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部分,共19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美国仍对来自海外的投资敞开大门;收购与合并的种类:程序和参与者;收购:文件、批准和诉讼风险等。
企业并购重组,是我国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如何评价企业并购重组战略的市场价值,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黄中文、曹丽、马瑞编著的《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市场价值效应研究》以沪深股市的数据为基础,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重组战略的价值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并购重组给业绩差的卖方带来少量正的价值效应。然而,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具有良好业绩的企业在并购重组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利润率下降,价值效应显著为负。总体来看,我国股市1998~2011年并购重组行为总的价值效应为负,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实际上变成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抽血”行为,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尤其是很多利益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资源及信息优势,并通过制造制度漏洞,从广
由郗伟明所*的《矿业权政策性整合法律问题研究--以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为背景》一书中本研究以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为中心,针对整合中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并探究解决之道。第二章主要针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基础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第三章主要采取实证的方式强调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现实动因。第四章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五章主要针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第六章着重就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
纵观世界企业并购重组的历史,从19世纪末次出现企业并购至今,已经历100多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五次并购重组的浪潮。企业并购重组日益成为企业对外资本扩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所言:“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至80年代末,围绕增强企业活力,先后采取了利润留成、扩大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等方式;第二阶段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由林晓伟著的《资源整合的协同演化研究——物流企业并购的视角》以中国本土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为背景,根据协同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体系,运用粗糙集约简算法和 Langevin方程组等数理工具,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物流企业资源系统协同演化过程及其并购整合过程的协同演化,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
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问题,本书首先重点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内外部形势、特点,深层次挖掘企业本身的动因,从多个维度归纳整理主要的并购类型。然后,具体总结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施流程,结合具体实施阶段,分析并购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点,并从而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和建议。后,收集整理国内外对跨国并购的监管环境和审批流程,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推动跨国并购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书是姚海鑫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企业并购问题研究—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股权定价研究》的终研究成果。作者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分析、问卷调查分析、案例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股权定价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地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股权及其定价问题的现状分析、定价方法与定价模式分析、定价过程的博弈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溢价问题分析以及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典型案例剖析。
相关市场界定是反垄断政策的基石。除了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少数案件外,不管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垄断协议案件,还是经营者集中案件,在评估案件的反竞争效果之前,执法机构一般都需要界定一个相关市场。 本书以“什么是相关市场” “为什么要界定相关市场” “如何界定相关市场”等基本问题以及“并购案和非并购案是否适用同一个标准” “供给替代在相关市场界定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市场界定的理论和实证文献;通过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不同情景下各种相关市场界定方法之间的联系,并试图破解现实中可能遇到而现有理论忽略的情景下,如何界定相关市场的问题;通过可口可乐拟并购汇源案,详细回答如何在具体案例中界定相关市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