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畅销世界已40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的*大特色就是与时俱进,第11版从头至尾新增了很多有价值的新材料,以探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一些投资机会,包括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的投资机会,并以全新一章讨论了 聪明的 这一*新投资策略存在的陷阱和前景。马尔基尔既是杰出的专业投资者,又是造诣精深的经济学家。在本书中,他将投资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由坚实基础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同时讲述了金融史上著名的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文字优雅、流畅,写作既学术又通俗,既深入浅出又令人信服,一步步引导读者满怀信心地跨越市场。
本书作者拥有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执业经历,服务过联想控股、拉卡拉等百余家公司的股权设计项目。本书是其15年实战经验的系统总结。 本书四大特点: 1. 模型化 书中归纳了股权架构的9种应用模型,不仅可以让读者快速理解股权本质,还可以让股权设计变得更高效。 2. 系统性 本书打通了法律、财务、税务、管理4个领域的边界,避免了股权设计中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误区 。 3. 场景化 以30家名企案例贯穿始终,让读者在似曾相识的场景中产生共鸣,启发其思考。 4. 实操性 全书以指导股权实战为宗旨,每节均包含案例、模型及操作要点提示,是本超级实用的股权架构设计指南。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 《汉谟拉比法典》中人类早期对利率上限的管制; 《罗马法》如何确立财产权; 中世纪基督教金融政策; 文艺复兴与现代会计制度的诞生; 大航海时代带来的货币革命; 公司制度与郁金香泡沫; 近代战争与国债诞生; 从斐波那契数列到大阪堂岛的蜡烛图; 基金与公债的明与暗; 牛顿与金本位制度; 媒体恐慌与道琼斯价格指数; 从两次世界大战到布雷顿森林体系; 通过人类金融史的一个个灿烂的瞬间,本书串联起了一幅战争、货币、债务、财富与人性的壮阔画卷。可以说,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金融的影子,而正是这一串串事件构成了今天我们复杂纷呈的金融市场。 本书能帮你读懂金融世界的来龙去脉,了解各种金融产品的本质。
《慢即是快:一个投资者20年的思考与实践》是一本定位于中国投资市场的技术工具书。 本书根据作者20余年的一线投资经验,以投资理念指引加实践赋能的需求定位,重点阐述和解读股票和基金两大投资品类的投资策略。主要包括:复盘从零开始做投资的过程,投资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认知,股票和基金实战投资方法,风险防控策略,投资心理调整,以及对中国投资市场未来投资机会的展望。本书力求让投资者在股市投资中抓住重点,形成自己的成熟投资体系,实现稳健获利。
通过本书,彼得 林奇让普通投资者建立了战胜专业投资者的信心,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股票投资策略。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菜鸟级的投资者也能心领神会,专业投资者则视其为行业教科书反复研读。 本书出版后不久,彼得 林奇就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 巴菲特,我刚刚读完你的书,我非常喜欢。" 《彼得 林奇的成功投资》的精彩内容包括: 将股票分为6种类型逐一分析 发掘10倍股的13条准则 如何避开6种危险股 如何构建投资组合 如何判定买入、卖出时机 看懂财务报表中的关键数据 12种常见而又致命的错误观念
作者李利威是 利威股权 创始人,专注股权咨询18年。本书是其在股权涉税领域实战经验的系统总结。 本书4大特点: 1. 通俗性 全书以公牛集团、三只松鼠、联想控股、吉祥航空等50个真实案例贯穿始终,语言通俗易懂,零基础读者也能读得懂、学得会,非常适合老板和财务共同阅读。 2. 案头书 全书以公司设立 公司扩张 公司收缩 公司上市 公司整合为时间轴,涵盖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税收知识点。 3. 实操性 全书以指导股权实战为宗旨,每节内容不仅对股权税收知识点进行讲解,还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对税负的影响,从而将税务规划融合到商业决策中,是本超级实用的股权税收指南。 4. 严谨性 全书所有知识点均在脚注注明法规依据。
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偏差,分析了心理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增加了一章有关投资生理学的内容,讨论了基因学、神经科学的*新发展,以及荷尔蒙、衰老和天性如何影响投资行为;增加了一项控制偏差的策略,帮助读者了解市场心理以及学会如何利用市场心理;实证案例、章节小结和章后讨论题可以帮助读者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本书更新了这一领域的*新成果,对于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很有价值,学习投资学、投资组合管理和行为金融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也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没有什么书能够像本书这样在量化投资界无人不知。自第1版在1994年出版以来,本书以其数学上的严谨性和内容上的系统性成为量化组合投资领域的之作,被业内人士奉为 。该书细致描述了如何找到影响资产收益的原始信号,如何将它们转化为精细预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预测构建高效的投资组合——即持续战胜市场的投资组合。这本独一无二的书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投资经理,既是他们走上量化之路的引路者,又是他们作为量化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与第1版相比,《主动组合管理》的第2版甚至更胜一筹。第2版细致地描述了怎样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的理论付诸实践,解决投资中的现实问题——寻找更高的收益机会。它从一个基准组合开始,定义了相对于基准的超常收益,进而建立了主动管理的理论框架。这一新版本新增了许多新章节:
