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 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 。 星野道夫曾说: 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 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我,从使用名为 摄影 的装置以来,一直想去呈现的东西,就是人类远古的记忆。那既是个人的记忆,一个文明的记忆,也是人类全体的记忆。我沿着时间回溯,想唤起我们到底来自何处、我们究竟如何诞生的思考。 《直到长出青苔》是杉本博司的摄影随笔集,书名取自素有 日本诗经 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分为十六章,每章以一段问答起兴,以杉本博司的重要作品为线索,引出艺术家本人关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的感悟。从日本的本土信仰、能剧、崇德天皇的故事、法隆寺留传的古塔,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乃至摄影的虚实、杜尚的装置,等等 杉本博司以广泛的涉猎和深刻的思考,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摄影美学,并由作品传递出自己的摄影哲学,如 相机虽会记录,但没有记忆 (剧院), 蜡烛以自己的火焰,照出自己的一生 (阴翳礼赞)
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过: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这已成为摄影领域的 金句 之一,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战地摄影师的代名词。 《失焦》是罗伯特 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 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 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 冷酷无情 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者影像评论十二篇首次结集,并配以作者的手机快照。《影像杂谈》以画家之眼,谈论时间对于摄影的参与,记忆对于影像的介入。作者犀利的图像视角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张照片的平易切口。每幅图片,都有一段详尽或确凿的文字说明,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隐形距离,得以形成抽象的概念、真相与想象,而作者的文字,收放如锚。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 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 尼埃普斯(Nic phore Ni pce)、欧仁 阿特热(Eug 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 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是著名摄影师严明的首作彩色摄影集,是一部深邃而神秘的迷人作品。 严明的创作历时四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但时空的元素在此隐而不现,指向情绪和视觉的深处。 在严明的视角下,彩色摄影不再是现实的复制,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通过色块、光影和氛围,展示现实的复杂和美丽,体现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这是作者关于摄影的独特理念和美学坚守。 墙 是这部作品集的核心意象,严明认为,墙壁不仅承担围蔽的功能,还是情感和审美的媒介,记录了生活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墙的观察,他传达了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拾级而上,打开一扇扇尘封的门,探寻墙背后的故事。 本书分为 情迹 迷墙 无常 未央 四辑,辅以四段精妙的文字,每段文字,都是他对生活、艺术与自我认知的持续对话。它们既是间离作品
叶锦添的诸多头衔与殊荣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他摄影师的身份及在摄影领域的创作。他是摄影科班出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实用摄影高级摄影专业,从摄影中习得的美学观念,或隐或显于之后的电影与舞美创作、服装设计。 在叶锦添看来,摄影并不是一种创作,而是一种洞见、一种神圣的窥探,任由 看见的 发生镜头中,并同时呈现外在与内在的景域。他沉迷于对时间维度的探索,试图从现实中不断抽取出局部,以触达抽象的时间意义。 作为叶锦添自传性摄影随笔集,本书精选了其自1980年代以来各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品109幅,分为 美人 橱窗 众生 异境 四辑,涵括其在电影拍摄间隙与从未间断的旅行中所捕捉、记录的真实瞬间与回忆性文字,勾连出叶锦添在电影、舞台、当代艺术之间自如与自觉的艺术寻真之路。在叶锦添敏锐与精妙的镜头布局中,周润
从学生时代的湿版作品到生命里拍摄的*后一张肖像照,本书回顾了英国摄影大师简 鲍恩(1925 2014)一生的创作精华。在为老牌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担任摄影师的65年里,她直视过塞缪尔 贝克特的敌意,面对过玛格丽特 撒切尔的强硬,捕捉过若有所思的穆罕默德 阿里。她喜爱在自然光下拍摄人物放松的姿态,用黑白灰表达人物的精髓。除了各界名人的肖像照,她还拍摄时常被忽视的人或事:邮局罢工、渔民的抗*、国王路上的朋克族、女性援助庇护所的儿童等等。本书由她的好友卢克 多德(Luke Dodd)精心编辑,从她一生的作品中精选了200余幅照片。这些直抵人性深处,又不流于感伤,充满尊重和温暖的作品,奠定了简 鲍恩的英国摄影大师地位。
约翰 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 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苏珊 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 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 写摄影 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 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 写摄影 的文章精华,由英国*级作家杰夫 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 桑德、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尤金 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 汉泽洛娃、阿拉姆 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 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水准。 全书收录近三十张经典黑白摄影作品,
人类的想象力一直是通过艺术来加以表现的。 艺术的起源,其实就是想尝试追溯人类的精神史。 《艺术的起源》并不是探讨人类艺术之起源历史,而是杉本博司以摄影为媒介,追溯人类精神史的尝试。他追溯人类科学精神的起源,以实验重现放电现象、光学原理等科学发现,以此创作出《放电场》《法拉第笼》《偏光色》等经典作品。他以烛光呼应人类在靠灯火度过漫长黑夜的集体记忆,创作系列作品《阴翳礼赞》。他拍摄人类制作的现成物,串联起由史前至今的历史连环画。他探讨人类意识的起源,以光学玻璃塑造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他将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结合起来,效法杜尚,创作出 杉本式 装置艺术。他还将自己制作的 作品 、收集的 藏品 与语言和意象联动起来,构成不同寻常的艺术实践 杉本博司的创作由语言而触发,又以文
