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冬连著的《探路之役——1978-11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改革开放研究丛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 从 经验看,社会主义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本书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梳理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发展与生态的“两个半球”思路及其匹配判断分析,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基本模型,并就其中涉及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具体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聚焦中国35个大中城市和l6个长三角城市,解读各个城市的生态投入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与发展效率,提出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模式和各指标要素的优化路径建议。同时选取不同投入产出类型的典型城市作为案例加以深入剖析。 本书理论扎实、立足实际、体系完善、数据翔实、解读到位、案例丰富、分析深刻、表达形象直观。 适合政府管理人士,从事城巾-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科研院校相关 领域研究者参考
高波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起持续致力于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本书将其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按主题编辑出版。 本书聚焦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发展,系统地阐释了培育企业家精神,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本书从微观和宏观的视角,深度探讨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情景机制,并试图构建动态演进分析框架。以史鉴今展未来,我们应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风险投资、社会信用、市场与政府行为边界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而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限度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重点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剖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促进中国全面建成
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履不停,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各个领域的沉疴积弊,经济 是迅猛发展。但是,回顾4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的改革依然存在不少痛点和新的难点。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是否会持续,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户籍制度改革为何仍未能解决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怎么才能使创新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金融、税制、对外贸易、环保等领域改革的方向又在哪里? 张军,王永钦主编的《大转型(中国经济改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名为“大转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非凡成就,使中国从贫困的发展中 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型;二是当下改革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让中国再次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期。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会如何?作者们从严谨的学术角度出发,通过剖析中国经
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之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本书通过分析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梳理十八大以来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脉络,分析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应对措施,探索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