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宏观数据是观察经济运行的窗口,也是分析济形势的根基。但很多耳熟能详的宏观数据,多数人对它的统计方法、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分析,理解并不透彻,以此为基础做宏观研究也易出现偏差。本书作者长期在金融机构做宏观研究,以"实用和有价值"为导向,对常用宏观数据做系统和深度的分析,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全书一共分为14章,分别从GDP、工业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基建、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金融数据、PMI、外汇数据、财政数据角度展开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有的还有具体案例分析。本书受众面极广,可以作为金融从业者、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对宏观经济感兴趣者的枕边书,成为他们掌握更高阶应用宏观知识的敲门砖。
本书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 参考,引领着经济学界的研究者勇攀经济策略的新高峰。 是否应继续发债是近年来宏观经济的焦点议题,尤其是2023年新经济学家智库学者的公开辩论,将这一争议推向高潮。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背景下,如何权衡加大投资力度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成了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本书汇集了24位一线经济学家的真知灼见,涵盖多个维度的解读,包括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影响、市场动态等方面。每位经济学家都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债务、投资和消费展开了推心置腹的探讨,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及研究人员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思考和策略建议。
神经经济学是新兴的、 具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它致力于理解决策的神经生理基础以及决策如何影响人际交互作用,保罗·W·格莱姆齐、恩斯特·费尔、科林·F·卡默勒、拉塞尔·A·波达瑞克编写的《神经经济学--决策与大脑》作为神经经济学领域的 本教科书和参考书,深入探讨了神经经济学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神经经济学如何改变行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和社会性决策的看法。鉴于神经经济学是一种高度跨学科的交叉的研究手段,本书将系统介绍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多项研究。 这是一本由神经经济学的创立者和知名专家共同撰写的 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神经经济学在跨学科视角下的方法、概念和结果,值得相关领域的人士一读。 本书图文并茂,呈现了神经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本书曾获2009年度美国出版社协会经济学与社会科学
本书是适合本科学生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作为增长理论的专家,查尔斯?I. 琼斯对宏观经济学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同时清晰地讲解了长期增长理论,是易于理解但比较前沿的入门教科书。第四版具备以下特点:?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现代增长理论。在第5章和第6章,琼斯结合索落模型与罗默模型的全部内容,准确地解释了增长如何发生?增加了一个新的案例研究,在IS-MP模型和IS-LM模型之间架起桥梁,让教师 容易解释短期增长。短期部分的新内容有助于传统的IS-LM模型向现代的IS-MP模型转化?对超过90张表进行了 新。使用新数据 新了所有图以及参考资料?对 4.4节的重要 新。增加的材料包括QE2和QE3的影响、有关在国民收入账户中纳入知识产权的讨论,以及利率零下限的一个案例研究?新增使用FRED数据的习题。每章增加一个新的习题,要求学生从美联储的FRED
《中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异象研究——基于异质信念视角》以信念 型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立足当下来源多样化、结构网络化、节点碎片化、内容海量化、传播瞬时化、演变动态化的复杂信息环境,阐述中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异象表征,分析投资者决策行为和心理特征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归纳出投资者异质信念是解开中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异象之谜的钥匙,而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学习行为是异质信念的重要驱动因素。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基于信息披露差异和投资者学习效应的异质信念定价模型,阐释异质信念的资产价格涵义;实证检验中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异象的存在性及异质信念对过度反应异象的解释能力;从有限关注、过度自信和卖空机制视角解释投资者异质信念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反应异象的影响及机理。
中央银行虽然在17世纪就已诞生,但它的全局重要性自1973年人类社会进入纯粹信用货币时代才真正突显。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其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2008年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稳定未必意味着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不仅要调控经济周期,还要调控金融周期。 本书从宏观调控思潮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出发,比较分析 主要央行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同中国国情和中国央行实践相结合,提出现代中央银行本质上是要与市场、公众进行信心的博弈。危机后,各主要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等 规工具,虽力挽狂澜,但书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这类政策工具“易进难退”,且边际效果递减,容易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和声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央行应珍惜并用好常规的政策空间,统筹好货币和信用,加强
本书是作者及其合作者有关法律经济学的著作、论文合集。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及有关分支学科进行了综述,包括知识产权经济学、版权的法律经济学等。其次,基于法律经济学理论及思想,对实际经济生活中,涉及法律经济学的问题、案例进行了讨论,包括计算机软件侵权的 赔偿原则研究、累积创新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非正式的第三方产品责任治理机制研究、产品责任制度建立的经济学分析——对“三菱帕杰罗事件”的研究、缺陷监管下的 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研究等。
本书旨在分析宏观经济管理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作者以农耕经济作为分析起点,围绕每个阶段 活跃的要素,从连接性、规模和互动反馈等角度,探讨随着经济阶段的过渡演变, 活跃的要素如何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变量,哪些机制和结构放大了经济波动,不同阶段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以及微观反馈机制有何特点。 书中的论述按照历史演变、微观基础、宏观涌现的框架展开,着重分析数字经济的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机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征,描述这些特征如何显著或根本性地改变了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过程、企业与市场边界、财政汲取方式、信用创造方式、金融风险传递、政策传导机制和微观主体的反馈行为,以及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而推动宏观管理体系的变革。 概而言之,本书试图呈现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