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动有趣的笔法,描绘了当代欧美流行音乐的全景图。作者全面、系统介绍了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和重要的流行艺术家;剖析了流行音乐产业的运行机制、流行音乐与技术和设计的互动,以及欧美流行音乐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书中附带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逸闻趣事,最后展望了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本书娓娓道来,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不仅是流行音乐产业相关专业人士和音乐院校师生的参 考资料,也是普通流行乐迷深入了解欧美当代流行音乐的有益向导。
《音乐史》是英国DK公司为大众读者创作的一本音乐历史及音乐知识图书。在我们的印象中,音乐是无法用图片叙述的,而DK出版的这本音乐史百科全书,创新地运用丰富的图片来讲音乐史,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书中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全球的音乐发展,从早人类用贝壳和骨头制作的乐器到现代电子合成乐器;从中世纪的咏唱调到富丽堂皇的古典时期,再到充满现代节奏的布鲁斯、爵士乐、嘻哈音乐和说唱,讲述各种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同时还通过丰富清晰的图表讲述重要乐器的进化史,例如钢琴和小提琴,还有音乐史上重要人物的介绍,包括莫扎特、乔治 格什温、猫王、大卫 鲍伊等。通过这些讲述了音乐是如何形成了一个世界。本书的排版设计是DK一贯的风格,用大量精美的插图配合文字叙述,版面虽满,但赏心悦目,内容充实,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在最终卷《20世纪后期音乐》中,塔鲁斯金介绍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伟大作品,对科普兰、凯奇、巴比特、布里顿、赖希与格拉斯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及安德森、佐恩与亚当斯的现代音乐,也均在研究之列。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遍览数个世纪的音乐创新,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塔鲁斯金处理了一系列主题: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思,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的教仪剧,音乐印刷业的发展,文学革命与英国牧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影响,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 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 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本书曾由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廖乃雄根据我国本土的文化特点完成编译,于2004年由我社首次引进出版。在过去的20年间,本书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践领域影响深刻,因仅印刷一次,故读者无法买到正版图书,市面上盗版和PDF版泛滥。此次将对2004版进行升级、再版,译者廖乃雄已91岁高龄,经责编邮件联络,欣然接受我社的再版邀约。 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译丛 主编、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余丹红将本书纳入译丛,并由上海音乐学院提供补贴。
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至东汉光和六年的《熹平石经》,是中国*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具有重要的文献版本校勘及文字规范意义,深刻影响了后世历代以经典文献为内容的石刻,同时也是研究汉代书法的珍贵资料。本书通过勾稽相关史料,结合近年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熹平石经》的基本知识,梳理了《熹平石经》的研究史,辨析了徐森玉、马衡、罗振玉等学者关于石经的研究情况,展示并阐释了《熹平石经》的各种拓片。是一本内容比较全面的关于《熹平石经》的研究著作。
《中国音乐史 图典版(融媒体双语本)》以纸质图书加中英文双语融媒体电子书的形式,用30多万文字、700余幅精美图片、80多条珍贵音频,依 三重证据法 ,对考古出土的乐器、陶俑、器物,以及存世乐器、壁画、绘画、雕塑、书籍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精美展示,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别开生面地系统梳理、生动阐释了辉煌灿烂的中国音乐史。 全书分三卷:上卷 神奇的音乐世界 讲述了从远古到秦汉的音乐史;中卷 艺术的觉醒 讲述了三国魏晋六朝隋唐的音乐史;下卷 从宫廷到市井 阐述了晚唐五代宋元明清的音乐多变与新发展。 本书将音乐图像学与音乐考古学、音乐史学、民俗音乐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结合起来,并创造性地探索可听音乐史。书中发表了大量考古出土乐器和著名音乐家演奏的作品,其中很多音频为首次发表。读者使用手机扫描书中二维
管平湖为我国古琴艺术的一代宗师,对于近代中国琴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一生打谱数量丰厚,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本书集中了管平湖先生几乎全部打谱和传承的琴曲, 册十二首琴曲,包括《大胡笳》《长门怨》《欸乃》等;第二册是将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所有管平湖先生打谱和传承的琴曲由五线谱译成简谱,再根据《管平湖古琴曲集》的录音进行修订完成,共十六首琴曲;第三册包含两首大型琴曲,《广陵散》《秋鸿》。第四册是《丝桐神品》中的管先生演奏录音记谱的,共六首琴曲,其中包括《八极游》《静观吟》等。
