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十五讲》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 书法审美与实践 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 北大书法公开课 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陈寔残碑于1974年在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陈寔残碑的书法风格独特,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疏朗有致。这种风格体现了东汉早期隶书的精品特点,也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其字体结构与子游残碑略有不同,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楷化痕迹,字体结构规整内敛,笔画开张有致、雄健有力,可以称之为 隶楷 或者 新隶体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欣赏价值。
萩原朔太郎被誉为 日本近代诗之父 ,以前所未有的口语自由诗,打破旧制开创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局面。他的部诗集《吠月》,受到文豪森鸥外盛赞,一跃成为诗坛宠儿。他诗歌中充溢的寂寥感、阴郁和时而怪异的情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从《吠月》《青猫》《纯情小曲集》《冰岛》等萩原朔太郎的代表诗集中,精选百余首结集成册,为读者全面呈现这位天才诗人的诗歌与人生。
本册所选为东汉《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汉隶碑刻中有数的逸品。碑文记述了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则刊刻了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隶书中的 极则 。其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特别是碑的后半部及碑阴,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汉碑中的经典之作。许多书法家都将此碑视为隶书学习的楷模。
本册所选为东汉《封龙山颂》,全称为《元氏封龙山之颂》,是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立于汉常山郡元氏县(今属河北)封龙山上的一块重要碑刻。最早见于宋代洪适《隶释》及郑樵《通志略》的著录。《封龙山颂》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著称于世。全碑为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 字,字体方正古健,结体奇崛,气魄雄伟。其笔画较细,却遒劲豪放,点划之中蕴含篆籀之意,粗犷俊朗,展现出独特的阳刚之美。众多书法评论家对其赞誉有加,认为其书法风格与《乙瑛碑》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汉隶中的上品。
《曹全碑》,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明代末年碑石断裂,如今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 飘逸多姿。
三年前,艺术家蒙中在大理乡间,盖了一座书斋,并以自己的笔名竹庵命名之。书斋由建筑师赵扬设计,在苍山脚下,营造出一座兼具现代性与古典江南之美的园林。用八百平米来建一处院落做书斋,在时下的中国算是一件颇为任性的事。一条头条视频以 九个院子的房子 为题推荐这座居所,点击量达到数千万。 两年来,蒙中住在这所有九个院子的书斋里,烹茶洗砚,焚香读书,于山水之间归去来兮,写字忘忧,创作出一系列花笺,并在自己创作的花笺上,以小楷书写了100首意境悠远的中国古典诗词。在陶渊明、王维等大诗人的作品里,将山水园林之美,日常生活之趣,古典诗词之悠,融于书法与花笺之中。 这些作品,由乐府文化结集出版,是为《竹庵里》,《竹庵里》由著名设计师张弥迪打造,突出诗词、花笺、小楷的纯粹安静之美,传达出另一种方式的审
本书为 书法自学丛帖 之一。由横、竖、撇、点、折等基本笔画和部分偏旁部首入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为了方便习字者临摹,尽可能地选用原帖中清晰、美观、易认的字并将其放大、归类,习字者只要按照本帖的习字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书写水平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本书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可以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良师益友。
本册所选为东汉《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是汉隶碑刻中有数的逸品。《乙瑛碑》原石由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石碑今藏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碑林陈列馆内。碑高约260厘米,宽128厘米。碑文共18行,满行40字。 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楷书跋文。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典型作品,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秀美丰润。从技法角度看,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匀适调和,章法规矩合度。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故宫博物院之书法藏品更是极为珍贵。本系列从中精挑细选名家名篇,全篇完整收录,其中大多为该名篇同一书法体中公认*好的版本,极具典藏价值。 本系列特点在于一书多用,既可欣赏印刷精美的书法作品,针对某些特别值得点评的字体提供书法赏析,又将名作中*精彩的部分制作为字帖供读者摹写,还附上释文及注释以便读者了解名篇的内容。此外,每一册都精选一幅作品做成拉页,可供读者裁下装裱之用。 本卷收赵孟頫、鲜于枢所书《道德经》和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透过赵、鲜于之书,可对比同一时代不同书法家之风神。透过文书,则可体会同一书家,不同年纪之笔墨韵味。
本书结合藏品,对清代代表性翰林楹联屏幅书法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研究。其从作品出发,让人们重新认识馆阁体书法。此外,作者通过与多位翰林或其后辈的交往,对馆阁体书法之规矩、要点等进行阐释,并剖析馆阁体的流变、书风等;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对其真赝的辨别亦作论述,供书法收藏者借鉴。尤为难得的是,书中收录的时间横跨清康熙至清末的近70幅翰林书法作品,不乏稀世之作,如罕见的同光四状元屏幅等,可谓研究馆阁体和清代书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摄影图册。本书是作者对家乡忻州五台山的历史文化、人文掌故进行多年的探寻与收集后的原创摄影作品集。全书共约284幅图,内容以五台山的风景和人文照片为主,穿插了介绍该地区特色的地质、历史、人文古迹、古建筑、文学等方面的文字。以作者多年亲自拍摄和整理的图片为直观体现,旨在向读者系统展示五台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丰富历史与厚重底蕴,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兼有艺术性与文学性。作者作为多年羁旅游子,希望借此书在古稀之年对家乡忻州表达一份拳拳赤子之心。
此书包含了《道德经》和《汲黯传》两部分内容,其中的《道德经》是六十三岁的赵孟頫为进之高士书写的。这卷墨迹为纸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卷长达五千言的小楷,书法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之精品。《汲黯传》也是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得唐人遗风笔意。综观其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用笔上提按使转,方圆兼施,极富有节奏感;在结体上,法度严谨,十分讲究字的揖让,顾盼有情。这两帖是学习小楷必临的经典范本。
《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与宋拓本》是双观帖中的一本,《兰亭序》为书圣王羲之所书。本书所选墨迹本为唐代虞世南临本,拓本是宋拓本,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学生,临本得王氏家法。
《 翰墨风神(套装共6册) 》是中华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故宫博物院之书法藏品更是极为珍贵。本系列从中精挑细选名家名篇,全篇完整收录,其中大多为该名篇同一书法体中公认*好的版本,极具典藏价值。 《翰墨风神(套装共6册)》本系列特点在于一书多用,既可欣赏印刷精美的书法作品,针对某些特别值得点评的字体提供书法赏析,又将名作中*精彩的部分制作为字帖供读者摹写,还附上释文及注释以便读者了解名篇的内容。此外,每一册都精选一幅作品做成拉页,可供读者裁下装裱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