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过程中,在企业和地方发展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瓶颈乃至危机,如果能够运用重组的思维方法,逢凶化吉、摆脱困境,那无疑是一大幸事。 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 随心所欲不逾矩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 重组求突破 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原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 新 与 质 ,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刘世锦、黄益平、姚洋等国内一线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外部形势及内部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人地之间》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问题解决策略的普及性著作。 在考察我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人地之间》分析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终给出合理、可行的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的政策组合。 在城乡土地改革的每个细分领域,作者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是在既有政策框架基础上以逐步缓解现有矛盾为目标的适度调整。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修补,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 激励相容 的联动改革逐步推进。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打造经济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成果,从系统论视角,以 要素 结构 功能 为基本分析框架,围绕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议题,深度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路径,为读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提供重要参考。
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势大力沉。当今世界,人口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局,少子化、老龄化加速到来。人口问题事关国家兴衰、民众福祉,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已逐渐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我们正处于人口大周期的关键时期,应该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构建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社会。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人口和经济社会一定能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本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立足中国,剖析少子老龄化时代来临,人口变迁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二是放眼全球,分析人口演变的规律,以及大国人口问题的应对与经验;三是探讨人口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 本书是作者在人口领域长期研究的总结,试图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客观地对人口方面的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分析,旨在厘清相关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和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减贫等。 著有《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双循环论纲》《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经济才能活;金融稳,经济才能稳。 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从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优化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扩大金融开放、培育金融文化、建设金融强国和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方面,全方位深入解读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路径,帮助读者全面准确理解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自1991年 经济蓝皮书 首发以来,现已连续出版33年,报告多以当年宏观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形势分析、来年展望预测及政策建议为主。从2019年秋季起, 经济蓝皮书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经济蓝皮书 坚持问题导向,敏锐捕捉经济形势变化和苗头性问题,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进行全方位深度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分析维度涵盖宏观形势与政策展宏观走势与政策展望、财政运行与税收分析、货币金融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分析与就业收入等。 2023年,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展望2024年,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变乱难 交织叠加,全球经济 三高一低 态势仍将持续。我国经济处于经济恢复关键期、新旧动能转换关口期、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调适期的 新三期 叠加阶段
中央银行虽然在17世纪就已诞生,但它的全局重要性自1973年人类社会进入纯粹信用货币时代才真正突显。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其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稳定未必意味着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不仅要调控经济周期,还要调控金融周期。 本书从宏观调控思潮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出发,比较分析全球主要央行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同中国国情和中国央行实践相结合,提出现代中央银行本质上是要与市场、公众进行信心的博弈。危机后,各主要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非常规工具,虽力挽狂澜,但书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这类政策工具 易进难退 ,且边际效果递减,容易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和声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央行应珍惜并用好常规的政策空间,统筹好货币和信用
人工智能浪潮已至,各行各业有何场景创新和颠覆式发展? AIGC塑造者如何看待未来? 生成式AI的下一步,将怎样赋能各类企业? 2023年,无疑是属于大模型的一年。AIGC打开了大众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并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创业热潮。 百模大战 彻底激起应用的千层浪,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已初现端倪。 如今,产业智能化革命的未来列车驶来,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浪潮在此交会,抓不住此契机,企业前路何在?AIGC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可能? 在大模型竞相涌现并赋能干行百业的时代背景下,吴晓波带领作者团队经过实地调研与深入采访,从人工智能技术流派、AIGC创新企业、传统应用场景下的创新、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四个主要维度,对来自计算机、互联网、新能源、医药、科研、设计、电商、游戏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开启了我国全面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本书从理论基础、核心问题和战略实施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内涵、重点问题和实现路径。作者多年来从事宏观经济和政治经济学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共有三个核心篇
本书从数字政府的概念开始讲解,梳理了我国数字政府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当前数字政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统筹规划、考核评估、互促发展等角度剖析了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思路,从政府职能入手展望了数字政府的丰富场景,从数据治理、开放、共享、运营等方面描述了政府数据价值的释放之路,从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网络载体等方面介绍了技术对数字政府建设的强力支撑。本书期望为数字政府行业从业者、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参考,期望数字政府建设能持续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数字社会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特征、显著特点等,指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要任务举措,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成果。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以创新引领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和关键抓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部署的重大战略性议题,事关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全局。 本书作者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领军团队,系统整理既往研究成果,首次成体系地从创新引领角度,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解读,并给出实践参考。 本书拟从理论逻辑、发展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位一体的视角,以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解读以创新为主导、以科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 产品开发平台 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 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
