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产品设计师、工业设计师、3D设计师、工程师和建筑师提供了生产工艺方面的全方位指导。设计师在设计作品并准备生产时将面临众多选择,他们需要对从传统工艺到*技术的大量工艺有所了解,才能将想法通过可利用的生产技术进行具体化的体现,使其更加有效和高效地生产出来。书中探索了对全球设计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性生产技术,并按照成型、切割、连接和润色四个类别对70多种工艺流程进行深度介绍,包括完整的技术说明、1000多幅照片与图纸、典型应用分析、设计条件、不同工艺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成本、速度和对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对国际领先的产品或组件进行案例研究。
对日本人来说,当代设计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功能或材料,而是与古代文化和仪式息息相关。椅子不仅用来坐,杯子不仅用来喝水 物品是需要被思考、触摸和珍惜的。 本书是对1945年以来日本当代设计的全记录,从家具、餐具、电器、平面设计、纺织品及日用杂货6个方面,介绍了日本100位设计大师的700件代表作,以及来自日本和西方设计专家的前沿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日本设计历史最完整的概述,被认为是该领域前所未有的权威著作。 100 位对日本设计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设计师,以及700件经受时间考验、已成为日本文化标志的物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日本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给日本设计带来的影响。700余幅精美的作品图片,让读者如亲临现场,目睹大师们的贡献。 每位设计师的介绍,均基于对设计师本人和熟悉他们的家人、同事、
本书是由中文播客界翘楚 随机波动 策划出品的主题艺术书。 纺织品的格纹、屏幕像素的方格、城市规划的网格 格 ,生活中常见的单位,虽不起眼却包罗万象。我们创造格子、受制于格子,又跳脱出格子。它承载了时间的痕迹与个体的经验,也孕育着未知与想象。以 格 为主题,本书集结了汪民安、林棹、辽京等数十位知名作者的力作,并收录德国思想家韩炳哲、意大利作家费兰特的相关作品,以及达米恩 赫斯特、路易丝 布尔乔亚、艾格尼丝 马丁、我是白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创作。评论、小说、诗歌、漫画等多种体裁交织,文本和图像相间,展现出 格 不断生长的可能性。书中话题从奇珍格、浮世绘,延伸至智能手机、AI算法,再到疫年记事、女性写作,涵盖当代人关切的各种议题,提供了观看世界与自我的全新视角。这是一次穿梭在格与格之间的历险,一
设计形态学 是通过研究形态生成的规律、原理和本源,以及形态与人的关系,借以启发和促进协同创新设计的新兴学科。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设计形态学研究 (17ZDA019)的研究成果,以 形态研究 为核心,分别从设计形态学的 科学属性 与 人文属性 、 真实世界 与 数字世界 ,系统阐述了设计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思维范式、方法论、知识体系,以及协同创新模式,并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通,完整地建构了设计形态学理论体系。 《设计形态学》面向设计学、工程学和具有相关交叉学科背景的高校师生,对于高校研究型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本书也适于从事设计、工程专业工作的设计师、工程师等科研、技术人员阅读参考,在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系统科学的设计形态学思维与方法的同时,于形态研究与协同创
《世界现代设计史》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关于世界设计史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是被普遍采用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修订版。本书起初的撰写目的是给大众看的,给喜欢设计的人看的,给青年学生看的,主要是为学习设计的学生而写。因而,在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了第1版的通俗写法,注重可读性。本书撰写重点不在于详细介绍具体设计范畴的发展,而在于把影响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设计发展本身联系起来讨论,给读者建立一个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脉络的宏观认识。 《世界平面设计史》(第二版)对2002年《世界平面设计史》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扩充,为读者完整呈现了世界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与艺术面貌,从远古时期设计的起源一直到当下新的设计成果均有论述,是相关领域中完整、系统的学术著作,适合普通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师生、广
本书汇集了兰德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许多杰出的设计文章和平面设计作品,再次刊登了兰德1947年的经典著作《关于设计的思考》中的多篇文章 许多都在1984年得到了兰德的更新。本书还收录了他随后在广告设计、企业识别、设计教学、字体排印领域创作的多件杰出创新作品。他在书中探讨了多个设计话题,包括幽默的作用、商标(兰德流传广的商标设计有IBM公司、美国广播公司、UPS快递等)、设计和游戏本能、颜色的复杂性、包装的艺术、设计政治等。每篇文章都配有兰德自己的设计案例 广告、书封、产品设计、企业商标、包装、内饰 和他推崇的艺术家的作品,以进行解释说明。
