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的波斯宫廷中,细密画被视为珍品而收藏和玩赏。著名画派 大不里士派 起源于伊利汗王朝,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亚欧文明中结出的硕果,著名的作品就是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本书通过对《史集》《列王纪》等古抄本中藏着神秘东方绘画技法的细密画进行分析,来描绘历史风云际会下伊朗艺术所受中国之影响。
《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易懂的风格基础上,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以往艺术史教材多以类别如山水画、书法、陶器等为纲,本书则打破国内编写此类教材的窠臼,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入手,兼陈这一朝代或阶段的社会背景、宗教等信息,还原艺术本身的历史场景,使其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间以考古和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自魏晋始,跨越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等朝代,遴选中国古代绘画 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幅画作,将画作的细节、书画家的情感思想及创作背后的历史故事细致呈现。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引经据典,多处引用史实资料,让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真实生动起来,也让读者 有身临其画的感觉。例如在《韩熙载夜宴图》里,画卷中韩熙载清醒 望的眼神,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时局下他“有多么荒唐,就有多么悲凉”的心境;在《虢国夫人春游图》里,凸显虢国夫人身份的“虢纹”座骑,让一个恃宠豪荡的 世丽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重屏会棋图》里,那不合常理的棋盘,揭露了诡谲莫测的宫廷中君王的层层心事;在《金明池争标图》里,那乘风破浪的龙舟,带我们走进东京梦华录中的风俗百景;在《踏歌图》里,蕴含深意的构图和题字,尽显对太
本套书基于祝唯庸在喜马拉雅平台的艺术史讲稿,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主线,采用“纪传体”的方式,在讲述艺术家人生故事的同时,展开作者对中国书画史的独特叙述,行文幽默晓畅,作品分析有趣有料,配图精挑细选,是可读性、可赏性极高的入门读物。 从南北朝到初唐,中国书画艺术的框架已经搭起,规则也已经建立。法度森严、刚毅规范的唐楷的出现,昭示着楷书达到了 。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张猛龙碑》《九色鹿经图》《游春图》《北齐校书图》《千字文》等一大批经典,还有欧阳询、褚遂良、阎立本等一个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将我们熟知的画作和人物串联起来,枯燥的历史也因此而丰富生动。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 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19世纪上半叶,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点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两宋)本卷展现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艺术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同时关注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想及人文价值。 在这千年之间,中华民
......
......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乡镇经济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以国务院首批确定的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及中国中部地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大冶市为例,研究乡镇经济的发展及其在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填补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乡镇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中部地区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转型、就业转型、财政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部地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中既有发展乡镇经济的有利条件,也有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乡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和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因素;通过乡镇经济发展来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需要采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促进乡镇地区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