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设计史》以人类造物活动向艺术设计的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对艺术设计进行探索、确立、反思这样一个寻找其价值和规律的活动轨迹为主线,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思想、主要事件、代表人物、风格流派、划时代的设计成果以及它们的发展过程等作了介绍和阐释。全书共五章,章讲述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第二章讲述现代艺术设计的起源,第三章讲述20世纪艺术设计原理的确立,第四章讲述工业化社会的艺术设计,第五章讲述后现代主义设计。 本书可作为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史学研究者参考,还可供艺术设计爱好者使用。
本书紧跟当前国内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针对当下热门的IP形象设计与衍生品开发,从设计调研到设计创意,从平面设计到三维建模,从包装设计到周边设计等,全方位介绍如何提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潮流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打造具有创意内涵的IP形象。全书共4章:第1章IP形象设计是什么,对当下IP形象设计的热度和趋势、IP形象设计的分类、IP形象设计常规创作流程、成功创作IP形象的关键等进行了阐述,并从文化创意和IP形象的关联角度进行打造主题文化IP形象的介绍;第2章IP形象设计思路与绘制,通过案例讲述头脑风暴后创意诞生的思路、平面设计稿诞生的过程,对IP形象的创作进行理论分析;第3章IP形象的三维制作,对当下最普及的几款三维软件进行介绍,包括3ds Max、ZBrush、Cinema 4D、Nomad,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操作展示;第4章IP形象衍生品开发,针对
如何培养设计思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依然有原则和方式方法来遵循。本书从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10个章节的内容循序渐进讲述创意思维的习得过程、激发创意思维的技巧以及释放创意的能力,每个章节通过访谈、故事和情景练习实战一步步讲解,内容丰富,满足读者趣味阅读的需求。 我们总认为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 没有就是没有。但事实上,创造力不是上帝赐予 有就是有, 的天赋,也不仅仅是艺术天赋。创造力是一种提 出新想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习 得创造力。
在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是否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和生产者现在所寻找的是可以长期喜爱、永不厌倦的东西,换句话说,是 经典 。 那么,什么样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才能创造新的经典产品? 熊本熊之父 、good design company创始人水野学,邀请中川政七商店传人中川政七、新锐设计师铃木启太、产品经理米津雄介一起组成经营团队,创立了 一类货物只选一款 、致力于打造经典的品牌THE。 四位核心成员在本书中从自身经验出发,结合可口可乐瓶、便利贴、伊姆斯椅等世界经典设计和THE的产品案例,讲述一手经验,反思设计的误解和必要,致力于设立 经典 的标准。
本书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基础上整理而来,包含了作者独特的设计思想以及积累了二十余年的教学心得与素材,主要培养读者的创意创造能力和前瞻性的开拓视角。课程荣获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生、科普创意与设计研究生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全校性选修课。 本书从设计思维与方法论两个层面展开,特别注重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并重、逻辑思维与逆向思维并重的教学训练,针对学习者在设计过程中的创造力、反应力、分析力、综合力、联系力、判断力等思维能力加以引导与训练。通过思维导图、设计模型的使用,课题案例分析使学习者初步掌握根据课题建构相应的设计方法与路径的能力。 本书着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设计思维分析与转译,结合国际潮流与设计实践,在传统中挖
本书基于作者团队十多年来积累的设计知识和大量设计实践经验,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和本土实践案例,立足设计学科系统地探讨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研究组在用户研究领域的思想、体系和方法等,结合案例详细地阐述了观察法、访谈法、出声思维法、人种志法、人物角色法、生活形态研究法、POEMS框架、可用性评估、眼动追踪法、方法 目的链法和洞悉矩阵法等14种用户研究方法,并进一步介绍了体验图、感知定位图、产品进化图、意象看板等9种重要的通过设计端和用户端进行信息沟通的设计图。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经历东日本大地震,面临少子高龄化、经济低迷的现代日本,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认为,越是面对时代的挑战,人们越是需要优秀的设计。 精心设计的作品可以唤醒沉睡的意识,随后欲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模式、资源利用形式,也使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原研哉早早洞察到这一点,并为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设计进行了种种尝试。 通过 日本,车,为饱和世界而设计 的策展,原研哉将日本汽车的特征提炼为 轻量、节能、环保,不强调速度而强调舒适性 ,并将日本车以 白色方盒子 的形式予以展出。他认为,未来人们将不再将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 小而精 的移动终端。 原研哉还构想了印度尼西亚的岛上度假村,将整个岛屿改造成大型植物园当中的高科技小屋,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同时,满足
漆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其因独特的材质和审美理念,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现代漆画艺术的兴起既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和新的诠释。本教材的编写基于思古而求新的理念,注重艺术理论在传统漆艺教学中的体验,书中的文字和图片都围绕着漆艺的具体工艺展开描述,本着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介绍漆艺的基础技法原理、漆材料特性、工具设备、漆画制作工艺步骤等,进而对漆画使用的材料特性、设备工具、漆工基础技法等方面做出详细说明,并对漆艺的优秀作品进行了言简意赅的点评,以期为漆艺学习者打下必要的工艺基础。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 学理基础、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第一部分学理基础,从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类型与发展趋势,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展开系统介绍;同时,从信息传播、信息受众、信息表现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多学科理论基础,以强化读者的理论认知。第二部分设计方法,提出了 从思维、结构到视觉 的设计架构,以及实战 三步走 的设计流程。在反复实战训练中,引导读者建构系统完备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第三部分案例分析,通过对多领域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案例的深入解读与展开式介绍,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创作方法与过程,在理性的审美和信息捕获过程中,启发读者产生更多的设计想象及哲学思考。本书适用于信息研究者、可视化设计相关学者、大数据整合从业者以及信息科普爱好者参考阅读,也可供普通高
