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快乐很难,所幸还有伍迪 艾伦。 这里有十八篇幽默狂想的 文学脱口秀 ,调侃婚姻、中产、焦虑、好莱坞、审美标准、死亡等话题。这些快感缺失的艾伦式主人公,向你展示他们眼中可笑又可怜的世界,尽管他们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法处理日常生活的荒谬。 最后一篇六十页长的自传体小说《在曼哈顿长大》,交织着浪漫、感伤与疑惑不解,那是在这个 为了让他一辈子都搞不明白而专门设计的世界 上的又一个矛盾之谜。 如果你想随性一读并被逗乐,短暂离开糟糕现实,那么这本书是一道甜点,如我之前的作品一样。 伍迪 艾伦 如今我们比以往都更需要能逗人发笑的 小丑 ,有请伍迪 艾伦登场。
《格外的活法》是一本讲述别样生活方式的散文集,为作家吉并忍多年采访日本各行业人士的合集,这些人在远离“主流”的地方实践着“非主流”的人生:如搞笑艺人泷泽秀一白天早起前往在东京街头的垃圾站回收垃圾,晚上则在剧场讲段子引得众人发笑;书店经营者宇田智子舍弃日本面积优选的综合书店,在海风潮湿的南方小岛经营着全日本面积最小的旧书店;建筑师冈启辅用16年盖一栋楼,自己动手从混凝土做起,在只鼓励人成为“消费者”的社会当一个“创造者”……他们选择站在“世俗成功”的框架之外,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和事业,在主流生活之外的地方活出了格外精彩的样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小说依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
1970年代的纽约长岛,一个爱尔兰口音的男人敲响了艾丽丝家的门,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改变了。艾丽丝和托尼二十年来安稳的婚姻生活岌岌可危-这个陌生人将揭示一个秘密,让艾丽丝质疑自己所选择的人生。 多年来,她第一次感到自己离家很远,这个秘密促使她再次回到爱尔兰,回到母亲身边,与她曾选择离开的小镇和邻人重逢。她当年嫁给托尼是个错误吗?现在是否已经太晚,无法重新选择另一条路?艾丽丝还有可能真正回到过去,重拾那段似乎已远去的爱情吗? 从《布鲁克林》里背井离乡的小镇姑娘,到《长岛》中两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艾丽丝始终徘徊在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之间,她仍然是那个聪慧沉静的女主角,却似乎更有主见和魄力了。恩尼斯科西小镇上那些熟悉的面孔也轮番出场,交织出一部情感丰富的杰作。 《长岛》讲
四十年,走遍全球,亲临火线 一个人冲破铁幕的觉醒之路 一部穿越两千年、连贯东西方的编年史 卡普希钦斯基认为,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是“世界上第一位记者和第一位全球主义者”。从中国到伊朗,从尼日利亚到刚果,从安哥拉到亚美尼亚……希罗多德陪伴年轻的卡普希钦斯基冲破铁幕、走向世界,教会他在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故事,并从那里理解和讲述他所处的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的第一部。《江城》讲的是地理,以地为中心;《甲骨》讲的是历史,以时为中心。《公路中国》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的是中国的核心课题,但它不是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化的实质。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因素:时间。海斯勒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这种调查策略为本书带来了深度与精度。他不会让主人公们只讲述他们的故事,而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面前一点点展开。 1996年,海斯勒来到涪陵师专支教,在融入当地生活的过程中,他开始发现,当时的涪陵正同中国内地的许多贫困小城一样,处于一个独特的历
她是摇篮中窒息而死的女婴;她在战后凋敝的维也纳度过困顿的少女时代;她在政治上觉醒,投身运动,又在肃反中失去一切;她回到东德,成为人民作家,在掌握话语权的巅峰猝然离世;她活到九十高龄,失去了记忆,而养老院之外已是另一个国家……她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帝国、两次大战、五次死亡,从世纪之交的加利西亚犹太小镇,到“一战”后的维也纳、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再到重新统一的柏林,有的她被热爱,有的她被背叛,有的她淡入历史,被人忘却。全书五卷,每一卷都以她的死亡结束,其后每一卷又重新想象假如她活了下来,可能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婴儿小小的坟茔,本可以和阿尔卑斯山一样大。在看似不可避免的历史动能中,所有这些“假如”的总和意味着什么?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
内容简介 镰仓的寂静山林,隐藏着又一处中村青司设计的神秘建筑——钟表馆。馆内上百个不同的钟表,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惊人地指向相同的时刻并等速行进着;馆外竖立着一座没有指针的钟塔,其钟铃也从未响起过。十年前,馆主人古峨伦典最心爱的女儿不幸去世,随之而来的是古峨家另外六个相关人物的死亡。此后,在那沉默的钟塔下,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的幽灵,徘徊在静谧的森林中……十年后,以关注超自然现象而闻名的《CHAOS》杂志社,为了采查亡灵的真相,连同W大学超常现象研究会的几名成员,和一位通灵师一起,步入了诡异的钟表馆。然而他们没有想到,为期三天与世隔绝的通灵会,却演变成了疯狂的杀戮时刻。随着时光飞逝,他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死神的指针最终划破了冷酷的表盘……
