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常沙娜笔下的敦煌之美》敦煌石窟艺术接受并融合了西域的外来文化,经过历代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艺术珍品。常沙娜先生自幼随父亲常书鸿先生入敦煌莫高窟洞窟临摹,在少女时期已经完成了众多莫高窟的壁画临摹,她一直致力于敦煌艺术的研究与保护,对敦煌的装饰图案进行了详细地整理、分类与研究。本书汇集了常沙娜先生描绘敦煌之美的画作近300幅,配有详细的敦煌装饰图案的知识,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图书,同时这也是一本可供读者书写的笔记本,书中将内容分为12部分,暗合12个月,从北魏至元,每一个部分都是敦煌同时期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书中有可供规划一周安排的周历,有可供读者书写的页面。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本书为扬之水 2012—2019 年赴日本参观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展览的记录。分为观展笔记和日记两部分。前者为扬之水对在正仓院特展所见文物的思考笔记,记录了古琴、古镜、文房用具、香炉、棋盘、金银首饰等等正仓院瑰宝……以一贯的严谨考证,结合诗词文献、考古材料及图像资料,带着我们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还原历史的原貌,呈现唐人的生活。后者为扬之水在日本期间的观展日记,记录了她参观的博物馆、古建筑,在书店所购得的书目,所遇之人与物等等经历见闻,文笔优美、亲切,细节丰富,带读者一起体验日本的风貌风光。
《咏梅名联鉴赏》共收录历代咏梅名联300余副,分为名胜联、题赠联、悼挽联、谐趣联四部分,并配有名联图片(主要是楼台亭阁、寺庵庙宇、书院会所等建筑物)100余张,可谓图文并茂。每一名联下均有作者、简析等栏目,详细介绍名联的来历以及相关的趣闻轶事。通过梳理并阐述这300余副有关咏梅的名联,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并把握作者赞颂 梅 之五大独特人文意蕴:一是如郑板桥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之颂其品,二是如蒋廷锡 梅老格高,横枝贵疏瘦;笔奇腕弱,饮兴转粗豪 之赏其姿,三是如赵宦光 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之品其香,四是如孙心筠 游子归来折杨柳,故乡人到问梅花 之道其情,五是如金埴 兰畹骚翁为远祖,梅花仙客定前身 之吟其情。
马未都先生多年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在陶瓷、家具等文物领域享有盛名。出版过多本文物研究与收藏的书籍。此次马未都转变了视角,从陶瓷所呈现的色彩,这一直观的角度,研究各种颜色在陶瓷上的成因,不仅阐述其技术条件,更深层挖掘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审美心理等问题,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化审美走向的影响。这一领域不仅是马未都首次尝试写作,也是文物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瓷之色》分十二章,介绍十一种颜色釉瓷器(青瓷篇幅较大,分作上下两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呈现了,各种颜色在瓷器上因各个不同时代,而呈现出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并辅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介绍和学术专著,更多的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与大众化。
本书力图通过实物、档案、文献的整理、考证、辨析,以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勾勒出中国钟表历史和中国宫廷钟表收藏的真实图景,囊括了中国钟表史和钟表收藏史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
本书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金银器皿定名,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与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并在造型与纹饰的细致分析中呈现饮酒习俗之演变,外来因素之化用以及一锤一錾之下的笔情墨韵。附论《晚唐金银酒器的名称与样式》、《罚觥与劝盏》、《荷叶杯与碧筩劝》、《辽代金银器中的汉风》,则是以不同角度的细节论述而对本卷主旨的丰富。
《拍书偶记:我与中国书店拍卖三十年》由彭震尧著
本书为献礼建国75周年重要节点策划的聚焦工艺美术题材的口述作品,通过在京工艺美术大师口述,阐述国礼制作工艺、设计思路及制作过程中经历的难事趣事和工艺师心态、状态转变。通过这些故事叙述,读者能更深入了解国礼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工美大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程与成果。
本书分为共八个章节,分为“笔墨概论”、“何为笔墨”、“画面和线”、“好的线条”、“好的墨色”、“用墨技法”、“用笔技法”和“笔墨审辨”。针对当前书画艺术创作中过于讲究形式,而忽略笔墨的时代现象,本书根据中国历代传统书画理论、我们认识事物的常识、笔墨的基本概念和认识流变、历代书画大师们的笔墨特质,拉通阐述了中国绘画和书法中最主要的核心秘密——笔墨的重要性和基本判断标准,并由此从哲学角度开始,向下展开了对用笔、用墨的梳理与分析。本书讨论并说明了笔墨具有客观的质量标准,并通过图像比对方式,对优秀的书画作品和一般书画作品在线条和墨色之间的质量展开比较,让大众清楚地判断书画质量高与低的基本要素,及笔墨基本要素构建的画面形式中的气质分类。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内文采用超感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麻布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做工精良。
《藏品虫害防治词典(英汉对照)》是一部与危害藏品的昆虫相关的词典,共收录有2479个词条,内容涵盖昆虫名、藏品类型、虫害的防治方式等。其中有249个词条是昆虫名,其余多为与虫害防治相关的词条。所有词条均以英汉对照的方式列出,昆虫名还含有其拉丁文学名。本词典适于以下读者使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藏品管理单位,设有藏品保护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研究藏品保护的科研机构,以及从事仓储害虫管控的其他单位。 本词典分为两大部分:正文与附录。正文部分为本词典词条的英汉对照,以英文词条的首字母检索对应的中文词义。附录分为三个部分,即常见馆藏害虫虫名检索(附录一)、相关专业词汇(附录二)以及不同藏品的虫害及其消杀法(附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