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大学生进入职场后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面临的需求组织内容,系统介绍与职场礼仪、职场沟通与职场写作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8 个项目,每个项目包括3 个专题。上篇“职场准备”具体包括礼仪、沟通与写作概说,培养职业基本素养,培养职场基本功,培养就业竞争力;下篇“职业发展”以培养执行力、组织力、胜任力、领导力为主要内容, 、多角度介绍了职场中常见的任务情景与处理技巧。本书内容翔实,突出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本书由3篇、6章组成,包括礼仪文化篇、礼仪修养篇和礼仪运用篇。 第1篇为礼仪文化篇,包含第1章中国礼仪文化与历代礼仪名家、名士。第2篇为礼仪修养篇,包含第2章形象礼仪和第3章气质修炼。第3篇为礼仪运用篇,包含第4章家庭邻里交往礼仪、第5章社会交往礼仪和第6章仪式礼仪。 本书内容贯穿古今,除了系统地介绍现代实用礼仪,还精选、提炼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髓,让读者能够真正达到内外兼修的实效。此外,本书的案例分析和延伸阅读也是精选之作,除了可以让读者加深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拓展读者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本书每章都配有内容丰富的课堂练习,既紧扣重要知识点,有利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和实践。 本书可作为高校礼仪公共课程通用教材,也可作为企 员工内训教材,还可作为个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个人
本书由3篇、6章组成,包括礼仪文化篇、礼仪修养篇和礼仪运用篇。 第1篇为礼仪文化篇,包含第1章中国礼仪文化与历代礼仪名家、名士。第2篇为礼仪修养篇,包含第2章形象礼仪和第3章气质修炼。第3篇为礼仪运用篇,包含第4章家庭邻里交往礼仪、第5章社会交往礼仪和第6章仪式礼仪。 本书内容贯穿古今,除了系统地介绍现代实用礼仪,还精选、提炼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髓,让读者能够真正达到内外兼修的实效。此外,本书的案例分析和延伸阅读也是精选之作,除了可以让读者加深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拓展读者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本书每章都配有内容丰富的课堂练习,既紧扣重要知识点,有利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和实践。 本书可作为高校礼仪公共课程通用教材,也可作为企 员工内训教材,还可作为个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个人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本书使用“中国礼仪之争”汉语文献, 对这段历史做出详细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本书使用“中国礼仪之争”汉语文献, 对这段历史做出详细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本书由3篇、6章组成,包括礼仪文化篇、礼仪修养篇和礼仪运用篇。 第1篇为礼仪文化篇,包含第1章中国礼仪文化与历代礼仪名家、名士。第2篇为礼仪修养篇,包含第2章形象礼仪和第3章气质修炼。第3篇为礼仪运用篇,包含第4章家庭邻里交往礼仪、第5章社会交往礼仪和第6章仪式礼仪。 本书内容贯穿古今,除了系统地介绍现代实用礼仪,还精选、提炼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髓,让读者能够真正达到内外兼修的实效。此外,本书的案例分析和延伸阅读也是精选之作,除了可以让读者加深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拓展读者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本书每章都配有内容丰富的课堂练习,既紧扣重要知识点,有利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和实践。 本书可作为高校礼仪公共课程通用教材,也可作为企 员工内训教材,还可作为个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