽象的精神危机,而另一些人却总是能够脚踏实地应对现实问题?幸福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还是天性决定了一切?思考人生有助于获得幸福吗?如果,正如凡妮莎最喜欢的哲学家所说,“专享严肃的事业是生活”,我们又该如何生活呢?
这是一部关于创伤、痊愈与勇气的回忆录。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以冷静、准确而坦诚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十四岁时被年长她三十多岁的法国作家G引诱、控制,并发展出一段畸形关系的经历。关系破裂后,这段经历仍被G作为文学素材一再书写,他在文坛也声名愈盛,而瓦内莎仿佛被囚禁在文字中,失去了诠释自己人生的能力,永远停留在十四岁。与此同时,法国社会却对此报以纵容的态度。“选中那些孤独、敏感、缺乏家庭关怀的女孩时,G就清楚地知道她们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名声。因为沉默便意味着同意。”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
一位美国中学教师用十年时间写下令的自己一夜成名的故事,虚构了西雅图附近一座香杉积翠,草莓遍地的海岛,一处被海水封闭的小型人世,交织上演着爱情、战争、种族歧视和悬疑谋杀案……日裔少女初枝的生活中先后到来两个男人:邻居男孩伊什梅尔是她的初恋,他们气息相通;暗恋她并最终成为她丈夫的日本同学宫本天道,他们血脉相连。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矛盾空前激化,日裔居民被遣送去西部荒漠中的集中营。男人们走上战场。战争粗暴地打断了爱情,交错了命运……多年以后,在一桩疑是谋杀案的庭审现场,无法求取公平的爱情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再次汇聚在命运的交叉点。一座海岛的灵魂和一位日本疑犯一起面对着法庭的审讯:善与恶、爱与宽恕、公正与偏见,仁慈与冷漠的主题交织奏响在每一颗莫测人心的键与弦上,组成一部恢弘精妙,洞彻
......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戏剧家沃尔科特最重要的戏剧集。沃尔科特被誉为“英语文学中优选的诗人”,他在戏剧上成就亦极高。本书是沃尔科特戏剧首次向中文世界的系统呈现,收录《多芬海》《提让和他的哥哥》《马可康,或雨中的六个人》以及获空前成功的《猴山上的梦》等四部戏剧代表作。这些“戏剧形式的诗、诗形式的戏剧”,已成为越来越被人们所珍视的公共资源。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西语伟大诗人之一,他与定居墨西哥的阿根廷大诗人胡安·赫尔曼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并称为当代墨西哥诗坛三巨头。帕切科的诗在语言上平实、自然,但包含深刻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思考,多以时间、自然、人类存在以及历史变迁为主题,将艺术的轻盈与现世的沉重完美结合在一起。 帕切科生前几乎拿遍西语文学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更于2009年荣膺有“西语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塞万提斯奖”,其诗备受诸多文学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本书是帕切科中译诗集,由知名西语文学译者范晔精心编选、翻译,遴选出其文学生涯中的代表作品,全面呈现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足迹。
H.P·洛夫克拉夫特这位奇幻文学大师创作了《克苏鲁的呼唤》、《疯狂山脉》和《 时间之影》等作品,他在当代读者群中掀起了一场真正的狂潮。和他笔下的恐怖故事一样,这是个奇怪的家伙。他生于港口城市,却对大海满怀恐惧。他是个骨子里的疏懒冷漠之徒(甚至连自己的正常体温都无法保持),敌视现代社会的一切价值,饱受连绵不断的噩梦折磨。他试图过上一种正常的生活, 却以失败告终。 本书作者维勒贝克在青年时代就读过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他以独特的笔触书回顾了作家的写作,将洛夫克拉夫特尊称为“神话的奠基者”。这本书与其说是传记,倒不如说是两个意气相投的作家跨世纪的对话,是一份反抗世界,反抗人生的战斗宣言。
《冷水坑》是金特出版的 部小说集,包含了他自2015年以来创作的四篇小说《冷水坑》《冬民·选章》《暴风雪》和《罪与爱》。 《冷水坑》:冷水坑矿区日益衰败。听说政府下拨的补偿款被人卷走,矿工之子段铁马深夜骑行,前往堵截。一路上,他翻山穿林过河,与人狭路相逢,与鬼迎面对峙。冷水坑过往的记忆, 的怨愤,缠绕着生者与亡魂,而它的未来,犹在苍莽凛冽的野风之外。 《冬民·序章》选自金特未完成长篇小说《冬民》:他是冬洲的“多余人”,一个“精神小伙儿”,一个酒蒙子。他无法顺从父亲的安排进入体制,他不反抗也不合作,沉溺于一种神秘主义式的自暴自弃。有 ,他遇上了一个下岗工人兼出租车司机,在酒精的烈焰中,他不知不觉卷入了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灵魂困境和人生悲剧。 《暴风雪》写一位女士在暴风雪中寻找自己的丈夫
本书为大江健三郎创作盛年时期的中短篇小说集,包含《玛戈王后裙上的口袋》《替罪羊的反击》《我那时真年轻》《茱萸树的教诲·序》四篇。大江的这些文学中短篇创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结构扎实、独具开创性,不仅包含着时代的烙印,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早年时期四国村庄成长经历对于自身创作的深刻影响,从中可以窥见大江健三郎作为小说家的点滴灵魂。本书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结集出版。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1976年,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集,一共包含《煎香肠的吃法》《格鲁特岛的透视画法》《“让人看”的刑讯》《墨西哥的大洞穴》《又一位和泉式部诞生之日》《放山羊到旷野》《如何杀死树》《“饶恕罪”的青草》等八篇小说。这几部短篇小说基本上创作于八十年代中期,正是作者创作力旺盛之时。作者展开想象力的翅膀,构筑出一个绚烂的小说宇宙。小说集主要以日本四国的山间森林为舞台,为我们描绘出传承民间神话、保卫森林的女性群像,充满着女性的力量,被评论为“兼具现代性与艺术性”的短篇小说集。本书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