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戏曲演进史 一:导论与渊源小戏》 ISBN 978-7-5225-1775-9 定价:10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第一册 导论与渊源小戏 。 导论编 统绪、梳理戏曲演进过程中诸如戏剧、戏曲、小戏、大戏、剧种、腔调、声腔、唱腔等关键名词之名义定位,并对戏曲史、戏曲理论史进行了回顾与检讨。 渊源小戏编 辨析唐代宫廷小戏、民间小戏之同源异流的演进路径,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戏曲演进历程。 《戏曲演进史 二:宋元明南曲戏文》 ISBN 978-7-5225-1776-6 定价:9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的第二册 宋元明南曲戏文 ,厘清宋元之瓦舍勾栏于民间小戏中,孕育出大戏剧种南曲戏文;考辨宋元明南曲戏文 宋元南曲戏文 明改本戏文 明人新南戏 三阶段之表演艺术、唱法唱腔、体制规律及文学成就;并选取《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改本四大戏文、明人新南戏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与银幕上的莎剧改编与演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十余出改编个案,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要剧种以及一部电影改编,在探讨相对传统的戏曲改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实验性独角戏以及双语戏剧改编的探讨,从学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在改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所发生的改写与变异,所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反映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跨文化改编与演出所具备的世界胸怀及强烈的本土意识。本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戏曲改编,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深化我们对莎剧文学经典、戏曲艺术范式以及跨文化戏剧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京大学的戏剧戏曲研究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近百年中,薪火传递,直至今日。吴梅先生的弟子卢前、唐圭璋、钱南扬、吴白匋等先后在此执教。戏剧戏曲学专业 九五 期间和 十五 期间持续被江苏省政府评定为省重点学科。其古典戏曲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戏剧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细致地整理了该学科在百年发展史中,由南大戏剧人创作的代表性戏剧作品。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话: 戏剧表演就像举起镜子观照自然。 但是与镜子里的映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形象是由真实的物体构成的,其中瞩目的就是人的身体,其在映像的世界之外是独立的存在。在整个西方戏剧史中,有一些时候隐藏在幻觉之后的现实被展示出来。近年来,欧洲和北美戏剧开始唤起人们对其作品中真实元素的关注,即表演者的直接呈现 他们并不创造角色,他们甚至不是演员,而是作为自己出现在舞台上;文本不是由剧作家创作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有时候演员和表演者(跟观众)共处于真实的环境,其中包含有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元素。 马文 卡尔森认为,这些戏剧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现象学层面上,都构成了戏剧的重大转向,它不再模仿 而这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核心。《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考察了近当
本书集结了新近发现的1935年至1955年石挥发表在《文汇报》《大公报》《侨声报》《玲珑》(新加坡版)等中外报刊上的剧艺漫谈、影坛笔记、剧本、散文、书信,以及手稿、档案等多达125份,配以近百幅罕见的生活照、工作照、剧照、海报、节目单、漫画等。编者历时近三载,为穷尽史料搜遍海内外大小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为更完整地呈现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补充了极为罕见的一手资料。 其中,以图片形式展示的6期《戏剧报》副刊 艺术生活 呈现出一个意气风发、视野开阔的青年石挥。长篇杂文《天涯海角新篇》《海阔天空》钩沉往事、探寻家史,于笑谈间透露出更多关于石挥和那个时代的秘密。与美国朋友的9封书信则力图从外部视角针砭时弊。《石挥随笔:拍〈鸡毛信〉时的几件事》也许是石挥电影拍摄散记中写得*为精彩的一篇。本书对石挥年谱进行了
本书是“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 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词语简释”,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希腊悲剧来自遥远的时空,但它仍能震撼到 的读者。人们观看悲剧、研读悲剧,收获对自身及世界 深刻的领悟。透过或隐喻、或象征、或直观的抒发,悲剧诗人向我们抛出了根本性问题——人的命运为何会是这样?本书并非文学鉴赏,而是注重追溯悲剧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从悲剧的起源、功能、体裁、结构讲起,选择《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亚》四部经典文本,分别以互文印证、哲学解析、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四种角度解读。立足于开放性阐发,搭建史家眼中人神交融的古代希腊世界。
《勾阑醉:昆曲京剧中的风雅与热闹》 以新颖见地,解读经典戏曲的精彩与意韵。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题的作品。昆曲与京剧是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两座高峰,被称为 雅部 与 花部 。作者作为骨灰级票友,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经典意象,从戏文到唱腔、从眼神到身段,作者为我们一一道来这其中不为人知的精彩与神韵,并用画作形式为我们定格其中最为精彩的瞬间。
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剧场”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空的空间”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现成空间”中更好?
