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从原来的 土戏 到如今的上党梆子,取得极大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合上党梆子传统舞台题壁及目前上党梆子演出情况,对上党梆子传统戏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梆子20世纪以来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上党梆子演出面临的困境。 上党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地方剧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研究》: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范式的转型可追溯到19世纪末,其转变是同整个西方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向同步发生的,它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戏剧倡导的“摹仿说”和“情节整一”的叙事原则,叙事范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戏剧功能,如戏剧视角、戏剧语言、戏剧节奏、戏剧时空、戏剧结构等积极参与戏剧的叙事活动,并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使西方现代戏剧呈现出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态势和象征性、写意性、符号性的叙事特点。叙事范式的转变使西方现代戏剧的叙事形态应运而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观念性的特点。在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的过程中,静止戏剧、悲喜剧、境遇剧、狂欢化戏剧、叙事体戏剧、独白型戏剧、文献戏剧等开始形成,它们不仅仅是戏剧的物质形态也是剧作家和舞台导演的精神形态。
“动物表演”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艺术,有人把它归于杂技史的范畴,有人把它作为戏剧史的附庸。本书把它当做独立的文化事象加以探讨。 本书总结了动物表演史的五个阶段:以动物自我娱乐和人类开始模仿动物、驯化动物为内容的动物表演初始阶段;以汉唐宫廷为主要舞台、以兽类厮杀为主要形式、以恢弘酷烈为审美旨趣的大型动物表演阶段;以宋元市井为演出场所、以禽鸟竟技为主要特色、以优美亲和为欣赏动物动机的中型动物表演阶段,以明清江湖为活动背景、以虫蛙鸣斗为主要技能、以流浪分散不演出特征的小型动物表演阶段;当前动物表演的现状与思考。 本书旨在系统论述动物表演艺术的发展史,同时唤起人们对于文明重新加以考量:究竟什么是文明?征服动物是文明,抑或解放动物是文明?
“传统文化,不管是民间故事、文学经典,或书法美学都是我的眷恋。”——林怀民 云门的舞者很习惯奔波,仿佛舞者的生涯就是一出“流浪者之歌”。 去年的欧洲巡演过程中,老师每天写日记,记录幕后的点点滴滴。 这是次,我们可以窥见云门这个的工作团队及舞者舞台下的真实生活,了解云门舞蹈之所以精彩的原因;并且借由老师的双眼,以一种宽阔的视野看舞,看世界,看云门。读者读到舞,也读到了旅途中的风景。 “希望这本书让大家对于这个‘逐水草而居’的行业,能够多一点认识。” 如果你对表演艺术,以及这个以世界为舞台的人生,有过想象和好奇,那么,就跟林老师,和云门一起,去欧洲流浪。
本书由梅兰芳纪念馆经过整理发掘大量珍贵照片和资料编辑而成,记述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辉煌的舞台人生。书中通过大量图片准确传神的展现了梅先生精湛的艺术,真挚的爱国热情,以及温馨平实的生活情操,为海内外众多京剧爱好者奉献了一辑珍贵的图片资料,同时也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本书是一位业余作者创作的带有“邮味”的纪实文学小说,讲述了一位小人物收藏猴票的曲折经历,描述了他从普通邮人成长为“猴王”的艰辛历程,是作者对生肖猴票价值的独特感受与体悟。既有收藏情怀,又有欣赏雅兴,更有对集邮的挚爱与执着。写人记事,带出性情;说邮谈票,满怀深情;品事聊物,俱见风情。文字风趣灵动,情节一波三折。
非遗广西 丛书是全面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读物,共20种,涵盖40多个非遗项目。编纂出版该丛书,旨在保护、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丛书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 桂剧是广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发端于明代中叶,主要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等地,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以桂林方言演唱,融会了桂北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和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桂剧列入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书内有6个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可欣赏精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 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国粹昆曲、京剧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突出的艺术魅力。
越剧发源于浙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繁盛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越剧之花盛开大江南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出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喜人景象。《越剧史话》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用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
满运喜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教程》是北京舞蹈学院“八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十五”规划教材;是 部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艺术教育基本功训练教材与教法的专著。其内容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理论研究概况——“综述”、“技术技巧教材大纲”、“教学任务”、“三年制课程教学大纲”、“典型教材与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教程》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课十几年教学实践为基础,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本体出发,根据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记录了选材、发掘、整理、提炼、创新、建立并完善课题与课程的历程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