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鲍什(Pina Bausch,1940 2009),德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编导家, 舞蹈剧场 的创立者。对20 21世纪的舞蹈、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英语世界部全面研究鲍什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手的笔记和访谈资料,对鲍什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本书作者是专业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研究皮娜 鲍什,编著有《皮娜 鲍什研究及评论集》,对皮娜 鲍什的艺术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结合具体的舞蹈剧场案例《交际场》,对鲍什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发人深省;亮点之二在于参照皮娜 鲍什的编舞和教学方法,编写了一整套供舞蹈家实际操练使用的指南,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读者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舞蹈鉴赏》打破以往同类教材按照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分类来介绍舞蹈作品的局面,而是以舞蹈作品主题为线索,按内容划分章节归类讲解。如:校园篇、生活篇、励志篇、人物篇、历史篇、民族篇、军旅篇、流行篇、舞剧篇、时代篇、大型实景篇。作品汇集了舞蹈艺术的精髓,引领学生感受同一类型的不同层面,具有很强的撞击感和深刻的印记,是《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舞蹈鉴赏》的独创之举。
本书是一本面向成年芭蕾爱好者及入门舞者的全面基础指南。书中结合清晰、精美的图示,向读者介绍了芭蕾舞的基本技术原理、动作要点、练习方式,以及身体护理注意事项,并系统地介绍了芭蕾世界的广阔职业选择、相关历史及不同的芭蕾流派。
本书分为初步建成舞蹈表演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两部分,着力研究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表演理论与实践美学特征和规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交错,平行互动,借此推动中国古典舞表演体系的成功构建。本书通过把握舞台表演艺术这一大系统的美学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比较,继而归纳、总结、提炼出舞蹈表演的特性,进行元素化的细化研究。
本套特色教材系列拟在编写体例上寻求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理念前沿而又表述浅显,就是尽力让教材在理念上开拓、创新,而在表述上浅显易懂;二是体例简洁而又论证具体,就是寻求在理论体系上简洁、凝练,在个案分析方面具体而又生动;三是编写配套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材,建设相应的课程网站等。
拉班舞谱是记录人体动作的科学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运用为广泛的舞谱。不同国家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可以根据拉班舞谱所记录的人体动作没有障碍的完成舞蹈的阅读、再现和交流。本书是世界拉班舞谱教育研究的权威机构 纽约舞谱局拉班舞谱教材系统的中级教材,是在舞谱专家珍.玛瑞特和穆莉尔.托帕兹在1972年撰写的版《拉班舞谱中级学习指导》、珍.玛瑞特在1980年撰写的《中级拉班舞谱学习勘误》以及纽约舞谱局图书馆馆长卢枚蓁女士校审的基础上,经由2019、2021年纽约舞谱局在中国教授中级课程中学员们的反馈而形成的符合汉语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的中译版本。本书的出版,可以让中文学习者系统的学习拉班舞谱这一科学体系,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打开拉班人体动作分析理论这扇大门的钥匙。
这是一本关于云南地区哈尼族舞蹈及其服饰的专著。全书借鉴西方哲学、美学的理论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与服饰文化,从情感与形式入手,选取人、时间、空间的维度,更偏重于现象学范式的方法以及与逻辑学范式的结合,力图回归到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找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品质的途径。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丰富,图片珍贵精美,针对性强,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同时,对少数民族的舞蹈及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本书既适合舞蹈、服装、舞台舞美设计专业师生、从业人员使用,又可供舞蹈、服饰研究人员以及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作为老年大学形体舞蹈基础课程统编教材,主要围绕老年大学形体舞蹈课“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合理设计,突出老年大学形体舞蹈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本书有选择地利用各种舞蹈的动作组合,包括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引领中老年朋友寻找表现美的方式和方法,学会运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感受生活、感悟生命,使精神体悟更加空灵和高尚。
本书是*部问世的契诃夫表演训练法专著,1953年以英语在美国首次出版,至今已被译为俄、德、法、西、日等十几种语言,成为该训练法流传*广的经典版本。契诃夫的方法强调以创造性的想象力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绪记忆,借助外部表达通往演员的潜意识,以获得身心合一的演技。本书正是让演员们能够清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的*指导手册。作者在书中不仅提出了表演的观念与心法,还通过17个练习和10个即兴表演示例训练身体与想象力,向演员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方法派的训练,帮助他们 捕捉 变幻莫测的灵感,实现 演技自由 。
本论文集主要收录了我院教师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涉及舞蹈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研究和舞蹈创作研究等多个领域,较集中地反映出了我院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断深入乡村、田野进行舞蹈考察。随之,或在课堂实践中进行特色教材建设,探索新时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或以新的舞台创作与表演延伸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或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思考当代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问题。