《会展视觉设计》以 项目 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融入行业理念、融通岗位需求、融合数字技术,旨在培养学习者创意思维、创新意识。 本书共分五个项目,主要包括初识会展视觉设计、会展平面印刷设计、会展招贴设计与制作、会展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主题会展精装画册装帧制作等内容。每个项目都有思维导图、情境导入、相关知识,帮助学习者更加快速、有效地了解会展视觉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会展视觉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技巧,掌握会展工作实践中所面临视觉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学习者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 本书将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会展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会展视觉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本全面且深入的指导用书,帮助他们提升职业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会展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从传统的设计教学中汲取精华,既重视教学方法的传授,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必要的设计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展与延伸,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让学生在学习完*阶段的基础课程后感到茫然。因此,本书除了教授学生版式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外,还注入了丰富的设计案例、教学实践、设计点评与课后练习,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使其更适宜现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并能较深地了解专业课程的需求。本书的编写团队有着多年的设计教学经验,也积累了大量的学生实训案例,并在编写的过程中将部分优秀案例用到了课程教学中。
《设计调研与策划》特点: 理论修炼:深入浅出介绍知识背景,提炼10 设计调研与分析方法,助力快速上手调研流程 创意打磨:梳理设计策划知识网络,结合实战细分领域,有效表达策划创意,激发策划创新性思维 实战演练:10个真实典型教学案例,灵活运用概念,养成设计思维,在实践中实现作品 设计感 《设计调研与策划》适用于广大专业院校师生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并对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具有实操性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的设计教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诚恳的设计态度,培养良好的设计意识。 《设计调研与策划》系统讲解了设计调研与策划过程中的概念、流程和方法,同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调研与策划》
本书为设计师视觉笔记的第二辑,依然从设计师的视角展开,以大量精美照片配以轻松有趣但具有丰富专业内涵的文字,记录了设计师在肯尼亚、意大利、圣马尼诺和斯洛文尼亚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不仅讲述了这些地区充满特色的景观、建筑、人物、动物等等,还讲解了他们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作为设计师的视觉感受和内心思考。
本书围绕 造物 概念以及不同时代其内涵与外延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索,以理论与应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当代造物的多元可能性。全书共3章。第1章介绍造物及造物观念的演变,以及当代造物所面临的新的交叉学科语境;第2章阐述当代造物的多元化发展 当代手工造物、机械造物、生化造物、智能造物;第3章从材料上,呈现传统造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新型材料在当代造物中的可能性。本书意在打破艺术、设计与手工艺之间的传统学科界限,以 造物 的视角重新审视材料、技术、艺术设计观念之间的批判性联系,为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手工艺术设计学科提供一个跨专业的视角。 本书可作为手工艺、产品设计从业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程。
本书介绍了20世纪40~70年代,即20世纪中期以芬兰设计为主的众多北欧设计作品。那是芬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由锅、塑料马克杯、黄铜照明器具及织物组成的复古而经典的杂货世界。书中列举的无数物件在使用了数十年之后依然功能完备,魅力十足,赏心悦目。它们的外观设计、色彩、材质都传递出过去那个时代的氛围,但在今天看来也完全不过时。除了一些广为人知的经典设计,书中还介绍了相对小众的物件,以及这些设计背后才华卓著的设计师。
《信息可视化设计》系“设计新动力丛书”之一种。本书共五章:为了读者的“看”、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人类心理学基础、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哲学。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将视觉设计的艺术性、信息传达的科学性和用户体验研究这三者结合起来的一门学科,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训练内容之一。本书立足于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吸收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信息设计的专业知识。以让学生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发展状况,掌握其基本原理。通过研究信息设计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方法,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设计问题,使学生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书前沿研究积累丰富,凸显其实战性;视觉编排逻辑严谨,具有自明性;理论讲授细致晓畅,富有感染力。
本书从教学和考试两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创意速写的教学安排和设计类考试的命题方向。本书通过直观而生动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对考前创意速写有深入的了解与掌握,进而拉近了学生与创意速写的距离,确保学生在赏析创意速写作品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多种多样的画面风格而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