现象 ,既是指现实之 象 ,也是指将现实之 象 显 现 的摄影术。《现象》中的文字,呈现了杉本博司对摄影与人心欲望、造型艺术、现实世界、历史时空之关系的深入思考。例如,《停止吧,时间》两篇作为追溯摄影诞生的考据小史,揭示出人类让时间停止的欲望,以及在此欲望驱动下的努力;在《狐眼女子》中,杉本博司讲述了东西方绘画中的细节处理对自己摄影的启发;在《母亲》中,顺着母亲的讲述,谈禁忌与文明、性欲与艺术、死亡与生命;《利休 现代》则讲述了杉本博司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尝试 杉本博司以摄影为媒介,不断地将现实之形象显影定格,也从未停止对作为现象的艺术背后的历史与哲思的追问。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 玛洛塔的*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内 容 简 介 手机的拍照性能越来越强悍,拍照功能越来越丰富,要想充分发挥出当今主流手机的拍照优势,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巧,手机的拍摄效果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专业单反相机。 本书首先介绍了手机的专业摄影模式,其次通过角度、构图、光线、色彩等讲解发现手机摄影的技巧,然后介绍了后期修图及通过照片或短视频实现经济效益的技巧,后介绍了手机照片的输出和保存方法。 本书作者把自己多年的自媒体运营经验和盘托出,期望大家都可以通过摄影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本书不仅适合手机短视频爱好者、手机摄影爱好者、vlog视频博主、微电影爱好者、自媒体人、电商运营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媒体中心采编人员、设计师等使用,还可以作为影视专业及新闻传媒类学生学习的参考用书。
在本书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摄影达人,将他们多年积累的私家拍摄经验一一分享。不论是秀色可餐的美味食物、日常生活的幸福小物、散步时的浪漫风景,还是萌到翻的可爱宠物,教你随手拍出满满幸福感的美照。 不仅如此,书中还简单介绍了一些手机照片后期编修的方法,让读者轻松就可以晒出获赞无数的好照片,尽享手机摄影的乐趣。 本书不讲求专业摄影的参数,着重于拍摄者想要呈现的氛围,通过摄影达人的亲身体验讲解,将晦涩难懂的摄影知识融入到日常拍摄之中,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拍摄要领。
这是一本大白话教摄影小白拍出好看人像的图书。 书中用简洁的语言教大家人像摄影的基本流程和好用的方法。在介绍用光、色彩、构图以及人像摆姿的基础上,通过13个常见场景拍摄案例,让读者反复练习,*终掌握人像摄影的方法。*后,介绍了人像后期调色和美肤技巧,为大家的照片锦上添花。 拍下生活之所见,给家人和朋友留下美好的回忆,这就是本书的使命。
本书从剪映的界面开始讲起,到基本功能,再到添加文字、音乐、特效、动画等进阶技巧,还总结了10大类短视频后期思路,后通过15个实操案例教学将以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从 小白 到高手的进阶。 为了真正实现 每个人 都能学会视频后期的目的,本书还具有 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剪映功能使用方法 , 赠送与图书配套的800分钟视频教学 ,以及 归纳式案例教学 三大特点。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可获取全套教学视频课件。 相信各位读者通过学习本书,一定可以制作出火爆、的优质短视频作品。
《慢门、延时、夜景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凝聚了作者20多年来的慢门、延时与夜景M挡摄影的实战心得,根据约26万学员喜欢的光圈、快门、感光度等方面知识,分别从 功能、拍摄、后期 3条线来编写,从而帮助读者快速成为摄影高手。 条是功能线,详细介绍了手机与相机的摄影功能,如慢门延时摄影的模式、拍摄器材的选择、曝光参数的设置以及取景与构图技巧等,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摄影技巧。 第二条是拍摄线,详细介绍了慢门、延时以及夜景摄影的相关技术,延时摄影包含手机延时、固定延时、大范围延时、星空延时以及无人机延时等内容,让读者精通延时拍摄。 第三条是后期线,详细介绍了使用剪映App剪辑视频的方法,使用Photoshop、Camera Raw、Lightroom、Premiere以及LRTimelapse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帮助读者成为视频与照片后期处理达人。 《慢门、延时、
1973 年 9 月,时任法国总统乔治 蓬皮杜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巴贝作为总统府认证的新闻记者加入了随行记者团,他用*喜爱的柯达克罗姆胶片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场景。巴贝也因此成为了*个用彩色胶片拍摄中国的摄影师。从此之后,巴贝多次来到中国,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四川、广西、新疆、香港、澳门等地,用颜色的变化见证中国的发展历程。本书收录了巴贝自 1973 年以来在中国拍摄的三百余幅彩色照片,用纯粹的影像记录历史的演变。这些照片内容广泛,画面精致,极具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昨天的中国》 《昨天的中国》以阎雷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为底本,甄选并增补部分未公开发表的照片,重新编排成册,全面呈现1985 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经济起飞和社会巨变,用镜头为整个中国创作一幅*鲜活、*富生命力的肖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三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具有厚重灰色调的国度在20世纪末对变革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痴迷,通过他的视角,将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真实地传递出来,真实展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中国 1980》 本书是作者于198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所拍摄的照片整理而成的一部摄影集。作者带着好奇的目光,记录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前的中国社会,镜头聚焦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淳朴和煦的老人以及恬静悠然的城市生活。照片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
为什么比起一流的好莱坞电影,你拍的片子总是差点什么,总是让人感觉生硬和虚假?你缺少什么?优秀的演员,先进的设备,高超的编剧? 还不完全。你还缺少技巧,掌控镜头的技巧 而且这才是*重要的。 这本书能给你灵感,让你有冲动去尝试那些复杂的、创意十足的镜头。书中引用的例证全都来自于大片,那些设备是你买不起的,钱也是你花不起的,但没关系,我们就是想告诉你,只要一台手持摄影机,你也能拍出同样惊艳的效果。这些技巧并不能马上让你成为优秀的导演,但了解它们,你才会知道电影怎样拍才有效果。希望本书激发出你更多的拍摄灵感。 本书第1版问世后,受到读者朋友们广泛关注。此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修订了内容,优化了部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