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政府》收录了张维迎三十余年来的重要文章和演讲33篇,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张维迎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的前沿,他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具有极强的预见性,本书精选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张维迎教授所有对中国改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观点,他对市场经济的坚持、对主流经济学的思考和对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的建议,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本书是了解张维迎学术思想、理解宏观经济脉络、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 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 政府。这是一种 异化 。市场要有效地运行,不能没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扩展,可能导致市场本身的毁灭。因此,如何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地节制政府对市场的破坏, 是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难题。 张维迎
民营企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是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力量。本书通过对10家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民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创新性实践,凝练出个人与集体、中国与世界、主体性与主动性、简单与不简单、平衡与协调、方向与方法、可能性与现实性、人与万物、小面馆与大事业、名与实等10组经营哲学理念,为当代中国企业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经营哲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全书多维度、多视角探讨融合之道,结合诸多实际案例,讲清楚为什么要融合,怎么融合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领域,全书前沿性展开了独特分析,描绘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新画卷,结合实例,前瞻新领域,绘就融合新蓝图,提供了全国性融合新典范,引领文化科技融合新未来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 后红利时代 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终,引领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
欧美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在启动新一轮的改革。 新的改革,带来了各种发展的机遇。但全球化的经济联动,需要我们把自身的发展放到世界这个棋盘上考虑。 如何厘清世界经济新的游戏规则?新一轮改革中的机遇又在何处?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重启(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以全球性的视角,纵论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以全球性视野解读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思路、方向与可操作性,阐释未来全球版图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让我们在摸索中有所依仗。 拨开重重迷雾,点拨机遇所在!
《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以探讨、宣讲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为主题,对中国未来改革与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作者都是经济学界的大师和泰斗,是讨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极有影响力的声音。 本书选编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高尚全、陈锡文、张卓元、樊纲、汪玉凯、郑新立等30位专家、学者*学术文章结集而成。主题契合当前中国时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热点和前沿。本书对党政干部、经济领域、社会各界了解和洞悉我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会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1956年,慈溪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在宗汉诞生,这是中国现存能够找到确切翔实资料,且至今具有完整沿革传承的第一家乡镇企业。自此,宗汉快速发展,解绑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沉淀浓厚的市场文化和商业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乡镇企业家,成为现代企业家的摇篮。 本书作者基于实地走访和深度调研,以中国经济发展改革为主轴,串联宗汉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创业群像故事,从慈溪宗汉黎明农庄粮棉加工厂的诞生开始,分五个部分全面回顾了宗汉乡镇企业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浴火重生的全过程。 书中真实还原了宗汉乡镇企业从初创到扩张,从弱到强,从地区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发展脉络,以及当地通过工业化一步步改变命运,从田野走向城市,从农村走向世界的历程。书中还重点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
本书作者1992年以课题组长和主撰稿人的身份完成了我国首个黄金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报告,至今伴随中国黄金市场改革走过将近30个年头。本书是作者对这30年从业经历的梳理,以个人视角,对我国黄金市场发展进程进行全面回顾,记述其中所遇的人与事。内容延我国黄金市场化发展沿革展开,分为入门篇、建设篇、发展篇、超越篇、政策篇、期货篇、行业篇、法制篇等。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书在梳理文化产业界定和分析文化与旅游关联性的基础上,概括出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经典模式,并以文化旅游产业先端的云南省为案例地,深入对比甘肃省陇南市情,最终得出甘肃省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本书是 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丛书 中的一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正确领导下,陇南也和全国一道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勤劳勇敢的陇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成实干力量,探索出多条扶贫的路子。本书讲述了9个陇南在电子商务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开拓进取,并取得优异成绩,带领乡亲们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的振兴案例。比如 陇小南 自营电商、 康润珍果 的网上销售、 陇上斤弘 微商和自媒体运营、艺禾产品包装设计助推电子商务、陇南祥宇橄榄油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等。本书作为基层的乡村振兴案例图书,可为其他地方拓展思路做参考、做榜样。本书属于原创的故事性案例图书,故事性强。
这是一本写给中小民营企业家的实战指南书,旨在帮助他们掌握企业引爆增长的密码并找到企业层级跃迁的路径,实现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 本书内容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 创新:引爆增长的支点 ,分别用三四个案例讲述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第二部分是 联盟:引爆增长的捷径 ,分别用三个案例分析民营企业如何进行对外联盟与对内联盟;第三部分是 文化:引爆增长的起点和至高点 ,分别用三个案例分析如何利用企业的文化基因与文化杠杆。第四部分是 品牌:引爆增长的明灯 ,分别用三个例子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品牌升级和自有品牌实现跃迁。第五部分是 管理:引爆增长的里子 ,分别用四个例子分析如何深化企业的常态管理与未来管理。
经济增长中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课题组编 著的这本《经济增长中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围绕耕地资源保护政策评价、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实证检验以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度量和案例 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试图揭示经济增长中耕地资源变 化的现象和规律,解释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 用之间的联系,探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衡量方法 和影响因素,为完善政策和行动提供依据。《经济增 长中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包括13章,可分为 4部分内容。 ,政策评价。梳理和评述我国耕地资源保护 和管理政策,概述国外典型国家(地区)耕地保护和 管理的政策和做法。 第二,实证研究。耕地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 ,其作用体现在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层面,本书 中分别利用省级和国别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国内外的实 证检验
本书从多维度分析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各项制度,并配上详尽且丰富的市场公开案例,以通俗、直白的语言帮助中小投资者读懂上市公司的公告,解读分析上市公司公告内容,增进对上市公司运作模式、内部架构等方面的了解,减少在投资过程中 踩雷 的风险。本书共分五个章节,分别为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简介;二、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种类;三、上市公司临时公告的定义;四、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五、公司治理的案例。对上市公司从事公告披露工作的专业人员和中小投资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重点探讨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思路和对策。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并非单项改革,而是一个改革体系。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将理论、实践和政策相结合。本书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将供给侧改革与全面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明确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改革中的“精准改革”。供给侧改革涉及供给主体、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及其影响因素、存量调整和培育增量等,明确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发挥企业的作用、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如何走中国人自己发展的道路,需要调整结构,需要改革,这都需要从党和政府,到公民形成共识。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干一些大事,需要精气神,也即21世纪的中国精神。同样,这种中国精神,也根植于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中。一个对未来没有憧憬和企盼的民族,也就没有它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它的精气神,即民族之魂。那么,中国人21世纪再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源于哪里?作者认为,来源于中国人对21世纪生活和发展的憧憬和企盼,来源于中国人对未来自己、自己家庭、所处社会和这个国家的责任和信任、希望和梦想,来源于对这种中国愿景和理想的追求。
本书为吴敬琏教授80岁生日研讨会“发转与转型中的制度”上各位学者的发言,讨论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否会良性发展、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基础、中印经济比较,以及中国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案等。 吴敬琏教授也就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已经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央行行长周小川、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已经时任建行行长郭树清都做了重要发言。
《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作者立足于国际产业转移与当前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实际,以产业分工理论、贸易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投资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以产业链分工为切入点,探索新型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的特点、转移的实现机理、空间结构以及经济效应等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中国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