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戏曲教学与研究》以我国丰厚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为基础,并结合视唱练耳这一学科长期以来总结的较为科学的训练方式,通过对约二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种音乐曲牌、唱腔的视唱与研究,阐释以民族音乐思维方式训练视唱,并从戏曲音乐千变万化的节奏中找出可循的科学规律,探求一种新的视唱与节奏训练方式。 《视唱练耳戏曲教学与研究》是将戏曲音乐素材与视唱练耳训练方法相融合,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双重性质的著作,不仅适用于戏曲艺术院校各专业的师生,也适用于各类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公共必修课的师生。
语言是人的能力,语言表演铸造美好人生!全新打造、内容厚实、业界认可的性的语言表演教科书!《语言表演》介绍了诗歌朗诵的技术、技巧,儿童故事的加工改编及演讲方法,以及儿童创作的要点,语言表演教学活动纲要等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东北之参——吉剧、北国之花——龙江剧、唢呐之歌——海城喇叭戏、辽南瑰宝——辽剧、蒙乡之花——阜新蒙古剧、满族飞歌——新城戏等。
本书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学术视野,跨越时间和空间,经合经济学理论对粤港澳三地不同的戏曲团体经营模式和演出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限制或阻碍戏曲发展和剧团经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
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老一辈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但是,总体而言,大本曲的研究在历史源流、艺人作用、文化功能等方面还存在值得深入的空间。《白族大本曲研究》拟从新的角度对大本曲进行观照。即借鉴艾布拉姆斯关于艺术作品四要素的分析模型,建立了大本曲文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以大本曲为中心,其与社会文化、艺人和观众之间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稳定又充满互动的系统。进而,《白族大本曲研究》对大本曲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身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大本曲与其文化系统中另外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望能更系统、深入地认识大本曲这一与白族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
本书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南国红豆——粤剧;南国奇葩——潮剧;敬神大戏——正字戏;流寓文化——雷剧;轻歌曼舞——白字戏;客家梨园——广东汉剧;戏苑拾英——地方戏剧。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
本书是关于明清时事剧的一部专著,从时事剧存在的社会背景、剧作者的创作心态、时事剧之本事、时事剧批评与理论探讨及舞台表演形式的衍变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
《表演的技术》一书是契诃夫毕生表演实践和教学的结晶。契诃夫表演训练法,强调以创造性的想象力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绪记忆,借助外部表达通往演员的潜意识,以获得身心合一的演技。本书原稿于1942年以英文写成,至今已被译为俄、德、法、西、日等十几种语言,但主要是以简写本《致演员》的形式流传。此次中译本是契诃夫表演训练法的完整版本,在1942年原稿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围绕契诃夫独创的“激发表演灵感的图表”阐发其表演理念,并贯穿了87个技术练习,使表演者在实践中体验身心合一的境界。本书不只适合演员、导演,任何对表演有兴趣或有需求的人,都可以从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想象力和身体。
《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首先对“探索话剧”和“实验话剧”这两个概念作了较清晰的界定,对彼此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释。《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通过对中国话剧发展史的梳理和反思,较深入地论析了中国实验话剧导演产生的文化场域。《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较深入地揭示了实验话剧导演的公共角色欲望,并结合其作品较细致地评析了他们的创作动机。《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从中国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具体论述了校园戏剧和实验话剧之间的天然关系,以及民间演剧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姿态。《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运用精神分析的原理,具体论析了六十年代出生的实验话剧导演的童年经验和个人性格与其话剧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闽中明珠——闽剧;侨民乡音——高甲戏;南戏遗风——莆仙戏;闽浙之音——梨园戏;千古绝响——四平戏;福建乱弹——北路戏;戏苑拾英——地方戏剧。
本书主要指湖南戏曲种类与艺术。包括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
《中国古典戏曲概念范畴研究》以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单位,分为戏曲名目、戏曲体制、戏曲民俗、戏曲词语五大类,研究了诸如“优”、“弄”、“身段”、“程式”、“插科”、“打诨”这些戏曲专有名词的起源,定义和含义的演变与使用。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京剧之母——徽剧、采茶之戏——黄梅戏、山中民歌——庐剧、特别祭祀——安徽傩戏、佛经演义——目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