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化越剧烈,越需要稳定的坐标系。在这个黄金、纸币、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并存的世界里,能够有预见性地驾驭货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作者尼克?巴蒂亚用 分层 的框架和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追踪货币体系的演变,解释人类为什么用信用货币体系代替金属货币,揭示不同层级货币隐藏的秘密,条分缕析地将迷人而复杂的货币历史呈现给读者。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未来走向,清楚自己的资产位于货币的哪一层,从而在各层货币之间游刃有余地配置资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本书的开头,就“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做出了深入剖析和探讨,从1993年首次提出“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到1996年宣布“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再到如今“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从亚洲金融风暴,到国际金融危机,再到现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从时间维度、可行性角度等多方面,阐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其他政策改革的配合关系、中期目标与疑难杂症等问题,为全书的讨论作出了铺垫。 本书上篇聚焦资本账户开放的波争论,集中于讨论两个问题: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是否成熟?资本账户开放之前应完成国内金融改革,还是可以协调推进?下篇聚焦资本账户开放的第二波争论,集中于讨论两个问题:资本账户开放是否应该“加快”?是否应设定路线图与时间表? 此书适合金融界人士阅读,以
本书构建了一个从Poole到Woodford的理解价格型调控的基本框架,并对货币数量和利率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量价调控和政策转型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当前日益开放的宏观经济格局下,本书还试图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分析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问题,研究三元悖论还是二元悖论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等新的前沿课题。
本教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 商业银行管理学的配套教材,以现代金融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配备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供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商业银行员工业务培训及自学使用。 本教材力求体现以下特色:一是强调基础性,在介绍分析商业银行业务及其管理诸多变化的同时,注重阐述商业银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突出实用性,以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出发点,精选并剖析了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读者可扫描二维码直接链接至视频讲解、知识链接等多个内容;三是反映前瞻性,第五版教材更新了部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增加了普惠金融、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和《巴塞尔协议III》*终方案等反映国内外金融业新发展的内容。
本书通过作者深厚的市场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向广大读者全面地介绍了“网格交易法方法”的理论内涵及运用技术。其内容由浅入深地介绍网格交易的由来、网格交易的优缺点、网格交易的五大要素并创新定义了网格交
作者在2001年,基于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对银行业进行了次调查,完成了题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的博士后报告。时隔十二年,作者在2013年,基于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对银行业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两次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即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典型现象一一“迷失的货币“.即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之和。本书首先回顾了”货币迷失”的发生背景并进行了国际对比.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货币经济学主流理论的缺陷.考察了非主流观点的解释力。本书发现,中国“货币迷失”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它与中国货币经济表现出的货币内生性、利率外生性,银行信贷(资金可得性)融资主导模式等特征密切相关。本书借助一个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框架对这些特征进行了说明。此外.本书发现.加入中国实践的制度变量后.“迷失的货币”可以在总量货币需求函数中得到解释。后.本书指出了”货币迷失”的现实政策意义。
本书详细探讨了天津银行公会诞生的社会与行业历史背景,其日常决策、财务管理和经费分担制度演进的过程,以及在便利会员营业、维护市场秩序、沟通银行与政府方面的业务活动;考察天津银行公会的外部联系情况,通过对政府借贷市场、检查准备金案和维持直隶省钞案等历史事实的考察,深入分析了天津银行公会与政府和其他商人组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天津银行公会在稳定金融市场、构建市场运行基础和塑造金融制度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书首先从系统角度,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内外诱致性动因,阐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必然性和可能面临的困难。然后,多角度考察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货币替代效应、资本外逃效应、货币危机等,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开放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接着,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典型发达国家和金砖五国的资本账户开放情况,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策略提供借鉴。后,依据效应研究结果,借鉴他国经验,提出融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策略,包括开放的动态条件、次序及有效资本管制等。本书由陈科、应益荣所著。
2008年的金融危机被称为 二战 后*具破坏性的浩劫。金融的顺周期性对危机的加深和影响无疑是显*的。由刘鹏*的《监管视角下的金融顺周期性研究 兼论中国银行业的顺周期效应》聚焦于金融的顺周期性以及金融监管对金融顺周期性的影响,考察经济周期波动与金融顺周期性的内在关联,剖析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顺周期性的深层次影响。从监管视角出发,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中国问题。以中国银行业监管为例分析了《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实施前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顺周期性的作用与影响,并对《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实施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在借鉴成功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给出了缓释金融顺周期性的一些政策建议。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ljmes)专栏主笔戴维·马什,往返于各国档案馆查阅文献,密集拜访政界、商界亲历欧元创立的重要人物,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手资料,然后以欧元诞生为主旋律,将多条不同的历史发展线索、无数次值得玩味的领导人对话、一连串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全欧甚至全世界震动的货币事件完美整合到一起,奉献给我们一个精彩纷呈、险象环生的欧元传奇。 今天,欧元已经是涵盖欧洲16个国家的超国家货币,是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戴维·马什以他的生花妙笔,讲述了欧元诞生的光荣梦想、艰辛历程和恩怨情仇,阐释了欧元诞生十年来的功过是非,展望了欧元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欧洲各国尤其是德法两国为什么会矢志不渝地创立欧元? 欧元诞生究竟是货币金融演变之必然,还是欧洲政治整合之自然结果? 英国为什么至今不愿意加入欧元?
为切实提高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财政部组织相关学者和行业专家,编写了资产评估专业教材是资产评估行业管理者、执业者、理论研究者等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并结合国家资产评估政策和*案例,不断修订完善形成的。财政部部长助理刘红薇女士对本套教材给予了肯定。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4)》以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表现为依据,包括财务方面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的表现,利用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做出了评估,点评了不同商业银行的亮点和特点,提出了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托产品概述》是本以产品为核心并且紧密结合中国信托业实践的信托研究专著。《信托产品概述》特点:首先,该书在内容和逻辑结构方面比较健全,全面论述了已经和可能将在中国信托业出现的信托产品。其次,该书大量收集了近几年中国信托实践中关于信托产品的可资提炼的素材,进行了提炼整理;参考了尽可能多的可资参考的有关理论文献,并将前行者的理论成果溶入了其理论体系。再次,该书不是简单地将有关理论拼凑在一起,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加工整理,按照尽可能严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后,该书的很多概念、理论都是著作者独立分析研究的结果,著作的原创性特征明显。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围绕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应用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实证研究。全书分为人民币汇率与外部冲击篇、资产价格波动篇、货币扩张与货币政策篇。 书中重点讨论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背景下中国的资产价格波动问题,转型期中国的货币扩张与通货膨胀问题,全球化深化带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平坦化问题等。希望通过一系列详实的计量研究、跨国比较,为中国进一步市场化转型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本书由耿强编著。
徐新华、徐晓苏编*的《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 币体系相关性研究》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纳入发展战略中去实施。中国要积*推进 强金 融战略 ,发挥政府、金融、产业、贸易等方面的优 势。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汇 率自由浮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将人民币国 际化纳入发展快车道。掌握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 主动权,要求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人民 币已经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事实面前,应该客观、 务实并讲究策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书面向政府 决策部门,金融、经济学科研究生、本科生和金融、 经济理论与实际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