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与银幕上的莎剧改编与演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十余出改编个案,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要剧种以及一部电影改编,在探讨相对传统的戏曲改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实验性独角戏以及双语戏剧改编的探讨,从学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在改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所发生的改写与变异,所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反映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跨文化改编与演出所具备的世界胸怀及强烈的本土意识。本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戏曲改编,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深化我们对莎剧文学经典、戏曲艺术范式以及跨文化戏剧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剧场”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空的空间”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现成空间”中更好?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精)》是根据《全唐诗》清内府号刻本整理成的,收录了唐代通行的反映乐舞真实情况的诗,未采用唐及五代词。全书分为音乐、舞蹈、服饰及附录四部分。各部分资料按照《全唐诗》中的先后顺序编排,登录方式:先写题目,次写函数及册数,然后写作者姓名,在作者姓名之下注明卷数及页数。书前有欧阳予倩所撰《前言》,阴法鲁撰《唐代乐舞简介》等,每类乐、舞和服饰之前,大都有编者所撰简要说明。
本书收录了裘盛戎先生创作演出的32出剧目的主要唱腔,并配以伴奏琴谱和相应的剧情介绍与演唱提示,以适合广大裘派传人及爱好者的不同需要。是一册目前较为全面的裘派唱腔及伴奏曲集。 有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目前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四山”、“四刘”、“李裘讷董”、“金郝王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艺术大家,并按照唱工特点分为“宏厚凝重”、“高亮玲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发展到金少山时期开始融合交织,渐次向“悦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变。而到了裘盛戎时期,这一变化才很终得以完成,从而不仅形成了有名的裘派花脸艺术,推演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在整个京剧界的唱工花脸中实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艺术,可以说终结了20世纪以前所有的京剧花脸声腔
《青春戏剧档案》一书收录当代戏剧文学10部,包括:朱宜的《长生》、赵秉皓的《微观世界》、何薇的《纸桃》、任淼的《歌尽桃花扇底风》、杨小雪的《人间童话》等。 这些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的作者没有一位在创作它们时年龄超过了22岁,因此它们都是很不成熟的习作,比起专业技巧上的幼稚来说,它们的作者在生活上缺乏起码的历练和积累是更致命的弱点;第二,非常可能也是因为作者们年轻,他们的艺术想象大胆地进入了当代中国主流戏剧视为“雷池”的精神空间。 《青春戏剧档案》由吕效平主编。
本书是波瓦戏剧理论的技术篇,探讨的是如何运用剧场解放个人和改变生活。欲望彩虹的技术针对的是都市中受困的人,如何利用“审美空间”的力量来检验个人的、主观的压迫,把它们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欲望彩虹是帮助我们首次看到我们已经内化的压迫的技术,这些技术具体包括“脑中警察”、“形象剧场”等。本书分别从其理论基础、期望和内省的技术,相关技术的实践案例以及在印度的工作经验四个方面对欲望彩虹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阐述。
戏曲锣鼓经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并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将各种锣鼓点按照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就称为锣鼓经。目前中国较多的戏曲剧种,在表演,舞蹈动作和启唱中所运用的锣鼓经,大多以京剧锣鼓为主,本教材主要介绍京剧基本的、常用的锣鼓经,并根据我省的戏曲剧种特点,介绍了绍剧和婺剧的常用锣鼓经,供读者了解、学习和参考。为了传播,推广介绍中国戏曲打击乐丰富多彩的独特风格,教材配有英文说明;对京剧常用的、基本的锣鼓经配有网址链接通过生成二维码的形式提供。读者只需通过扫描对应二维码就可查阅和学习,同时对照教材中的锣鼓经谱例说明,可达到尽快熟悉了解,加快学习进度的初衷。
众所周知,传统相声都是历代相声演员们口耳相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出版部门也曾零星出版过几本传统相声小段的图书,但搜集的作品无论数量、类别都过少过窄;又因时间较长,相声队伍不断扩大,一些早期出版的图书已不易查找。为了展示近代相声艺术成果, 相声理论家、相声表演艺术家薛永年先生搜集整理各方面资料,通过与多位专家的探讨和研究,编写了这本《中国传统相声小段精选》。书中所收录作品本着精选名家名段,曲艺界内部和群众口碑好、认可度高的原则,同时也起到对《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的补充作用。
本书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社会历史观和戏剧艺术观,通过细致解读作品及相关的 手文献资料,具体翔实地论述、勾勒了二战后尤其是1960—1970年代美国戏剧舞台上丰富复杂、多元创新的概貌,阐明了它们是怎样生动形象地表现和参与当时激烈动荡的精神文化生态,并对美国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本书选取阿尔比、特里、福尔曼和马麦特四位戏剧大家及其主要代表作,按照一般戏剧的基本要素,从新创表演、戏剧化语言和现实主义主题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地、典型性地展开讨论。这样的研究在 学界实属鲜见,而作为专著 是十分难得。本书具体地揭示当时戏剧多元创新较为综合性的特征,应该有助于对同时期其他剧作家及其作品的拓展式研究,也可为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该著作以意大利当代戏剧的译介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综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戏剧文本进行分析与翻译,并对译本进行研究。以活跃在意大利当代戏剧舞台上的剧作家、演员、戏剧导演萨维利奥·拉鲁伊纳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作评述。选取其代表作《尘——男人与女人的对白》,运用罗兰·巴特、怀特·本雅明、罗伯特·姚斯等学者的文艺批评理论以及雅科布森、奈达、莱斯等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进行文本分析与翻译研究。通过翻译批评,意汉对比来探究意大利语戏剧作品的翻译策略,目前学界对于意大利戏剧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尚处于空白。
歌剧是一门完整地将音乐、戏剧、舞台美术、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本书分为六章,包括歌剧的产生、歌剧的风格流派、歌剧的艺术特征及价值、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沿革、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沿革、中国歌剧表演的民族特征、歌剧的表现形式以及歌剧的舞台表演等内容。 本书追溯歌剧历史,探索经典歌剧艺术,欣赏与感受歌剧的无穷魅力,旨在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精髓,凸显中国歌剧的民族个性,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是音乐爱好者、普通大众增加歌剧常识、了解歌剧魅力的有益读物。
柏拉图的戏剧诗人面相背后隐藏着的是深远的政治哲学背景,编者由此而触及柏拉图整个精神世界。张文涛选编的《戏剧诗人柏拉图》分三个部分:“戏剧诗人柏拉图”、“柏拉图与诗的传统”、“重申诗与哲学之争”。 部分着重于刻画柏拉图的诗人面容;第二部分也可以命名为“柏拉图与希腊古典传统”,其中体现的俄耳甫斯密教精神的解读让我们耳目一新;第三部分则重返柏拉图《王制》第十卷,在这一卷里,诗和哲学之间的分歧、斗争似乎被苏格拉底用一个厄尔神话取消或曰弥合了。展读《戏剧诗人柏拉图》,让我们深入地跟随古人思索,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话语不时在我们耳边响起。要治愈时代的“厌辩症”,重新树立高贵、美好的精神尺度,本书中戏剧化的柏拉图将是 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