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异军突起。对这一新生事物该怎么看?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本书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多维视角做了回答。总的看,互联网金融服务便捷、匹配精准、成本低廉,能够填补传统金融的一些空白,核心竞争力在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既要尊重市场选择,鼓励探索创新,积极开展普惠服务,挖掘海量数据这座“金矿”,又要纳入金融监管,明确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资管转型,需要解决的是系统性的问题,资管部门应该怎样重塑,怎么因地制宜地设置资管产品群,哪些资产需要处置,产品浮亏兑现后应该由谁来承担,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具体且困扰金融机构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相当于人为引爆炸弹,因此,资管行业的转型必然会困难重重。 《资产管理行业转型指南》从中国资管行业的国情出发,通过对《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行业现状、资管行业的转型进行分析,解答结构转型、产品群构建、资产处置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条具有参考意义的转型路径,相信会对资管行业的参与者有所帮助。
《特大型工程投资项目的多主体冲突放大问题与治理/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围绕特大型工程项目的多元主体冲突实践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相关理论与方法,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界定特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关键主体,分析了特大型工程项目多元主体冲突放大机理,探索多元主体冲突放大下特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扩散过程与规律,提出了基于多元主体冲突放大化解与社会稳定风险扩散干预的两阶段特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机制。《特大型工程投资项目的多主体冲突放大问题与治理/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研究完善了特大型工程项目多元主体冲突与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理论体系,为我国特大型工程项目多元主体冲突与社会稳定风险化解提供实践思路和操作方案。
《公司债券融资需求工具选择和机制设计》首先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外有关企业融资工具选择的理论脉络,深入比较国际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特点和各类发行交易制度安排。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现实的发债融资需求进行测度,分析上市公司融资需求中债务工具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需求和工具选择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由此对我国公司债、发行体制改革、电子交易平台的完善和违约处理机制的构建提出可选择的政策建议。
《中美宏观金融运作机理比较研究》系作者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优化发展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题后的后续研究成果。 该书以实务研究的风格系统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宏观金融体系,并对中美两国的宏观金融运作机理作了相对完整的比较研究。重点对中美金融体系设置和不同部门关联、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应用、货币投放/回收机制渠道、利率系统与利率传导、各级财政机制调控及影响、危机下货币财政政策协同比较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在我国至今尚未见相同类别的书籍出版,该书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针对“自上而下”(Top-down)投资决策逻辑的思维定式而言,深刻理解一国的宏观金融运作机理是决策逻辑的基础与出发点;中美两国为当今世界大的两个经济体,深刻理解两国的宏观金融运作机理及互动关系则是做好
本书总结了国内外并购重组市场建设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重点介绍了中国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开展至今,在融资方式、交易结构、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操作经验,并就并购重组的法律法规、资金组织、支持政策构建等方面进行专题深入探讨。深入分析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发展支持因素和潜在障碍,并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和境内并购重组两个中心,统筹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的和并购重组实际操作,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提升中国企业在并购重组业务过程中的成功率和影响力,对于推进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书以论文集的形式,对反向抵押贷款的目前发展状况和具体的运作形式等,组织了来自多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本书还编译了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对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以对我国开办反向抵押贷款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