《江山之助》是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术家赴西北写生实践的研究著作。在当时民族危机与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中,西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与因战争带来的文化焦虑之感促使美术家们走出斋轩,深入西北。美术家在文化自觉与内省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写生的行为缔造个人与民族、国家的联结。这一时期美术家的西北写生实践构筑出一条整合民族意识、建立民族认同的有效路径,观者通过美术家的作品了解与认知西北,建立起自我、集体与西北之间的联系。此时的西北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区域,更是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话语空间,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在丰富的西北图像中得到了扩展与接纳。
本书堪称历史记录全的图案灵感大典,收录了传统纹样与设计师作品的集大成之作。珍藏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古今装饰纹样1500多例,分为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图画和抽象图案五大类。并用78个图文并茂的专题重点介绍了威廉·莫里斯(《草莓小偷》)、迈娅·伊索拉(Marimekko,芬兰印花)和“胆小野兽”等设计师,扎染、镶木等特色艺术,以及中国风、现代主义等艺术风格,勾勒出了绝美装帧艺术历史。豪华硬壳精装,典藏之作,全书660页,大开本(216x229)设计。采用进口图文纸全彩印刷,色彩典雅。本书既是设计师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所有爱美之人欣赏装饰艺术的推荐珍藏。
《人人都该懂的古典音乐》是一本简单有趣的音乐入门读物。从中世纪的为神歌唱、巴洛克时期的为贵族演奏、古典时期的为观众写作、浪漫主义时期的为自己作曲,到20世纪的矛盾与多元;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莫扎特、肖邦、舒曼,再到立体主义、偶然音乐等风格,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的发展变化,给我们呈现了一部西方音乐发展史。 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古典音乐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的,其思想也是贯穿历史的。古典音乐能够为我们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初诞生的地方。从中世纪的神权至上,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再到20世纪技术的突飞猛进,本书让我们可以从音乐的角度感受世界和理解世界,从音乐中窥见西方文明的发展与变
本书倡导“标识工艺设计”新概念,强调标识工艺的设计意识,打破标识制造从业者与专业设计师的沟通壁垒。精选20个案例,剖析设计思维与工艺技巧双维度;详述材料、灯光、造型等元素,构建全面知识体系。集实用性与美学于一体,适宜设计师、学生及从业者参考,是行业制造工艺技术基础手册和美学指导用书。
本书是由中文播客界翘楚 随机波动 策划出品的主题艺术书。 纺织品的格纹、屏幕像素的方格、城市规划的网格 格 ,生活中常见的单位,虽不起眼却包罗万象。我们创造格子、受制于格子,又跳脱出格子。它承载了时间的痕迹与个体的经验,也孕育着未知与想象。以 格 为主题,本书集结了汪民安、林棹、辽京等数十位知名作者的力作,并收录德国思想家韩炳哲、意大利作家费兰特的相关作品,以及达米恩 赫斯特、路易丝 布尔乔亚、艾格尼丝 马丁、我是白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创作。评论、小说、诗歌、漫画等多种体裁交织,文本和图像相间,展现出 格 不断生长的可能性。书中话题从奇珍格、浮世绘,延伸至智能手机、AI算法,再到疫年记事、女性写作,涵盖当代人关切的各种议题,提供了观看世界与自我的全新视角。这是一次穿梭在格与格之间的历险,一
《设计改变中国》通过 志学 、 求索 、 而立 、 不惑 、 行健 五个部分,按照时间脉络,生动展现了中国设计从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的飞跃转变。 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设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华为手机到中国高铁,从 蛟龙号 到港珠澳大桥,任何一项伟大的创新和创造都与设计有关。该书通过45个经典案例,呈现了中国设计在历史变革关键时刻所肩负的时代担当和独特贡献。当前,互联网 、智能制造等广泛应用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中国设计正成为引导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设计改变中国》激励广大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的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埃米尔?鲁德撰写的《文字设计》是举世公认的经典教科书,可以说,作者一生在文字设计方面思考和探索的精华尽在其中。全书围绕文字设计的形式和相关技术流程展开,这些都是视觉传达领域的设计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所必须面对的。本书认为,当代文字设计赖以建立的基础不光是灵光一现和突发奇想,而是对基本形式法则和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的掌握,这一点至关重要。所以,文字设计一方面要避免死板乏味、单调无聊,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动机不明、随意发挥。全书分为19章,展现了文字设计师为达到其目标所可能使用的各种运用材料的方式,并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作者坚信,文字设计只是达到其使用目的的一种手段,它必须遵循易读性和可重视性对它提出的要求。所以,文字设计师必须理解其材料的本质和价值,并根据比例和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