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话: 戏剧表演就像举起镜子观照自然。 但是与镜子里的映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形象是由真实的物体构成的,其中瞩目的就是人的身体,其在映像的世界之外是独立的存在。在整个西方戏剧史中,有一些时候隐藏在幻觉之后的现实被展示出来。近年来,欧洲和北美戏剧开始唤起人们对其作品中真实元素的关注,即表演者的直接呈现 他们并不创造角色,他们甚至不是演员,而是作为自己出现在舞台上;文本不是由剧作家创作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有时候演员和表演者(跟观众)共处于真实的环境,其中包含有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元素。 马文 卡尔森认为,这些戏剧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现象学层面上,都构成了戏剧的重大转向,它不再模仿 而这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核心。《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考察了近当
本书是“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 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词语简释”,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国外考察记两种》为《正仓院考古记》及《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的合编。前者为傅芸子考察日本正仓院中所收藏的中国文物,尤其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种种器物,具有极重要的文化意义。后者为程砚秋考察欧洲各圃如俄圃、法圃、德国及奥地利等的音乐戏剧,从中可以见到民国时代中外戏曲音乐之间的差别。 《国外考察记两种》适合对文物及音乐戏剧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大众阅读。
越剧发源于浙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繁盛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越剧之花盛开大江南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出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喜人景象。《越剧史话》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用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富有传奇经历的越剧发展的历史及其精彩的艺术世界。书中对于越剧从落地唱书、小歌班、女子文戏一直到21世纪初当代越剧发展的曲折历程作了简明扼要、眉目清楚的介绍。特别是作者应志良在叙述历史的进程中,对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很好剧目有重点地作了介绍,把越剧百年中很关键的节点传达给读者。越剧的形成与发展是一段与时俱进、充满改革精神的历史,不仅对越剧年青的一代,对其他姊妹剧种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余叔岩“十八张半”唱腔浅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唱腔的基础知识、余氏唱腔浅析、曲谱符号说明等。
本书是“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 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词语简释”,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本书透过文化人类学解读中西方戏剧交流过程中的发展与阻碍,旨在以文化人类学的前人研究作为基础,结合本人研究所探索的戏剧戏曲、影视传媒领域学习成果,对戏剧艺术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加以分析和说明。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分别对鲁迅、曹禺、赖声川、莎士比亚以及欧丁戏剧进行分析。其中,本书以鲁迅的戏剧文化观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就是力求在充分吸收现有的鲁迅与戏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鲁迅的戏剧文化活动,梳理鲁迅对戏剧的观点和见解,深入系统地阐述他的戏剧文化观。本书对曹禺的多元影响研究有利于深入挖掘曹禺作品的文学性,有利于关注各种心理刻画的手法如何帮助曹禺提升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力。多元影响研究也能 加充分地考虑影响曹禺创作的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并能对影响曹禺
本书收入了作者创作的歌剧、大型交响合唱、音乐诗剧等五部文学剧本。《少成都,老成都》写成都市井,表现蜀人的乐观戏谑、执拗倔强、苦中作乐的品性,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音乐诗剧《怀园?怀远》,展现了部分民国琴人对古琴艺术的坚守和坚持,以及我国古琴教育事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大型原创歌剧文学剧本《王光祈》则展示了王光祈追求理想、谋求救国道路,由一位社会活动家成长为我国民族音乐先驱的过程。大型交响音诗《春在二〇二〇》,歌颂了疫情突发之际,医务人员打点行装、放下小家为大家,立即奔赴抗疫前线勇战病毒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大型交响合唱《蜀道之上》,气势恢宏,歌颂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川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品充满 、人物生动,给人以艺术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1925-1930年的“包豪斯丛书”是现代主义时期 为集中的一次出版行动,《包豪斯舞台》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由包豪斯的核心教师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等人合著。舞台表演”及“表演空间”是包豪斯的重要概念之一,包豪斯认为传统戏剧是宣传的手段,将观众与表演者隔开;不认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将舞台视为表达讽刺和嘲笑的场所。施莱默等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由抽象的运动、色彩、光线等构成。包豪斯的舞台概念放在当时看是 革命性的,而放在100年后的现在看也仍然极富前瞻性和实验性。《包豪斯舞台》一书中收录了施莱默等人对舞台的理解和阐释,还涉及其对空间的研究。
吴小如、张习孔、吴同宾、黄克、白先勇、黄竹三、幺书仪、于天池、丁汝芹、徐适端、张扶直、陈均、古今、钟年、钟鸣、胡海霞、吕文丽、张文瑞等十八位戏曲名家,通过文史知识编辑 的《名家讲中国戏曲(插图本)》为您讲解中国戏曲之美。
赵梅编著的《音乐剧重唱教程(1)》主要选择欧美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教材多未收录的经典剧目,有音乐剧《理发师陶德》、二重唱《Pretty women》(美丽佳人)、三重唱《Johanna 》(乔安娜)、四重唱《la amore second me》(我心中的爱)、《 A ggiungi un posto a tavola》(添一把椅子多一个朋友)等。全书剧目经作者精心整理、改编、提炼后使其 具有教学价值和学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