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化越剧烈,越需要稳定的坐标系。在这个黄金、纸币、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并存的世界里,能够有预见性地驾驭货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作者尼克?巴蒂亚用 分层 的框架和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追踪货币体系的演变,解释人类为什么用信用货币体系代替金属货币,揭示不同层级货币隐藏的秘密,条分缕析地将迷人而复杂的货币历史呈现给读者。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未来走向,清楚自己的资产位于货币的哪一层,从而在各层货币之间游刃有余地配置资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本书的开头,就“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做出了深入剖析和探讨,从1993年首次提出“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到1996年宣布“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再到如今“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从亚洲金融风暴,到国际金融危机,再到现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从时间维度、可行性角度等多方面,阐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其他政策改革的配合关系、中期目标与疑难杂症等问题,为全书的讨论作出了铺垫。 本书上篇聚焦资本账户开放的波争论,集中于讨论两个问题: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是否成熟?资本账户开放之前应完成国内金融改革,还是可以协调推进?下篇聚焦资本账户开放的第二波争论,集中于讨论两个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是否应该“加快”?是否应设定路线图与时间表? 此书适合金融界人士阅读,以
本教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 商业银行管理学的配套教材,以现代金融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配备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供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商业银行员工业务培训及自学使用。 本教材力求体现以下特色:一是强调基础性,在介绍分析商业银行业务及其管理诸多变化的同时,注重阐述商业银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突出实用性,以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精选并剖析了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读者可扫描二维码直接链接至视频讲解、知识链接等多个内容;三是反映前瞻性,第五版教材更新了部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增加了普惠金融、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和《巴塞尔协议III》*终方案等反映国内外金融业新发展的内容。
本书构建了一个从Poole到Woodford的理解价格型调控的基本框架,并对货币数量和利率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量价调控和政策转型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当前日益开放的宏观经济格局下,本书还试图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分析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问题,研究三元悖论还是二元悖论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等新的前沿课题。
作者在2001年,基于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对银行业进行了次调查,完成了题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的博士后报告。时隔十二年,作者在2013年,基于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对银行业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两次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即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将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结合起来,将资产建设理念与现有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人资产账户。由于资产账户具有养老、医疗、房居、教育、投资理财、社会治理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对于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状况有着无可替代的效能,因此本书认为中国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再到资产账户制,当属社会保障制度的又一次革命性演进。
本书以经典金融理论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紧密结合金融发展实际,各章从导入案例入手并配有专栏,资料丰富,信息量大,代表性强。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货币供求与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监管、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ljmes)专栏主笔戴维·马什,往返于各国档案馆查阅文献,密集拜访政界、商界亲历欧元创立的重要人物,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手资料,然后以欧元诞生为主旋律,将多条不同的历史发展线索、无数次值得玩味的领导人对话、一连串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全欧甚至全世界震动的货币事件完美整合到一起,奉献给我们一个精彩纷呈、险象环生的欧元传奇。 今天,欧元已经是涵盖欧洲16个国家的超国家货币,是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戴维·马什以他的生花妙笔,讲述了欧元诞生的光荣梦想、艰辛历程和恩怨情仇,阐释了欧元诞生十年来的功过是非,展望了欧元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欧洲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为什么会矢志不渝地创立欧元? 欧元诞生究竟是货币金融演变之必然,还是欧洲政治整合之自然结果? 英国为什么至今不愿意加入欧元?
戴小平主编的《商业银行学(第2版)》以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票据法、《巴塞尔协议Ⅲ》、等法规和国际准则为依据,力求建立一套科学而规范的商业银行原理、商业银行业务运作、商业银行管理及创新体系等。第二版充分反映了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直至当前欧债危机中的中外商业银行变革,关注到了影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新标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以及由此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商业银行学(第2版)》还同时新增了我国商业银行新型业务的介绍,丰富了商业银行管理内容。与本书配套的《商业银行学学习指导》同步出版,内容涵盖习题、案例及解答等;同时本书向授课老师免费提供精致完整的即PPT课件,用户可通过fudanjiaocai@163.com索取。
《探求与超越(一个资深银行行长的理论思考)》 是谭曙光行长工作40多年,特 别是在金融银行业历练了近30年后的心得 之作。《探求与超越(一个资深银行行长的理论思考) 》收录了作者各个工作阶段所写 50篇论文,其中金融类19篇、管理类14 篇、法律类12篇、科技类4篇、职场类1 篇。在50篇论文中,有23篇已在有关刊物 发表,27篇属首次公开。其中,12篇论文 的内容,作者已做成教学课件,先后为交 通银行系统内外相关单位干部员工以及高 校师生讲座培训达100余场。
为切实提高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财政部组织相关学者和行业专家,编写了资产评估专业教材是资产评估行业管理者、执业者、理论研究者等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并结合国家资产评估政策和*案例,不断修订完善形成的。财政部部长助理刘红薇女士对本套教材给予了肯定。
本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以往研究者对银行效率测度的总结,指出测度效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选择了不同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分别反应了银行不同的能力。二是测度了不同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下的银行效率,并把不同类型银行的效率进行对比,不同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对应了不同的模型,指出不同模型下不同类型银行效率存在着很大差异。三是分析了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即我国商业银行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的有效性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有效性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后分析了两种特殊的投入指标,即员工人数和机构数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本书通过作者深厚的市场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向广大读者全面地介绍了“网格交易法方法”的理论内涵及运用技术。其内容由浅入深地介绍网格交易的由来、网格交易的优缺点、网格交易的五大要素并创新定义了网格交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以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表现为依据,包括财务方面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表现,利用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做出了评估,点评了不同商业银行的亮点和特点,提出了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曦、叶茂、郭家新*的《中国货币市场研究( Ⅱ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首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货 币供给变化的历史进行梳理,全面解析了不同历史阶 段货币供给的机制,勾勒出间接调控下通货膨胀的根 源和传导机制的全景图,结合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提 出潜在通胀的估算方法,解决了关于货币政策调控通 胀的工具选择等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