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利息业务领域渐成 红海 ,商业银行开始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迈向多元化经营时代。非利息业务对我国银行及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针对这一 蓝海 领域的全景式探索刻不容缓。立足于此,本书遵循规范研究到实证研究的基本范式,纵观发展、影响和协调三大维度,涵盖微观、中观、宏观及综合四重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诠释。本书进一步丰富了银行多元化经营领域的研究体系,为各方主体深入理解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影响和协调等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客观的现实依据,不仅对金融监管当局及银行从业人员晓畅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进而做出精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学术研究者及社会大众从业务角度洞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未来提供了有效途径。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金融国十条》颁布以来出现的全部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商业银行。全书分为绪论和六章。绪论部分结合当前金融改革的进程和主要矛盾,系统归纳放开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意义与影响。随后横向梳理比较国际上以转轨国家为代表的银行民营化过程的做法、经验和教训,纵向归纳我国近代民营银行的发展经验以及上世纪90年代开放民间资本设立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民生银行的经验教训。以此作为我国本轮银行准入制度改革(即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逻辑和历史起点。报告*章回顾2013年7月至今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改革的进展情况,重点一是分析银监会相关政策框架演进历程和政策要素构成与逻辑关系;二是梳理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进程,重点归纳其在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风险管控、加强公司治理等方面
本书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货币问题的力作,是作者多年研究货币问题的总结性著作,深刻回应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欧元区危机、比特币等新兴替代性货币等诸多现实问题,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关切。本书的主要观点为,货币并非具有固定价值的“物品”,而是体现社会关系的“过程”,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来源于特定的社会关系,这一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理解货币,其实质就是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本书从以下视角论证了上述观点:货币的起源问题、资本背后的逻辑、债务问题、货币与负罪的关系、货币的贮藏与浪费、货币是否必然与特定领土范围内的民族 有关、货币与文化的关系、货币改革所体现的乌托邦思想。以此,作者总结了货币的诸多面向,为未来的货币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货币经济学(第2版)/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对货币经济学进行了全面阐述,在介绍货币理论的同时,将学术传统、经验形式和计量检验融会一体。本书还就金融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及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予以说明。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货币思想的主要历史范式、货币经济学的观念分歧以及货币理论和政策的各种流派,特别厘清了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同信念主张。 《货币经济学(第2版)/经济科学译丛“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第1篇包括货币经济学的导论及其传统。第2篇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考察微观货币经济学。第3篇集中分析货币需求。第4篇考察货币供给以及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供给和利率方面的角色。第5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中的货币以及货币政策。第6篇对利率和利率期限结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银行利润和风险最主要的来源。当前,好银行和坏银行的区别,主要是由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决定的。本书专注于探讨微观层面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银行信贷工作实践及体会,用通俗的语言,辅之以大量的实际案例,阐述了银行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道理。本书从信贷从业人员(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概念着手,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单个客户、单个项目和单笔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客户分析、用途与交易背景分析、项目分析、市场分析、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担保抵押分析和融资方案分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从银行债权人的视角,对信贷业务涉及的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解读,对债券承销及投资、表外理财投资、投贷联动等创新业务及其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
本书主要针对新监管标准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理论入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度量方法进行改进,基于流动比率随机过程建立流动性风险评级体系,研究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流动性风险的负外部性特征,从资本结构、货币政策立场、金融创新和同业拆借利率四个方面研究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微观个体和宏观因素的分析,构建比较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流动性过剩与宏观资产负债表研究:基于流量存量一致性框架》试图构建一个从宏观流动性,即货币和信贷出发,再到实体经济各个部门的宏观分析框架,它把金融市场、开放经济放到极为重要的高度,同时细致地刻画各个宏观部门的明细变动。这种变动既基于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存量,也基于它们的交易流量,即利润分配和资金流动;然后再用财务报表相互间的勾稽关系,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这使我们可以全面建模一个真实的开放经济体,展示金融和实体活动的方方面面,研究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探索政策效果和需求供给双相冲击的全面后果,并动态刻画这个经济有机体的演化进程。这将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实体经济升级、金融系统深化的过程,评估政策效果和溢出效应,以及测度金融变量的波动状况。
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自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提出以后广为流传。但是该假说自从提出以后,就不断受到质疑。在理论上,该假说面临多个检验难题;在实践当中,该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巴菲特等人在长期能不断获取超额收益
上市企业的经营情况是通过定期披露财报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一家企业经营的好坏,价值的高低,是否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指标来衡量。本书共讲解60多个财务指标,即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
本书通过文献回顾,整理收集、梳理外相关已有成果,总结有关成果的主要成绩和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概括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中国、欧盟、日本、英国等货币政策演变趋势;明确全球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演进趋势与特征;确定世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溢出机制与效应大小、方向,为国际政策沟通协调、责任分摊提供现实依据;构建中国应对货币政策溢出的应对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建议;旨在为央行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以及加强与主要经济体政策沟通,维护开放利益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理财原理》是AFP(金融理财师)认证培训和考试参考教材。本书是在现代国际金融理财标准(上海)有限公司指导下,由北京当代金融培训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和修订的。《金融理财原理》分为上、下两册,共包括6篇
上市企业的经营情况是通过定期披露财报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一家企业经营的好坏,价值的高低,是否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指标来衡量。本书共讲解60多个财务指标,即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