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幅精美彩图为特色。每一件国宝都以高清晰度的照片展示,捕捉了其细节和精湛工艺。无论是玉器、陶瓷器、青铜器还是书法绘画,每个国宝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惊叹。这些彩图不仅展示了国宝的美丽外观,还突出了其精细的纹饰和考究的细节,使读者仿佛亲临国宝的身边,沉浸在其绝美的艺术之中。 本书的专业解说文字是其另一个独特之处。每件国宝都配有详细的解说,涵盖了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解说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宝的背后故事和艺术特点。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解说更好地理解国宝的文化内涵,领略其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艺术风格。这样的解说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知识,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欣赏和理解国宝的独特之处。 此外,本书还着重展示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国宝。从
随着近年来 博物馆热 逛展热 的流行,以及文博类电视节目及相关影视、纪录片在国内的播出,让越来越多国内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博物馆里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信息的不对等,许多国人对这些海外国宝并不了解。因此,我们计划出版一本名为《海外国宝全书》的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中国的读者了解和认识这些离家的国宝,进一步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先考虑到文物价值、知名度和关注度,再去寻亚洲、欧洲、北美等地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如欧洲的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洲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等,亚洲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泉屋博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笔者1984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保管、陈列展览、研究等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陶瓷款识研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近年来,笔者应邀在国内外古陶瓷鉴定班和艺术品鉴赏班授课时,常有学员建议我编写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古陶瓷款识方面的书,笔者亦感到很有必要。为此,笔者在广泛查阅和收集资料并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成是书,力求满足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需要,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查阅。 《中国古陶瓷款识》在编写体例上采取先分类再按时代顺序叙述的方式,尽量做到使读者查阅方便。编排上,力图紧凑醒目;文字表达,力争深入浅出。所附图片也采用当今颇受欢迎的“图随文走”的形式,以便读者一目了然。
《玉道》是*部完整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大众文化读物,分为 玉之成、玉之史、玉之美、玉之德、玉之和 五部,从五个角度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历史、审美、道德化,以及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融合。 在本书的写作编纂过程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北大教授王守常,以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组成的顾问团队,从国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分别对本书的完成提出了专业而诚恳的意见。强大的顾问团队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书尚未面市,便已受到玉器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们的大力追捧。
王献唐一生经眼金石书画无数,善作题跋,内容多为考述源流,甄别真伪,评其价值,或兼抒心怀。文字或长或短,多博证详稽,释疑订谬,识见渊致,语言精峭,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曾撰有《金石过眼录》《金契石友小谱》等,惜已散佚。本书蒐集整理了王献唐所见鼎彝金石文物、历代书法绘画以及相关著述等所作题跋精品数百篇,按铜器、货币、印玺、封泥、刻石、碑版、砖瓦、陶器、书法、绘画等,分类汇编,并配有部分原件图片,其中多为首次公开,是研究金石书画之学的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王献唐全集》编纂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21ATQ001)成果之一。
《中国史前玉器史》的内容有绪论:玉器的六大成因、俗世玉器——巫玉的基石、巫玉之萌发与成长、东北夷古国玉利器的发展与繁荣打造了巫玉目前的靠前个高潮、昊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的缓慢发展、兼摄北南巫教玉器之长的淮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等。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600余件宣铜器,本书择选代表性的172件,以清宫旧藏为主,上迄明宣德,下至清晚期,除宣德炉外,还有尊、瓶、壶、罐、盘等门类,以及作为附件的箸瓶、香盒等,系统地展现故宫博物院藏宣铜器风采。书前附有文章《宣铜器研究》,涉及宣铜器定名、故宫博物院藏宣铜器概况及“宣德炉”标准器等问题。所录宣铜器实例,分为大明宣德年制款(包括宣、宣德、宣德年制款)器、明清国朝年号款(除宣德年号外)器、人名及斋堂等他款器(包括无款器)三大类,每类中再按照器型细分,依照年代先后排序。每件文物,都附有详细的尺寸、重量和来源记录,并有锌、银、锑等金属含量检测数值,可资断代之参考。本书这批宣铜器为首次集中出版,通过图文,系统展现其造型、款识、皮色,具有很高的研究性和欣赏性,是了解明清时期宣德炉的上好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