感到快乐很难,所幸还有伍迪·艾伦。 这里有十八篇幽默狂想的“文学脱口秀”,调侃婚姻、中产、焦虑、好莱坞、审美标准、死亡等话题。 这些快感缺失的艾伦式主人公,向你展示他们眼中可笑又可怜的世界,尽管他们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法处理日常生活的荒谬。 以及一篇六十页长、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曼哈顿长大》,交织着浪漫、感伤与疑惑不解,那是在这个“为了让他一辈子都搞不明白而专门设计的世界”上的又一个矛盾之谜。 如今我们比以往都更需要能逗人发笑的“小丑”,有请伍迪·艾伦登场。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群国家被统一在同一个身份之下——疆域横跨十一个时区的苏联。本书是卡普希钦斯基关于这个超级大国的私人报告和回忆录,从1939 年苏军挺进他的家乡平斯克(当时属于波兰),到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凉的西伯利亚、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各共和国的旅程,再到十年代穿越整个苏联的广袤地域,走遍十五个加盟国——从阿塞拜疆的油田到土库曼斯坦的沙漠,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到巴什基尔的山区,从北极圈的雅库茨克到咸海附近的定居点……在本书中,卡普希钦斯基行走数万公里,见证事件发生的现场,与上百名苏联公民交谈,呈现他们人生故事与命运的瞬间,并将来自路上的思考、洞见与历史叙事编织在一起。
一座位于乌克兰顿巴斯“灰色地带”的小村庄,村子只有两条街。担忧被交战双方炮火误伤,居民都撤离了,只剩下养蜂人谢尔盖·谢尔盖伊奇和他学生时代的死对头帕什卡两人留在这片缺电缺粮的荒芜之地。他们分别住在列宁街与舍甫琴科街,因战争被迫化敌为友,对饮蜂蜜伏特加,交换偶然能获得的食物和日用品,日复一日度过战争边缘的荒谬日常。谢尔盖伊奇遵循着“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见”的生存之道,专享关心的是六箱蜜蜂的健康。当冲突的风险逐渐逼近,养蜂人决定离开家,把蜜蜂带往一个可以安静采集花蜜的地方。谢尔盖伊奇开车拖着蜂箱向西而行,通过数个检查站与关卡,在扎波罗热与克里米亚扎营。当人类社会因战争而遭到破坏时,蜜蜂的世界仍然由秩序和出色的生产力统治,直到他向一家鞑靼人伸出援手,这种秩序被破坏了。一个蜂箱
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死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礼貌的”和“粗鲁的”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
四十年,走遍全球,亲临火线 一个人冲破铁幕的觉醒之路 一部穿越两千年、连贯东西方的编年史 卡普希钦斯基认为,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是“世界上第一位记者和第一位全球主义者”。从中国到伊朗,从尼日利亚到刚果,从安哥拉到亚美尼亚……希罗多德陪伴年轻的卡普希钦斯基冲破铁幕、走向世界,教会他在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故事,并从那里理解和讲述他所处的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A.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渐消融,无可避免地被一种鹰的意识所取代……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群国家被统一在同一个身份之下——疆域横跨十一个时区的苏联。本书是卡普希钦斯基关于这个超级大国的私人报告和回忆录,从1939 年苏军挺进他的家乡平斯克(当时属于波兰),到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凉的西伯利亚、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各共和国的旅程,再到十年代穿越整个苏联的广袤地域,走遍十五个加盟国——从阿塞拜疆的油田到土库曼斯坦的沙漠,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到巴什基尔的山区,从北极圈的雅库茨克到咸海附近的定居点……在本书中,卡普希钦斯基行走数万公里,见证事件发生的现场,与上百名苏联公民交谈,呈现他们人生故事与命运的瞬间,并将来自路上的思考、洞见与历史叙事编织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手记。从童年时代的“拥抱饥渴症”到中年夫妻的“性欲不匹配”,从后疫情时代的“孤独大流行”到互联网造就的新型“全景监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米歇尔·德鲁因描绘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亲密饥荒”现象,帮助人认识自身处境和问题,提醒“数字化孤独”背后,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
编辑史蒂文斯看到新书稿中的照片,不禁震悚无比:数十年前已被处决的毒杀犯,竟和他妻子长得一模一样!前不久,他的邻居老迈尔斯病逝,症状却如同中毒。管家太太声称曾在其逝世当晚,看见一名盛装女子从卧室中穿墙而过。怀疑者决定验尸,可棺材中的尸体竟不翼而飞,仅留下一段九结绳。到底是过去的亡魂归来作祟,还是有人故弄玄虚?当“不可能犯罪”蒙上哥特的面纱,我们将得到怎样的解答……
当代文学大师、观察与内省的天才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以四季为基调创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一卷。本书从克瑙斯高写给未出生的女儿的一封信开始,告诉她这个世界有哪些值得期盼的事物。之后的每一天,克瑙斯高都会写一篇文章,以准确而浓烈的笔触,讲述这个物质与自然的世界。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描述一家人在瑞典乡下的日常生活,并调动他自己的童年记忆,为家庭关系开辟了一个珍贵而独特的温柔视角。太阳、黄蜂、水母、眼睛、虱子——所有日常事物都是他的艺术素材,无论宏大还是微小。这是一本从口香糖到星星的个人百科全书,克瑙斯高以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有多么广阔、奇妙、充满未知。
一具没有脸的尸体,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法国格勒诺布尔市,一辆汽车在午夜坠入峡谷,后备箱里有一具女尸:整张脸都被撕掉了。四年前,畅销书女作家琳妮十七岁的女儿突然失踪;如今丈夫意外失忆,一直苦苦追寻真相的她濒临崩溃,而警察一路的抽丝剥茧带给她的却是步步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