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世纪七*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周年暨逝世二*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 一戏一文一图 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 京剧大事年表 京剧舞台掠影 一台戏词 (《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 看戏 ,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 戏票 ,走进 剧场 开始 看戏 。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 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
徐城北的“说戏”是有来头的。自幼跟祖父瞧戏,又出身记者世家,多与梨园名角耳濡目染,虽无心插柳,却又命中注定在专业剧团当编剧搞研究,一干15年。写过剧、论过戏、出过专著,但如同人们称他“城北徐公”,并不因其貌得名一样,他的杂(涉猎广泛)、散(散论闲文)、玩(把玩品味)成就了他的非专业写作,更多了读友。于是一发不可收,越发信手拈来,在若干“三部曲”后,开始“五指连弹”。这不,就有了被他称为私人记忆的5本“说戏”。其实,书中不只说戏,也说人说事儿,这或许正是读者想看到的。 徐城北的“说戏”是有看头的。他居然将京剧与粤剧,张火丁与红线女,谭鑫培和于魁智,袁雪芬、袁世海?????都当作“夜明珠”串在了一起,还就此聊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然也免不了说一些大剧场和小园子、演员的挣钱与读书等话
作为将中国京剧有组织有规模全面系统地推广和介绍到大洋彼岸的领风者,梅兰芳和他的访美团队在1930年成功的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巡演,完成了至今仍令国人振奋不已的壮举,也搭建了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本书将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梅兰芳访美的机缘条件,访美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所做的准备,访美期间所遭遇的挑战和经历的重大事件,以及梅兰芳访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对当今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所起到的推动和借鉴作用做全面的阐述,力求让读者 加直观的了解梅兰芳访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香港是梅兰芳的福地,梅氏后人亦曾说香港是梅兰芳的第三故乡。梅兰芳五至香港, 次是1922年,九龙码头人山人海,梅兰芳一行百余人,应邀而来,载誉而归。第二次是1928年,先到广州,后至香港,各演一月,其间亦游历岭南山水。第三次是1931年,仍是粤港各演出一月,台上声势 盛,粤班一时不可抗。第四次是1935年,其时访苏归国,暂停香港。第五次居留 久,历1938至1942年,家国蒙难,梅兰芳在香港度过了悲喜交加的隐居岁月。香港虽是粤方言区,但梅兰芳在香港的影响,因其艺术,兼其意志,不唯为京剧在香港留下了种子,也为国人在香港彰显了民族魂。
《三六九画报》创刊于1939年11月,创办人为朱书绅,逢三、六、九日出版,至1945年10月停刊,共刊行36卷。该刊“以介绍世界知识、提高文化水准、发挥戏剧艺术、提倡正当娱乐”(《休刊辞》)为宗旨,经常为该刊京剧部分撰稿的有张聊公、陈墨香、景孤血、翁偶虹、冯愚麟、汪鑫福、黎朔、松声等诸多 的京剧史研究者、剧评家、剧作家。除大量的剧评、史料、艺事报道之外,还连载有《听歌想影续录》《活人大戏》《脸谱勾奇》等有价值的著述,颇受读者欢迎。 《三六九画报》全面、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的舞台面貌和 演员的言行踪迹,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时代变迁实况,填补了京剧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史料的空白。《三六九画报》的出版发行距今已70余年,原书存世无多,资料珍贵。
梅兰芳是20世纪 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在表演艺术与社会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梅兰芳智囊团“梅党”的谋划与帮助。“梅党”是在清末民初兴起的“捧角”风潮影响下形成的梨园伶党,为梅兰芳提供资源、宣传策划、创排新戏,是近代剧坛特殊的文化现象。本书旨在挖掘隐藏在舞台聚光灯下的“梅党”群体,对其形成、成员构成及与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梅党”对梅兰芳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并不局限在舞台表演, 涉及梅兰芳的社会生活。“梅党”对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的互动关系,分别从剧本创编、服饰布景、表演方式和传统范式等方面,分析“梅党”对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将视线聚焦到舞台艺术之外的梅兰芳社会生活层面,如“梅党”对梅兰芳家庭生活的渗入,内部成员
作为将中国京剧有组织有规模全面系统地推广和介绍到大洋彼岸的领风者,梅兰芳和他的访美团队在1930年成功的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巡演,完成了至今仍令国人振奋不已的壮举,也搭建了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本书将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梅兰芳访美的机缘条件,访美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所做的准备,访美期间所遭遇的挑战和经历的重大事件,以及梅兰芳访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对当今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所起到的推动和借鉴作用做全面的阐述,力求让读者 加直观的了解梅兰芳访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