本书以手资料出发,记录了中国资本市场3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过程,比较客观地回顾了我国资本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若干重大事件,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 股票热 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集中统一监管;从深圳股票认购证的 8.10事件 到股票公开发行的全国推开;从初的中国人民银行混业监管到成立中国证监会的分业监管;从以联办 白皮书 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设计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从计划经济下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到以国家体改委 黄皮书 为标志的股份制试点;从深圳大胆闯的B股发行到成功探索以H股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历史弥足珍贵的回忆。 本书从大国崛起和大国博弈的视角出发,以境内外金融危机事件为线索,思考国家金融战略和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推进注册制改革、规范理财市场发展、处理中
党的 二十大 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金融,国之重器。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的有力支撑。 本书从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重要维度 超大规模人口与市场、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和平发展与全球治理、完善现代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等,集结呈现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金融方略,旨在为我国全面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可行之策。
并购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其重要性毋需多言,但在如何并购上,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成功的并购案例是我们市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好工具。所以并购案例成书却非常必要。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各方博弈的*后结果,包括了监管者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购并双方的博弈、中介机构参与的博弈、其他市场因素的博弈,等等。因此,好的并购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好结果。 这本书更多地的是写给市场的,无论是对于收购方还是并购方,无论是对独立财务顾问还是评估与审计机构,都可以从案例中寻找灵感,体会在既定规则下各方如何完成这场博弈大戏,玩味博弈背后充满智慧的妥协,以及参与者对规则的理解以及开创性的思路。本书阅读建议: 寻找并购案中的底层逻辑。 无论对错,每个并购案例都能读出底层逻辑。一个并购案*终谈成,一定是收购
1980年代是一个经济学家群体作业、团队作业、发挥组合影响的时代。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 *代,出生于1920年以前,几乎都是忠诚于共产主义的 老布尔什维克 。1949年后,是他们怀着后人难以想象的理想,参与创建了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度;又是他们*早觉悟到这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制度,以极大的勇气批判、改革他们亲手建成的制度,像孙冶方、薛暮桥、蒋一苇,等等。 第二代,出生于1920 1940年。他们中有的在民国时期上大学,接受了西方经济学训练,像刘国光、董辅礽、高尚全;有的1949年以后入大学,以学习《资本论》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为主,改革开放后,得以学习现代经济学,像吴敬琏、赵人伟。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参与了体制改革,也觉悟到经过改革的制度有各
近年来, 逆全球化 冲击叠加新冠疫情,各国经济持续下行。中国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本书针对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难点,分18个专题,从学理、体制、政策三个维度,运用现实案例作分析,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作者长期担任中央党校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好评。本书语言生动简练,内容深入浅出,适合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阅读。
本书根据发达国家的理论渊源,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从多方面描述了中国产业集聚区的地理分布格局,以集聚在某些区域的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艺术材和数字内容产业集群,以及以大批量制造为特征的专业化产业区,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劳动力问题和环境问题,并分析了调研中的鲜活实例。全书逻辑清晰,文字精练,论据确凿,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中国式增长如何摆脱 中等收入陷阱 ? 中国企业 超越追赶 的路径与模式是什么? 如何用创新构筑穿越周期的力量? 本书基于吴晓波教授三十余年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中,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以《科学》杂志的 世纪之问 为切入点,首先对世界上较少的几个实现成功追赶国家的历程和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中国自 洋务运动 以来直至改革开放的追赶历程和经验教训进行脉络式的梳理、研究和总结,接着对现有追赶理论展开了系统回顾和理性批判。在此基础上,从二次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机会窗口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对 超越追赶 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构建。 书中系统研究了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并总结背后的规律,构建抓住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实现 超越追
《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用直观的数据、典型的案例,以小切口大主题式的写作方式,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了新时代这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辉煌成就。本书以习近平经济思想 七个坚持 为纲,客观记录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经济治理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战略部署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生动实践、成功经验;系统梳理了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业、交通、商贸物流、金融、财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消除贫困和民生保障、对外开放等重要领域的深刻变革和亮眼成就;生动描述了中国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充分展现了国家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展示了百姓在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深刻阐述了
《经济学通识课》 1871年,奥地利学者卡尔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发表,标志着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诞生。门格尔和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分别独立发现了边际效用原理,引发了经济学领域的边际革命,被誉为 边际三杰 。后来奥地利学者庞巴维克、维塞尔继承和发展了门格尔的思想,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发扬光大。由于这些人都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 奥地利学派 。1912年,奥地利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也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集大成者米塞斯发表了《货币与信用理论》,使得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理 论日臻完善,为奥地利学派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米塞斯也跻身于欧洲秀的经济学家行列。1931年奥地利学派第四代领军人物哈耶克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观点传播到现代经济 学发源地英国,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影响力达到了。米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