在简要叙述戏曲的历史与体裁后,本书分别通过戏曲的构成与形态、抒情本质、程式与舞台表现手法、欣赏与批评等几个部分,深入揭示了戏曲艺术的形态特征和内部规律。作者强调戏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民族艺术,提倡以本土文化视野研究戏曲的“国剧本位”研究立场,希望借此建立真正符合戏曲美学特征与内在规律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作者注重对戏曲艺术感性功能的发掘,试图从戏曲创作者与欣赏、接受者两个维度出发,归纳总结戏曲独特的艺术价值观及审美追求;强调从超文本的层面解读戏曲,将传统戏剧的舞台样式与剧本互相结合予以深入研究,从戏曲的文本与舞台表现两个层面发掘其艺术特征和美学品性,由此体现出本书的理论特色与原创性。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但确定戏剧为一个节日以示庆祝则遥遥无期,因而无论是戏曲、话剧、歌剧的表演人,还是民众对戏剧节都是陌生的。随着新文化运动将戏剧逐步纳入主流文化范畴,戏剧开始参与社会文化事务,拥有自己的节日亦成为可能。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 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建立或取消,且与政治权力之间过从甚密,这是戏剧发展史中较为少见的现象。 本书在勾稽大量戏剧演出史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分六章讨论1938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戏剧节从1937年拟办、1938年初创到1949年谢幕的历程。本书着力探讨十二年戏剧节举办的历程中,戏剧节象征意味的仪式与政治力量的角力,及隐含其间的戏剧节的多重意义,在厘清了现代戏剧节中的隐晦之处时为现代文学制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书稿为开明大戏院的百年回眸。开明大戏院1928年由苏州振兴地产公司集资建造,初名 东吴乾坤大戏院 ,次年2月15日正式开幕,戏院承租者与后台老板多次易人,戏院先后改名为 大观园乾坤大戏院 发记大舞台 东方大戏院 等,1933年起,始称 开明大戏院 。开明大戏院在近百年间,为苏州戏剧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上演海量京剧、昆曲、滑稽戏、评弹、电影等剧种剧目,丰富了苏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且记载了很多苏州发展史上有意义的事件,在苏州人的记忆中有着相当的分量。本书稿以期通过开明大戏院综述、名角谈开明、市民忆开明以及开明大事记四部分,图文并茂展开叙述,对开明大戏院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回顾。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精)》是根据《全唐诗》清内府号刻本整理成的,收录了唐代通行的反映乐舞真实情况的诗,未采用唐及五代词。全书分为音乐、舞蹈、服饰及附录四部分。各部分资料按照《全唐诗》中的先后顺序编排,登录方式:先写题目,次写函数及册数,然后写作者姓名,在作者姓名之下注明卷数及页数。书前有欧阳予倩所撰《前言》,阴法鲁撰《唐代乐舞简介》等,每类乐、舞和服饰之前,大都有编者所撰简要说明。
《国外考察记两种》为《正仓院考古记》及《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的合编。前者为傅芸子考察日本正仓院中所收藏的中国文物,尤其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种种器物,具有极重要的文化意义。后者为程砚秋考察欧洲各圃如俄圃、法圃、德国及奥地利等的音乐戏剧,从中可以见到民国时代中外戏曲音乐之间的差别。 《国外考察记两种》适合对文物及音乐戏剧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大众阅读。
现代舞台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舞台音响、舞台灯光和舞台机械设备等三大系统。本书在较为全面地说明现代舞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现代剧场、会堂、歌舞厅、电影院等的舞台音响、灯光、建声、影像技术特点、设计方法和使用技巧,并介绍了音响技术的成果。
本书收录了裘盛戎先生创作演出的32出剧目的主要唱腔,并配以伴奏琴谱和相应的剧情介绍与演唱提示,以适合广大裘派传人及爱好者的不同需要。是一册目前较为全面的裘派唱腔及伴奏曲集。 有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目前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四山”、“四刘”、“李裘讷董”、“金郝王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艺术大家,并按照唱工特点分为“宏厚凝重”、“高亮玲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发展到金少山时期开始融合交织,渐次向“悦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变。而到了裘盛戎时期,这一变化才很终得以完成,从而不仅形成了有名的裘派花脸艺术,推演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在整个京剧界的唱工花脸中实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艺术,可以说终结了20世纪以前所有的京剧花脸声腔
越剧发源于浙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繁盛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越剧之花盛开大江南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出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喜人景象。《越剧史话》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用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富有传奇经历的越剧发展的历史及其精彩的艺术世界。书中对于越剧从落地唱书、小歌班、女子文戏一直到21世纪初当代越剧发展的曲折历程作了简明扼要、眉目清楚的介绍。特别是作者应志良在叙述历史的进程中,对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很好剧目有重点地作了介绍,把越剧百年中很关键的节点传达给读者。越剧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段与时俱进、充满改革精神的历史,不仅对越剧年青的一代,对其他姊妹剧种同样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