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杭州博物馆的书。 这些年,杭州的绝大部分博物馆率先在国内实行免费开放,激发了人们的参观热情,一时间博物馆人气大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从长久来看,博物馆的利用率还比较低,这当然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把博物馆办得更好,使藏品更丰富、内容更充实,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能在博物馆里得到休息和精神愉悦。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这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博物馆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博物馆展示的这些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创造力、凝聚力和通过参观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的作用认识不够。这些作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
杭州自古繁华,又有湖山之胜,千百年来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宗教活动一直十分活跃。即使到了今天,在青山绿水之间,仍然可以感受到宗教的寺院教堂及其文化影响无处不在。这些寺院教堂不仅是信仰者的活动场所,也是人们的游览胜地和了解杭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杭州的寺院教堂》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全面介绍了杭州的寺院教堂,图文并茂,值得一阅。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首批《西湖全书》14册,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西湖全书》采用的是当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开本,封面则采用200克西班
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西湖是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文人墨客在杭州都有活动,他们在湖光山色之间的亭台楼阁和寺院道观处都留下了许多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匾额和楹联,使杭州西湖成为匾额和楹联的大观园。《西湖匾额(西湖全书)》将杭州及西湖从古到今的各种匾额收集起来,配以历史、人文、地理等背景资料和图片出版,其目的是让大家在西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欣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湖滨,指近湖之地,但是就杭州和西湖而言,则专指湖东依城之处。西湖本是通江通海的岬湾,南、西、北三面环山,后来大约在汉代,东面沙淤成堤,这堤岸应是初的湖滨。隋代,湖滨之东尽为平陆,杭州城市也迁建这里,西城墙基就沿着湖滨筑起:从钱塘门到涌金门、清波门,两头略有延伸。由于是城与湖的连接处,唐代以来,湖滨一直很热闹,其民生地位、商业作用、社会影响、风景名胜价值、宗教功效以及民俗意义等颇为人瞩目。辛亥革命后,杭州拆去城墙,亭子湾以北至圣塘闸以南的沿湖地带依次建了一、二、三、四、五、六公园,统称湖滨公园。湖滨公园是览赏西湖的窗口,因为紧临城市街区,附近也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于是人们将这一带笼统称为“湖滨”,才有了定名。新中国成立以来,湖滨公园几经修治,尤其是前几年以湖滨公园为核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首批《西湖全书》14册,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西湖全书》采用的是当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开本,封面则采用200克西班
《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怀芳香浓溢的醉醪。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的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究无尽的魅力。
《飞乐鸟的手绘旅行笔记:厦门》由插画圈知名工作室飞乐鸟倾心原创,将厦门市井风情以温柔的笔触,幻化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水彩浮世绘。 总有时间该拿来“浪费”,厦门,就是这么个好地方。在南方岛屿花时间,走街串巷,感受厦门风物,逛逛精致的珠绣、海鲜干货,听听歌仔戏,慵懒的时光就这样度过了。文艺在厦门是无处不在的,一个人,两个人,走走停停,浪漫的厦门大学,感悟南华路上的文艺人生,集美,小渔村,厦门可以文艺地晃晃的地方好多。厦门的美味自不可错过,古早小吃叶氏麻糍、花生汤、烧仙草,还有第八菜市场里五花八门地海鲜干货。鼓浪屿的唯美已成标志,菽庄花园,海天堂构等,几步就是一处必去签到地。咖啡馆和民宿也不仅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性,也都自成一景。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顰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骆博凯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共给家里的亲人们写了近600封信,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其他书信内容均为关于骆博凯的家务事,故未收录。骆博凯在写给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信中曾多次提到,由于他在南京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写日记,只能忙里偷闲地给家里写信,报告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要求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相互传阅后妥为保管,以便他日后利用,为此他对发出的信进行了编号。他在189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从1897年新年开始,我对写回家的信重新开始编号,写给你的这封信就是第1号。我去年寄回的1号至60号的信件希望妥为保管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西湖名人》是其系列中的《西湖名人》。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人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恒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恒久美丽的文化名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城”,创造了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