中国瓷器发展至明本图录代,景德镇被誉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明清两代500多年,至精至美的瓷器多出于景德镇。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遗址进行过多次正式考古发掘和抢救性发掘,出土的御窑瓷片数以吨计,自2015年以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明代御窑瓷器对比展览,至今已举办了6个系列展,展示了许多珍贵的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本书为配展图录,为明代御窑系列的收官之作,收录一些新发现且未曾展出的明代御窑瓷器残件和修复品,并与精心挑选的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进行对比,旨在汇报整理明代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片标本的近期新成果、进一步展示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衢州万玉堂主人严春元先生,近日专程送来其藏玉精选集的清样。集子即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上、下两大册,选其所藏精美玉器五百多件,以文导图,文字精妙,图版清晰。开卷浏览,仿佛置身群玉山庄,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细审万玉堂藏玉,会让你感慨其了不起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的规模。万玉堂收藏玉器数量众多。总数近万件。史树青先生专门为之题写“万玉堂”斋名,可谓名符其实。其次是其系统性。中国是崇玉尚玉的国度。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的生产和使用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并分别在良渚文化时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掀起了三个高潮,而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器又部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玉文化。万玉堂的玉器收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自新石器时代
本图录为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配套图录,收录作品主要来自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逾百件出土及传世文物奇珍,或栩栩如生,或精美细腻,或古朴神秘,包含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等丰富品类。重现了两汉天下安平、睦邻友邦的大国智慧,百姓殷富、安居乐享的生活气象,以及厌胜辟邪、心系彼岸的精神世界。旨在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汉朝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通过展示两汉王朝掠影,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让国际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泱泱文脉。
太田孝太郎(1881—1967),号梦庵,日本岩手县盛冈人,近代著名的古玺印收藏家、印学研究家、书法家,寓居中国多年。与罗振玉、方若等著名学者交游,收藏先秦至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玺印一千余方。1920年至1932陆续辑钤藏印成《梦庵藏印》《枫园集古印谱》及《续集》三谱。1949年又将所藏的陈介祺、王懿荣等旧藏八方玉印集成《好晴楼藏玉印》,日本印坛泰斗小林斗盦曾从太田梦庵问学,太田梦庵去世后,八方玉印尽归小林斗盦收藏,并因此名其斋号“怀玉印室”。 太田梦庵是日本古印学研究权威,著有《汉魏六朝官印考》《汉魏六朝官印考谱録》《古铜印谱举隅》《古铜印谱举隅补遗》等,为日本优选水平的古印研究著作。 太田梦庵去世后捐赠给岩手县立博物馆的1092方是日本玺印收藏界中时代序列最齐全、功能与风格类型最多样的中国古玺印收藏体系。
《中国汉画大图典》以我国历年出土发掘的汉代雕塑和画绘作品为基础,整理汇集出约13000个汉画图像艺术单元,分门别类,形成一套七卷本的以图为字,用图像来解读先秦及汉代社会和文化的图书。本图典一至六卷的图
本书由专论和图版两部分组成。 专论部分分别由顾景舟、李昌鸿和徐秀棠分别撰写,介绍了紫砂陶史、生产工艺和阳羡茶事,其中选用六十余幅图片作为插图以使作者更形象地理解宜兴紫砂。 图版部分介绍宜兴紫砂精品五百一十一件(套),分历史、现代两大部分,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历史部分以一九四九年为界限,展示了明、清、民国五十八位名家的一百六十七件精品;现代部分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了九十一位名家的三百四十件(套)精品。 本书非精不取,对真品、仿品也作了鉴定区别。凡鉴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制作者姓名;凡不能确认或经鉴定为仿品者,只照录铭款。 为了便于读者鉴别、欣赏,重点作品都有鉴赏评论。这些文字,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撰稿之外,均出自主编者手笔。
《海外书迹研究》聚焦收藏于海外的中国书法作品,通过介绍书法仿制复本的技术和传统、各类书体的源流、书法作品形制的演变和特点,以及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中国书法更具整合性的感知途径。作者的观点融贯中西,独出机杼,语言晓畅,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是全世界陶瓷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拥有很好的中国和韩国陶瓷收藏,其核心源自安宅英一先生创立的“安宅收藏”。安宅先生凭借其独到的审美和眼光,建立起举世瞩目的东洋陶瓷收藏,包含了两件日本“国宝”—龙泉窑飞青瓷玉壶春瓶和建窑油滴天目茶碗,以及汝窑水仙盆、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等一大批兼具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陶瓷名品。本书的作者伊藤郁太郎先生,跟随安宅英一先生四十余年,亦为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首任馆长。作者以“美之猎犬”自喻,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安宅收藏”从建立到面临危机、成立美术馆等一系列故事,记录了一段追求和探索古代艺术之美的往事。书中展示了46件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和韩国艺术珍品的高清彩图,大部分由著名摄影师六田知弘先生拍摄,让读者感受艺术和文化的洗礼,体会东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瓷器,时间跨度长,汉、晋、隋、唐、辽、宋、元、明、清到民国都有代表作,而品种繁多、窑口广泛、釉彩丰富,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瓷器发展史。本书收入其中精品210件,图版印制精良,附有局部图和说明文字。
本书将作为北京木木美术馆同名展览“坂本龙一:观音·听时”同期发行的中英日三语出版物。本书由坂本龙一本人撰写前言,收录了来自展览策展人难波祐子、王宗孚和张有待撰写的3篇研究型长文,以及100余张高清图片。与此同时,作为坂本龙一在中国的 本图册,本书聚焦坂本龙一在声音和视觉艺术上的作品,回顾了其近50载的音乐与艺术生涯,用图文资料为读者展现坂本龙一的创作。
秦克诚所著的《方寸格致--邮票上的物理学史( 增订版)》通过约四千张美丽的邮票,对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当代,作了生动而系统的介绍,并穿捅了不少科学家生动感人的趣事,可读性强。本书并不过多讨论专业内容,而是侧重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侧重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至于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细节,则点到为止,力求让读者对科学本身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联系有更多的领悟,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教师,对于其他广大读者,包括中小学生,特别是立志成为爱因斯坦的青少年,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