由诺顿出版有限公司提供版权。本书是“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系列之一,它主要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本体问题,同时也旁涉对音乐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对于进行音乐史学及相关理论学研究的研究生而言,这无疑是对1400年至1600年这段时期音乐问题进行研究的理想专著。作者针对音乐概念和历史细节所进行的措辞优雅且不失严谨的阐述是本书的特点所在。它使得文艺复兴音乐成为了易教易学的研究对象,成为了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艺术领域。
全书按世界音乐的地理分布,分为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美洲等几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又按国家分成多章,叙述各国特色音乐特别是它们的根源音乐的历史和近几十年的状况,并介绍代表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旋律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 组织、节奏的序列,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 在音乐作品中占据 地位。作为一门学问,旋律 学在作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书作者 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结合自己的作曲实践,视 旋 律 为一项专门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旋 律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能为旋律学的学科 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旋律的乐音运动组织规 律 献给旋律学》一书围绕旋律对其乐音运动的 组织规律做了探讨,作者首先通过绪论做主要论述 ,之后在对音关系类型的分述中,作者列举了大量 谱例进行阐述, 一章为对典型
著者提取板腔、曲牌、吹打音乐以及杂腔小调,以音乐的组织架构与发展脉络为切入点,教材分由上篇、下篇共二十七章内容构成,严谨得体,涵盖打击乐的演奏技法与应用,板式结构与唱腔组织解析,上党梆子名家唱段赏析等,是一本内容丰富、叙述翔实、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书籍。。该书在容量很大的下篇设置了 定义 、 结构 、 实例分析 之内容,构思科学,重点突出。
......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丝绸之路音乐文库》第一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智慧的先民最早发明了箜篌、里拉、琵琶等古老乐器,这些乐器向东影响了中亚、东亚音乐,向西传播到埃及和欧洲,对丝路沿线音乐艺术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本书分类介绍了美索不达米的箜篌、里拉、琵琶,以及气鸣乐器、膜鸣乐器、体鸣乐器的历史,提供了150多幅稀见的音乐考古图片,对于了解美索不达米亚音乐艺术成就、促进丝绸之路音乐艺术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深耕奥尔夫音乐教学35年,多次参加奥地利奥尔夫学院、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的培训及全美奥尔夫学术年会,一直坚持学以致用,并深入我国各地幼儿园亲身实践,与研究团队一起做了大量奥尔夫音乐教学本土化的实践工作,最终才成就了本书。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是一种孤立的“天上掉下来的”体系。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奥尔夫先生和他的合作伙伴们不断从各种相关理论、实践体系中学习之后,再进行创造性地发展与应用的结果。作为被公认的特别强调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态度和能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模仿—理解—应用—创造”再加上适时、适当的分析,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明确提倡的“教学流程”,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所明确提倡的“必经”教学流程。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音乐舞蹈教学的基本生理、心理学理论
本选集共收入黎英海先生专著《汉族调式及其和声》、《歌曲即兴伴奏编配法》、《音乐文集》和《多声部音乐写作基础》四部。这些著作为汉族音乐文化及其音乐语言的研究奠定基础,是深入了解中国音乐风格及其创作所不可
《金陵琴谱初编》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中国历代与“金陵琴派”有关的序跋、琴论,是了解和研究明清“金陵琴派”琴人、琴谱的重要资料;中编为琴谱,以首见、具有代表性为原则,收录了明代正德时期谢琳《太古遗音
本曲集精选国内外经典曲目,为手风琴乐团量身定制,包含“重奏曲集”“合奏曲集”“简谱版”三个分册。“重奏曲集”中所收录的曲目形式丰富,涵盖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六重奏曲等;“合奏曲集”中二声部、三声部
全书按世界音乐的地理分布,分为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美洲等几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又按国家分成多章,叙述各国特色音乐特别是它们的根源音乐的历史和很近几十年的状况,并介绍代表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本书包括两部分,其一是伴随朱践耳先生一生音乐创作的点滴故事,更是其在创作过程中所感、所悟的人生大智慧。其二是以自传的形式记录了其一生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的历程。《朱践耳作品全集》是全面了解音乐大师的不可
《喜马拉雅之光》是叶小纲多年音乐研究成果的体现,自1985年至今,叶小纲六次前往西藏,也曾亲临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尼泊尔的蓝毗尼进行考察,这些经历对其个人及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不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