本书围绕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讲述了国际货币体系谈判中的内幕故事。当时身为巨大债权国和贸易顺差国的美国,以一场会议、一纸合约终结英国对世界贸易和金融的控制权,但这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时刻却又充满了娱乐性。代表英国谈判的凯恩斯,虽然思想光耀千古,却在决定性时刻难敌美国谈判代表怀特。作者把布雷顿森林会议作为连接点,将第1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计划、国际金融体系、中美关系统统贯通起来,使整部作品相当有深度、有广度、有政治经济战略的高度。
首先,本书从财务报告角度,将资本市场中的财务诡计划分为盈余操纵诡计、现金流量诡计、关键指标诡计、并购会计诡计四大类型,并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勾稽、制衡的视角,建立了识别财务诡计的整体分析框架与思维模式。 其次,本书从公司治理角度对滋生四大财务诡计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土壤进行了独到分析,提出了彻底消除财务欺诈骗术的治本之策。 再次,本书结合近20多年来美国资本市场的安然、雷曼兄弟、世界通信等公司以及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典型财务诡计案例,详细分析了四大类型财务诡计的具体手段、警示信号与识别方法。 *后,作者对现金流诡计的独到分析,打破了人们普遍认为的“现金流量表难以舞弊”的常识判断;对“会计并购诡计”的独到分析,抓住了全球资本市场财务诡计的共性与难点;对“法证思维模式
巴菲特打造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集团是一个市值3千亿美元的企业联合体,也是世界上规模大、著名的企业之一。尽管伯克希尔如此强大,却很少有人了解它。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没有巴菲特,它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本书证明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本书作者劳伦斯 A. 坎宁安概括了将伯克希尔下属的50家子公司团结起来的企业文化,揭示了将保证伯克希尔繁荣发展的特质。坎宁安讲述了各家子公司的起源和走向成功的旅程,解读了管理者以节俭、诚信、创业热情、自主性等无形的价值观创造经济价值的策略。
作者从描述他独特的经济周期的6个阶段开始,解释了特定资产类别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表现的差异及其原因。随后他展示了如何利用技术和市场间分析来识别市场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并且把ETF基金当作实施资产配置转换的*佳投资工具。全书提供了一套易于操作,又极为有效的投资指南,本书包括如下知识:1.普林格独特的经济周期6阶段理论,即六阶段投资时钟,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市场,并有效地在市场部门间进行转换;2.经济周期每个阶段明确的投资建议;3.驱动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市场间关系,理解经济周期间的联系及其对股票、债券和商品期货的影响;4.在过去50年来已经被证明为可以获利的债券、股票和商品期货市场投资战略。
通过全新数据揭示国际货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第二章中,我们简要勾勒了本书的背景,描述了公司、银行和政府持有外汇余额(存放于外国金融中心的、以外国货币计价的银行存款和证券)做法的缘起,以及从19世纪晚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货币和金融市场的整体轮廓。接着,第三章讲述了故事的下一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20世纪20年代初,从1910年哲基尔岛会议为成立美联储及美元国际化进程打下基础,到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各方就转向以外汇为基础的货币和金融体系达成一致。第四章至第六章提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储备货币的新证据、同时期贸易融资活动所使用的货币情况以及长期国际投资中使用的媒介货币情况。这一部分是支持“?新观点?”的核心证据。第七章至第十一章是现代国际货币的故事。第七章描述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1世纪初
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被公认为是学习投资的最佳教材之一。作者花费数年时间,通读了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1957~1970 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65~2023 年),以及有关巴芒的本外版图书及伯克希尔公司的公开资料,梳理出其中的重要事件及案例,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巴芒的研究,以及作为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实践,写下近50万字的笔记与心得。书中总结出10大模块,细分为80个专题,解读了400多个子话题及知识点,为学习巴芒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全新视角。巴菲特曾说过,阅读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不仅记录了巴芒六十余年的投资进化之路,也记录了中国投资人学习、思考、实践的进阶之路。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学习研究巴芒投资学的成果,也是帮助热爱价值投资的读者系统学习巴芒的一部佳作。
期权大师麦克米伦有关期权交易入门的经典图书。囊括入门的初级交易策略,到高级别的对冲、套期保值、利差交易策略等。书中前两章复习了期权策略,为在以后的章节中理解和使用这些定义和策略奠定了基础。第3-5章集中讨论了某些非常重要的基于期权的交易技术。第6章着重于说明如何使用中性的期权策略,特别是在预测和交易波动率方面。第7章还讨论了资金管理、交易哲学和某些交易指南。
