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一书是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
现今信息科技发达,带动摄影器材蓬勃发展,电子式数字相机相继问世,再加上计算机影像处理的便捷特性,直接或间接冲击着摄影人。试想:只要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就可以进行所谓的创作,面临此境,摄影创作者的心境与思考表现模式,是否因科技的进步而将丧失创作意图,遁入互相抄袭的境地,成为僵化的人工摄影?一幅耐人寻味的摄影作品,是来自创作者对自然、社会的深刻体会及瞬间决定按下快门的掌握,若一味地就科技之便进行影像创作,很难像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及亨利·卡蒂·布列松等摄影大师一样,创作出撼动人心的作品,喜爱摄影的人们,是否值得深思及反省?要登上艺术的殿堂,还必须具备生活积累和美学修养。 王洁非编著的《摄影美学》旨在为摄影人提供一种认知美的方式,从美及美学的历史发展中探寻美的魅力,采用理论和实
《当代设计 论丛》以当代中国 重要及 敏感的设计问题研究为导向,以 化理论框架为参照,以事关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理论、方式方法、思维导向、管理战略、教育比较等广泛议题为范畴,以民生福祉为圭臬,集中当代学者智慧,撷取一批研究成果予以结集出版。 边千慧所著的《真实的拟像(摄影图式的构想及反思)》就一个贯穿于摄影史的矛盾命题——摄影图像对于自身特征的质疑、否认和重塑展开讨论。
《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是继《论摄影》、《明室》之后,有一部 摄影人士的 之物。 作者克里斯蒂安·科若勒是法国一位 的图片编辑,同时对照片收藏感兴趣。他兴趣广泛,崇尚思想家,自称是摄影者与照片欣赏者之间的“中间人物”,多年从事有关摄影的研究和写作。有别于一般的摄影论研究,克里斯蒂安侧重跳出摄影的圈子,以 高远的视点和 丰富的角度来观照摄影、思考摄影、品读照片。 《特定的情境——摄影文化散论》分为《故事》和《忆往》两部分,《故事》部分是将有关摄影的一些问题和对摄影文化社会性的思考溶解在一个个精妙有趣的故事之中;《忆往》部分,是作者一些亲身经历的讲述,其中不乏涉及到一些摄影名家,并以含蓄的形式撩去摄影人及摄影作品神秘的面纱。
本书从认识相机、摄影技术、摄影美学三大方面介绍了数码摄影的方方面面。全书对学习摄影所需要了解的相机、镜头与附件等硬件知识,对相机控制所需要把握的曝光、测光、光圈、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技术知识,对提升摄影创作能力所需要熟悉的构图、用光与色彩等美学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解析。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让摄影学习变得 有节奏感、 轻松。希望初学者通过本书系统的讲解,能快速掌握数码摄影的基础知识与技法,开启精彩万分的摄影创作之旅,享受摄影带来的无尽乐趣。 本书内容系统、配图精美、文字通俗易懂,适合摄影爱好者及初学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