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舫是中国有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为后人争相摹唱。1955年与严凤英合作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董永”一角更使王少舫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侯露主编的《王少舫谈黄梅戏(精)》把王少舫先生生前发表的文章、讲课、录音等珍贵的文件和资料汇编成书,全面展现了王少舫先生对黄梅戏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领悟,是王少舫先生黄梅戏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本书以宴飨礼乐为观照视角,通过对历目前宴飨礼乐制度的勾勒宴飨礼仪和宴飨用乐的梳理以及宴飨礼乐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的分析,发现并挖掘出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的融汇点交叉点,进而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古代戏剧目前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鉴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综合性特征和宴飨礼乐的复杂化表现,全书主要运用戏剧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形式特征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梳理,以此揭示戏剧发展演变背后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动因
《文明的逆子们:美国现代戏剧的中国叙事》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的中国叙事,特别是以道家、禅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美国戏剧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美国戏剧家选择何种叙事策略描述中国;中国文化以何种面貌参与到美国现代戏剧之中。通过描绘美国现代戏剧建立之初的中国叙事;戏曲在美国现代戏剧文体革新中的意义;道家、禅宗在美国先锋戏剧发展中的意义;华人剧作家的中国叙事等方面立体地展现美国现代戏剧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
延安文艺的形成与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戏剧活动是延安文艺史中影响较大的结构性环节。本书在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在扎实充分的文献评述的基础上,从发生背景、发展阶段、戏剧社团、戏剧理论、代表性成果、与同期乡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经验影响等七个层面,对延安时期的戏剧活动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研究》由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文化研究院著。21世纪,川剧表演艺术在社会文化急剧发展变化的外环境下,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川剧作为西南重要的传统剧种,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进行了传统戏剧继承与发展方式的探索。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沈铁梅肩负“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传承”是“固本”,是保留川剧的血脉和基因,也是“创新”之基;“创新”则是川剧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得以持续存活发展。
在中国戏剧的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夥、分布较广、观众众多,还因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的戏剧,只有审美与教育的作用,无关人们的生活与生命,故而可演可不演,而傩戏则不是这样,任何一种傩戏自它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种民俗事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与神灵“商约”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程度上参与“表演”。
本书作者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的历史,可以穿越到那个时代去了解我们最崇敬的演员和他(她)们的表演,以及对当时人们是如何看待表演艺术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历史的方法甚至可以用我们自己时代的表达方式把我们送回到剧场中。用这样的理论角度来研究西方表演史的想法是笔者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为笔者经历过并与年轻的学生演员分享过在表演中的挫折以及在表演中惊人的自我发现。在这些发现中,最重要的是演员表演身体自发性的矛盾本质,即身体对自身的直接存在,这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有关所有人类行为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本质问题。 每一种表演风格以及对这种表演风格解释和证明的理论都是正确的、自然的,因为它们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并被世人接受。为了解在当代背景下的历史表演风格,戏剧理论
《文化融合视野中的赖声川戏剧》主要从东西文化融合以及两岸文化融合的视野,通过对赖声川主题意蕴深刻、艺术风格多变的原创戏剧作品的深入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与重要的东西方戏剧文化资源,并概括其独特的复调性戏剧结构,以及赖声川自由灵活地运用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观演融合的戏剧剧场性特征。
《谢柏梁昆曲及地方戏剧本集》是谢柏梁教授所创作的京剧及昆曲的剧本集。全书收录了谢教授创作的十几部的剧本。这些剧本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进行过演出的剧本,并在演出过程中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些作品对于发展和繁荣我国传统的京剧和昆曲艺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