当今杰出的末日投资者马克?斯皮茨纳格尔认为,他的投资方法是道家的迂回策略,“输者得之,失者得之。”这就是奥地利学派的投资,一种典型的、反直觉的、经过验证的方法,从有着150年历史的奥地利学派中提炼而来。斯皮茨纳格尔是个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他的奥地利学派理论浓缩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高效的投资方法的人。从识别股市崩盘的货币扭曲和非随机性,到蔑视高生产率资产,斯皮茨纳格尔“把奥地利学派从象牙塔带入了投资组合”。 在《资本的秩序》中,马克?斯皮茨纳格尔阐述了奥地利学派的投资方法论,即从哪里寻找局面优势。让我们透过当今伟大投资者的视角,来发现与市场进程之间的深刻和谐——这种和谐在今天是如此重要。
本书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知名的公司争夺战 对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四个竞标方参与了竞争,KKR公司*终以250亿美元取得胜利,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书中提供了高水平公司金融操作的具体细节,全面展示了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取得和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这是一部精彩的华尔街商战纪实巨著,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和对华尔街金融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之书。
本书讲述了巴菲特从 1 亿美元到 10 亿美元的投资历程。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巴菲特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给我们展示了最佳的投资路径。这是巴菲特职业生涯中最令人兴奋的时期,他在股票市场上和管理严密的家族企业群体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超级经济特许权特征的好企业。在巴菲特的世界里,现金被投了出去,之后产生了更多的回报,他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良性循环。本书解释了巴菲特进行这些关键投资的理由,但并不回避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巴菲特可以从这些错误中学习,我们也可以。胜利与错误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是:截至 1989 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超过 10 亿美元,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成为世界十大公司之一。这些经典投资案例按首次投资时间排序如下:盖可保险公司(1976 年)《水牛城新闻晚报》(1977 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城(198
本书是《交易圣经:系统交易盈利要诀》的姊妹篇,上一本主要讨论系统交易与资金管理,而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在趋势中获利,特别是利用不确定突发事件获利的方法。 2020年,全球突发事件频发,我们经历了美股的数次熔断,原油期货负数,黄金的暴涨暴跌。每次国际冲突背后都会引发一轮交易市场的癫狂,但是其实在突发事件的背后,市场依旧是沿着自己原有的逻辑和节奏再演进,即便出现逆转性事件,这往往也是一个趋势,是一个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质变的结果。所以在黑天鹅的时候,需要一种冷静的声音来认识趋势。本书试图帮助投资者对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理性的认识趋势,走向一条可持续交易的道路。
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到: 如果有更多的金融从业人员阅读本书,并将书中提炼的消费金融管理原则有效地应用于业务中,2007年的金融危机则有可能避免 。戴维 劳伦斯和阿琳 所罗门在本书中总结了从业35年的金融实践经验,并结合了头部咨询公司和行业领先企业的案例。 数据驱动 是贯穿本书的核心理念, 五大原则 是管理消费金融业务的精髓。本书前几章先后从金融产品定位与设计、信用评估与审核、潜在客户营销、已有客户管理,以及催收的战略和战术方法等业务全流程的角度,介绍了各环节具体的管理原则和操作技巧,并以邮件营销和基于场景的消费贷款,主要是车贷和商品贷等实际应用为例,介绍这些原则与技巧的应用方式。后续几章介绍了消费金融管理的核心 产品利润分析,以及管理监控指标体系构建和组织架构建设,最后一章总结了经济衰退时期的消
美国社会长期陷入了迷失,社会矛盾激化。游说集团操控政府监管;美国的全球化政策有利于资本而不是工人;媒体无法让人信任;美国在向全世界输出不平等与通货膨胀;美式民主日渐沦为寡头间的秀场。 美国经济表面上繁荣,但是却是像镀金时代与19世纪20年代奔腾年代一样,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正在美国社会肆虐,政府在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资本的力量,而不是普通民众的福祉,美股在高歌猛进,可贫困阶层百姓的人均寿命却在逐年下降,中产阶层在消费主义与无尽的贷款中挣扎,甚至走向消亡,而*富裕的那些美国人却越来越富裕。更为深刻而严峻的是,这些富裕者的财富并不是源于科技与生产力的增长,而是源于对普通大众的盘剥,所以未来,美国经济这块饼会越来越小,而且分饼的机制会越来越不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在其*新著
这是一部权威的对冲基金发展史,充满了对美国金融界人物戏剧性沉浮的引人入胜描述。在本书中,华尔街的生存之道、美国金融界的商业文化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本书作者对该行业进行了包括300个小时访谈和无数内部文件在内的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关于对冲基金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该行业的鼻祖阿尔弗雷德 温斯洛 琼斯到乔治 *,再到许多其他不那么出名但在这个领域同样有影响力的人物,从1987年的股市暴跌,到网络泡沫,再到抵押贷款证券的崩溃。在这个过程中,对冲基金参透了市场的玄机,不断赚取巨额财富。它们的创新改变了世界,孕育了特殊金融工具的新市场,改写了资本主义的规则。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通向未来金融体系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