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令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多在历代儿童教材中得到了宣传,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儿童教材,经过历史的检验,确为传授知识、通晓事理、进行道德教育且易诵易记的通俗读本。 《增广贤文》是清代流传很广的一部蒙学读物,旧时民间有“学会《增广》会说话”的谚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国学热不断升温,蒙学经典更是波推浪涌、方兴未艾。在今天,许多读者慧眼识珠,仍然选择《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自己人生的书目,就不得不让人惊叹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增广贤文》的作者已无从考证,相传是明代中期的一个书生。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谚语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交错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其内容主要是前人
《淡墨秋山诗帖》 行书,纸本。纵29.1厘米,横31.9厘米。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无款印。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
《紫金研帖》 行书,纸本。纵28.2厘米,横39.7厘米。 《紫金研帖》为米芾与苏轼交友的珍贵记录,米芾与苏轼相差十四岁,两人交往的时间长达二十年。苏轼对米芾的书法诗文称誉有加。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晋 王羲之远宦帖》 草书,纸本。纵24.8厘米,横21.3厘米。唐人摹本。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
《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是按《新华字典》里的文字顺序进行编排,同时囊括了《新华字典》里的全部文字,并对手编的8000多个汉字逐一考证,然后用简帛书法艺术重新创作。一字一页,加上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前言、题拔等,共约6400页,初步拟定全套4册出版。本书为《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第三部,约1600页。
《历代书法家五体千字文字典(第2辑)》收录智永所书楷书、赵构所书行书、赵孟頫所书草书、王澍所书隶书、吴所书篆书这五种书体的《千字文》,并按《千字文》内容顺序,将五种字体一一对照排列。由于五位书法家所处的朝代和书写习惯的不同,有些字形与标准印刷体有所不同,本字典中均保持原字形。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工书法,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学李邕而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宗,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道丽,人称“赵体”。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三跋》,《四体千字文》等。 草书《千字文》选自赵孟頫书的草书部分。书法用笔温润圆劲,点画精到细腻,结体妍美简静,端庄严谨。书风以柔寓刚、外柔内刚,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是学习赵体草书的*范本。
《晋纸帖》 行书,纸本。纵24.7厘米,横41厘米。书于宋崇宁二年(1103)。 此帖中提到幼子米友知早卒这段遭遇。在三个孩子当中,米芾对于幼子特别疼爱,据说他能帮父亲米芾代笔,年少才高,然而却不幸早逝,由此更能想见米芾何以会哀痛逾恒了。此帖前半段字迹优雅大方,笔墨浓重厚实,字体舒展连贯,字迹优美,后一个“耳”字,拉长了一大笔,似乎在呼出自己心中的一口闷气。后半段记述自己的状况,字迹显得情绪波动,显示出自己内心的伤感落寞情怀。整篇作品,由于是手札,随意性很大,但是里面注入了作者极多的感情因素,这是珍贵的。
《颜真卿行书集字与创作》内容简介:古代的“集字”有两种隋况。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从某一碑帖中集字;一是根据某碑帖中的字创作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前者内容精美,而往往有某碑帖中所无之字需要集字者去“创造”,如果“创造”得好,可称完璧。后者虽可做到字字精美,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故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的往往是前者,最为显赫著名的如唐怀仁的《集王圣教序》,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本套“故宫珍藏历代法书碑帖集字系列”,乃采取前人的第一种方法来“集字”,即先精心挑选内容,这些内容多是大家耳熟能评的成语、名联及古诗,然后根据内容从某碑帖中精心选字。凡碑帖中所无之字,皆根据原帖的风格特点、结字规律,通过电脑的高端技术进行“创造”,并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现代的科学技术是古人所不敢梦想的,因
草字编新编(上下) ,洪钧陶,文物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洪钧陶 原价 ¥320.00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5-01
本书以《中华再造善本》(一期、绩编)影印底本为研究对象,辑录各底本内钤盖印章凡6449方汇编成册,时间跨度自宋元时期,迄至当代,涉及底本1178种,印主、机构等凡1000余家。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收录印章图像及其释文;下册收录各印所对应之钤印出处,同时将可考印主附于藏书印与释文之后,并对其生平作简要介绍。全书编排顺序均以印章释文字头笔画排列,图形类印章附于 末。为方便使用,书后编有印章释文及印主索引,并附《见收〈中华再造善本〉底本书目信息表》。 本书不仅具有艺术鉴赏性和基础核查功能,兼具对古籍钤印及其底本之版本鉴别、递藏考察、史料参考等价值,差可告慰前贤,以启来者。
本书是面向书法爱好者者的一部书法临帖指导普及图书。从为什么要临帖、临帖的“形”与“神”、临帖的“动作”、如何临金石碑版、临帖的结构、临帖的章法、“集古字”、如何读帖、临帖的境界等九个方面全面讲解书法临帖的要诀,将书法学习带回临帖这一最基础又最为重要的步骤中来。作者方建勋是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的书法导师,是一位拥有深厚美学素养的成熟书法家,又拥有书法教学的丰富经验,本书即为其为北大师生讲授书法临帖课程的蓝本。
《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书。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 楷书之极则 , 备受人们喜爱。 名家墨宝选粹临帖放大本 系列将其书法内容整理放大,使字形、结构清晰明了,更加适应书法爱好者学习需求。
成语,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化,每个人都会在有意无意中受到成语的影响。成语中的名人逸事、伟人典故、先贤德行、凡人善事等无不蕴涵着祖先的睿智哲理、机智幽默,几千年来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成语更以其特有的韵律结构,琅琅上口。为此笔者从18000条成语中精选了504条,使习字者在练字的同时,可以反复诵读精选的成语,提高文化素质。 本帖共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成语精选临写;第二部分为成语精选摹写强化训练字帖;第三部分为古帖临写范例。 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汉字的点画、运笔与结构,本帖将重点放在摹写强化训练部分。 第二部分的成语精选摹写强化训练为本书的主要内容。心理学上的“遗忘曲线”原理告诉我们,人在初步学习后的记忆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而一个阶段反复学*一部分内容则效果显著。只有在反复学
《汉简隶书集字与创作》内容简介:古代的“集字”有两种隋况。一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从某一碑帖中集字;一是根据某碑帖中的字创作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前者内容精美,而往往有某碑帖中所无之字需要集字者去“创造”,如果“创造”得好,可称完璧。后者虽可做到字字精美,不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故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的往往是前者,最为显赫著名的如唐怀仁的《集王圣教序》,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因此本套“故宫珍藏历代法书碑帖集字系列”,乃采取前人的第一种方法来“集字”,即先精心挑选内容,这些内容多是大家耳熟能评的成语、名联及古诗,然后根据内容从某碑帖中精心选字。凡碑帖中所无之字,皆根据原帖的风格特点、结字规律,通过电脑的高端技术进行“创造”,并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现代的科学技术是古人所不敢梦想的,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