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令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多在历代儿童教材中得到了宣传,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儿童教材,经过历史的检验,确为传授知识、通晓事理、进行道德教育且易诵易记的通俗读本。 《增广贤文》是清代流传很广的一部蒙学读物,旧时民间有“学会《增广》会说话”的谚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国学热不断升温,蒙学经典更是波推浪涌、方兴未艾。在今天,许多读者慧眼识珠,仍然选择《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自己人生的书目,就不得不让人惊叹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增广贤文》的作者已无从考证,相传是明代中期的一个书生。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谚语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交错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其内容主要是前人
《淡墨秋山诗帖》 行书,纸本。纵29.1厘米,横31.9厘米。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无款印。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
《历代名家书法珍品》丛书共32册,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紫金研帖》 行书,纸本。纵28.2厘米,横39.7厘米。 《紫金研帖》为米芾与苏轼交友的珍贵记录,米芾与苏轼相差十四岁,两人交往的时间长达二十年。苏轼对米芾的书法诗文称誉有加。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晋 王羲之远宦帖》 草书,纸本。纵24.8厘米,横21.3厘米。唐人摹本。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
《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 《兰亭序:禇遂良临本与定武本》是双观帖中的一本,《兰亭序》为书圣王羲之所书。本书所选墨迹本为禇遂良所临,拓本为宋拓《定武兰亭序》。《定武兰亭序》因在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定县)得名。传为唐代欧阳询据王羲之真迹本上石,风格浑朴、敦厚又不失妍美,为诸刻之上品。本书所选宋拓本为柯九思本,藏于 博物院。赵孟頫在自藏的定武本上题云:“古今
本書收録米芾尺牘十種,其中《論草書帖》《張都大帖》《伯充帖》《彦和帖》《清和帖》《值雨帖》《鄉石帖》《三吴帖》《臨沂使君帖》藏于臺北故宫博物院,《參政帖》藏于上海博物館。展卷讀來,《伯充帖》轉折肥美,八面出鋒;《清和帖》任意揮灑,顧盼生姿;《張都大帖》細筋入骨,力透紙背,《臨沂使君帖》筆力勁健,連綿宕逸, 不必説《參政帖》的俊爽,《值雨帖》的煩懣,莫不給人以深刻印象。米芾以其卓越的筆墨駕馭能力,將瞬間的情感凝固在沉著痛快、進退裕如的書寫之中,令人驚歎。
《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与神龙本》是双观帖中的一本,《兰亭序》为书圣王羲之所书。本书所选墨迹本为唐代冯承素钩摹本,拓本是唐代以冯承素素钩摹本为范本制作的刻帖,为唐刻宋拓,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截小印,故称神龙半印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冯承素摹本学界多数人认为是出自唐代冯承素本人之手,但还有一种说法,此墨迹本为明代书家据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是按《新华字典》里的文字顺序进行编排,同时囊括了《新华字典》里的全部文字,并对手编的8000多个汉字逐一考证,然后用简帛书法艺术重新创作。一字一页,加上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前言、题拔等,共约6400页,初步拟定全套4册出版。本书为《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第三部,约1600页。
《历代书法家五体千字文字典(第2辑)》收录智永所书楷书、赵构所书行书、赵孟頫所书草书、王澍所书隶书、吴所书篆书这五种书体的《千字文》,并按《千字文》内容顺序,将五种字体一一对照排列。由于五位书法家所处的朝代和书写习惯的不同,有些字形与标准印刷体有所不同,本字典中均保持原字形。
赵孟頫博学多才,懂经济,精绘艺,能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道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本书收录了20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唐诗,内容具体,易于读者欣赏。 对于那些初学书法的爱好者而言,采用集字的方式进行创作,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孟頫博学多才,懂经济,精绘艺,能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道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赵孟頫楷书集字宋词》收录了19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宋词,内容具体,易于读者欣赏。