《江南舞蹈艺术》由应志琪所著,本书共有五部分,且都有重点,标题明确。从江南民间舞蹈的创作历史和文化研究到当代江南舞蹈的代表作品及代表人物的介绍,可谓全面地反映了江南舞蹈的特色及其独有的原生态舞蹈风格。使读者对江南的民族民间舞有了明晰地了解。虽然文字描述并非舞台上那样直观,但通过专家学者们在书中的详尽阐述,读者也能感受到江南舞姿那文雅的特色。由于舞蹈评论家的卓识远见,并以唯物主义观点把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透彻地分析,指明了江南舞蹈独有的性格风度。观点明确、理论中肯、立场坚定,很有说服力。该书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发展,对深入了解中国江南舞蹈,能起到借鉴、推动的作用。
曾明慧、余凯亮编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附光盘全国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规划教材)》是针对高等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而编写,对中国古典舞的普及教育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主要内容包括身韵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基本动律元素、典型动作与连接动作、短句与组合示例等。配图详解,增强其形象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层层铺开, 终形成完整的框架。教程遵循“坐”—“跪”—“立”—“行”的训练模式,强调以腰部动律为主线,带动全身“一动百动”的运动势态。这种训练形式符合课堂教学由简至繁、分解至整合的进度规律。从元素出发,形成短句, 终在组合中得以呈现。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为一部全面、细微图解中国舞蹈艺术及相关人体文化的舞蹈通史,以近干幅珍贵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戏曲舞蹈、现代舞蹈和东方人体文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者对舞蹈艺术的论述和分析,坚持从动作艺术的特性出发,力求以图证史、史论结合,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有通史贯通古今的史学线索,又兼及各门类舞蹈和相关人体文化的探求;力求学术与审美并重,既可供专业创作者借鉴研究,又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一部融考古、艺术、史学、风俗于一体的艺术史,从而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领悟中华典章文物、诗词歌赋、美术与服饰文化的无穷魅力。
迁徙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一大主题。舞蹈是苗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迁徙舞是一部结构完整、叙事详尽、蕴涵深刻的苗族舞蹈史诗,直接记录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并通过对“迁徙舞”的美学分析,具体揭示了贵州苗族舞蹈作为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活化石”而具有的深厚的美学价值。本书后对全球化语境中贵州苗族舞蹈的和谐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舞步上的史诗》谢丹华著。
本书介绍了舞蹈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作用、种类、常用术语、舞蹈记录方法;芭蕾的起源与派别,芭蕾训练的意义及课堂组成;编写了三套难度不同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内容、部分中国汉族民族民间舞和部分少数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幼儿舞蹈及幼儿舞蹈创编方法。芭蕾训练部分以及民族民间舞、古典身韵、现代舞、幼儿律动及步法组合,都配有音像光盘,以便于教师学生使用。 本书适用于本科和专科(高职)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也可作为专科和本科音乐专业的舞蹈课教材使用,还可作为舞蹈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稿是一部有关舞蹈理论方面的专著。全书分别从舞蹈的发展历程、国内外舞蹈的比较、我国现阶段舞蹈的现状、重要的舞蹈理论等方面对舞蹈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广东醒狮是我国代表性的狮舞之一,广泛流传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兴起之后,醒狮作为广东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被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广东醒狮的传承者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组织为焦点,从民俗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变迁的角度切入,运用历史民俗资料学方法和田野调查方法,对广东醒狮产生、传承的区域——珠江三角洲粤语方言区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都鄙一体”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了社会史考察,为 好地理解广东社会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一种解释依据。
广东醒狮是我国代表性的狮舞之一,广泛流传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兴起之后,醒狮作为广东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被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广东醒狮的传承者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组织为焦点,从民俗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变迁的角度切入,运用历史民俗资料学方法和田野调查方法,对广东醒狮产生、传承的区域——珠江三角洲粤语方言区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都鄙一体”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了社会史考察,为 好地理解广东社会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一种解释依据。
肥套 缘于毛南族古朴的生育信仰及其支配下的传统习俗,集诗、舞、乐、戏为一体,*早可追溯至明朝中期,至今仍然在毛南族地区影响深远。本书以民族志、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广西环江毛南族的 肥套 仪式乐舞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仪式中的乐舞文化结合在仪式行为中研究,并与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互为关照。通过对 肥套 仪式乐舞的功能、文化意义、文化根源的分析,追寻仪式乐舞的文化意蕴。
本书稿试图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已取得的50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 旋转 专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与总结论证,使附中中国舞专业男班旋转技术质量与艺术水平产生新的飞跃。书稿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中国古典舞旋转研究简介;2.二年级旋转技术教学思路,二年级课例;3.三年级旋转技术教学思路,三年级课例;4.四年级旋转技术教学思路,四年级课例;5.五年级一学期旋转技术教学思路,五年级一学期课例;6.五年级二学期旋转技术教学思路,五年级二学期课例;六年级旋转技术教学思路,六年级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