对于那些初学书法的爱好者而言,采用集字的方式进行创作,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是一本行书技法书,以赵孟頫的《吴兴赋》为例,将吴兴赋中的笔法、结构进行分析介绍,适用于书法入门读者和书法爱好者。书稿总体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全书概述,首先对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行书名篇作粗略介绍,同时对赵孟頫其人其艺也有详细介绍,进而对《吴兴赋》的临摹之法展开详解,对书法的工具和材料作介绍,对笔墨纸砚的选择、特点作对比介绍。第二部分提出了《吴兴赋》临习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结构、笔法、空间、线条,并分章节对其进行了一一讲解。第三部分则对行书创作当中一些要点展开介绍,对条幅、中堂、对联、斗方、扇面、条屏等多种形式的行书创作种类有详细地分析介绍。
《晋 王珣伯远帖》 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此帖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此帖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被列为“三希”之三。通篇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疏朗、飘逸,颇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晋纸帖》 行书,纸本。纵24.7厘米,横41厘米。书于宋崇宁二年(1103)。 此帖中提到幼子米友知早卒这段遭遇。在三个孩子当中,米芾对于幼子特别疼爱,据说他能帮父亲米芾代笔,年少才高,然而却不幸早逝,由此更能想见米芾何以会哀痛逾恒了。此帖前半段字迹优雅大方,笔墨浓重厚实,字体舒展连贯,字迹优美,后一个“耳”字,拉长了一大笔,似乎在呼出自己心中的一口闷气。后半段记述自己的状况,字迹显得情绪波动,显示出自己内心的伤感落寞情怀。整篇作品,由于是手札,随意性很大,但是里面注入了作者极多的感情因素,这是珍贵的。
《颜真卿行书集字与创作》内容简介:古代的“集字”有两种隋况。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从某一碑帖中集字;一是根据某碑帖中的字创作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前者内容精美,而往往有某碑帖中所无之字需要集字者去“创造”,如果“创造”得好,可称完璧。后者虽可做到字字精美,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故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的往往是前者,最为显赫著名的如唐怀仁的《集王圣教序》,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本套“故宫珍藏历代法书碑帖集字系列”,乃采取前人的第一种方法来“集字”,即先精心挑选内容,这些内容多是大家耳熟能评的成语、名联及古诗,然后根据内容从某碑帖中精心选字。凡碑帖中所无之字,皆根据原帖的风格特点、结字规律,通过电脑的高端技术进行“创造”,并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现代的科学技术是古人所不敢梦想的,因
传统字帖一般是16开、8开,学书者临帖时会不停扭头,扭头之际会丢失大量点画、结构等信息。近距离精准临摹碑帖临习起来更加具有亲和力,大大减少了因扭头看帖造成的信息丢失,提高了眼、手、脑的结合度和临帖的转换率。 近距离精准临摹属于部分书家实践过的行之有效的临帖方式。 如将这种临帖方式推广出去,将会对图书有很大提升。
【新华书店旗舰店】 宋词三百首 图文版,三秦出版社 作者 杨珂 原价 ¥28.00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9-01
写好三笔字是师范生的基本要求,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师范生书法课教学经验,对师范生硬笔楷书教学进行研究,阐释正确的楷书笔画、结构,给出正确范例,并讲述书写过程。通过剖析书写过程,指出师范生硬笔楷书书写易出现问题,如何规避, 终形成规范的楷书。书中举出较多师范生楷书书写范例, 加直观地体现规范书写的范式。此外,鉴赏分析部分是对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的讲解,在书写实践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使读者接受 多的审美面向,了解传统美。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现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本系列丛书涵盖面广,内容健康向上、清新高雅、脍炙人口。我们将原碑帖单字作适度修缮,使字体清晰,墨迹毕现。对于对联里需要而原作没有的字,则由编者根据原碑帖字中相关偏旁部首拼接而成,追求一笔一画力争贴近原作,使之与其他集字和谐统一。本书除集字内容外,还编排书法训练通用春联集萃,供读者创作时参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趣味性、资料性和实用性,希望能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本册为《赵孟頫楷书集字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