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下,以期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本书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变迁轨迹出发,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政府与民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凝练出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一体两翼、合力推进”,并由此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为什么要在中国发展与建设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长租房市场?怎样设计和建设中国住房租赁市场? 《中国住房租赁市场指南》由住房租赁领域从业多年且深度参与中国住房租赁市场规划与设计的专家学者领衔创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逻辑、实践路径以及行动方案。 住房租赁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赋能,有效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住房租赁行业是在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攀高、宏观杠杆率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经济行业。《中国住房租赁市场指南》以市场功能视角,剖析了住房租赁行业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及房地产转型升级的价值,系统全面阐述了中国住房租赁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住房租赁行业制度的发展路径,给出中国住房租赁市场建
本书聚焦于中国城市化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从1949—2014年我国 实施的相关政策文本入手,以政策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归纳解读了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进行评价。全书按照“历史与现实归纳、实证分析、理论建设、政策思路”的逻辑图谱,使整个研究建立在中国过去的政策运行事实与当前的国情之上, 基于数据分析与理论建设,对城市化进行趋势研判并建言献策。本研究表为城市化政策研究,实为以政策为观察对象,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化的深层机理与发展逻辑,探索未来中国城市化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本书参照“问题设定—个案剖析—模型建立—模型解读—理论建立—方法建立—实践检验—问题延展”的整体研究思路,借鉴了系统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既有理论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图解建模推演、理论分析建构、实践运用佐证等层面,对乡村建设的“系统性”问题展开阐释与论述。
本书以“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为特征,围绕“城市品读、城市建设、城市治理、城市记忆、城市梦想”五个课程模块,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讲述中国城市的发展故事,梳理中国城市的当代风貌、展示中国城市的未来蓝图,以此来展示中国当代城市的特点内涵、价值意义、风物人情,深刻剖视现代城市社会经济的基本规律,总结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再生和利用、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专题。 本书可作为各类与城市相关的院校和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对中国城市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借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确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法,探究城镇化进程中有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首先,回顾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不同阶段下的两种特殊路径:土地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并综合分析城镇化进程中“软件”和“硬件”视角下均存在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显著变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水平需要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机制,来产生正向促进作用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然后,分别选取人力资本高级化和基础设施结构优化作为两个驱动机制,并具体从总量—结构双层面来实证分析城镇化水平与驱动机制共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和异质性影响。 ,本书在明确城镇化水平结合驱动机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基础上,综合驱动机制的总量和结构层面、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异质性角度来对城镇化进程中有效驱动全要素生产
乡村古镇复兴的关键在于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入当代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领域,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创意设计人才是推动这种转化的关键所在。本书以海峡 乡村古镇复兴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政策、乡村规划、创意设计、非遗利用、文旅融合、新媒体传播、区域品牌等不同角度,聚焦乡村古镇的保护、利用及其创意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将相关理论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进行有深度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观点与对策建议,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及相关创意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基础设施PPP模式是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建设领域的创新模式及新兴方向,但是基础设施PPP模式在中国各领域的推广效果却不高,如何有效地治理PPP项目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基础设施PPP项目绩效普遍从管理学范式角度(即管理绩效优化)来探讨,本书稿将从治理角度来解析基础设施PPP项目“契约-关系”二元治理机制,分析并回答了“何为基础设施PPP项目二元治理机制”“如何改善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绩效”两大问题。本书稿从宏观的制度环境与微观的项目治理两个维度构建了基础设施PPP项目“契约-关系”二元治理机制理论模型,系统的阐述了PPP项目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制度环境及项目治理理论分析框架及其作用机理,探讨了中国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机制优化途径,体现本书稿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为理论界和实务届提升基础设施PPP项目治理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挑战,如何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帮助党员干部坚定“防风险、守底线”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苏州实践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切实提高专业能力和统筹水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 安全建设的城市样本,积极展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苏州新作为,我们专门组织人员编写《防风险守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苏州实践》一书,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和使用。全书紧扣新时代以来苏州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反映苏州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和进展成效,讲好苏州发展故事,塑造美好江苏形象。
本书以房地产长效机制为研究对象,以房价为主要分析变量,重点研究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影响效应、政策体系及政策组合。在文献梳理房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BMA和MC3模型方法,识别与估计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并对主要城市的房价波动进行估计和效应分解。 以“三稳”为目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不同层面影响因素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利用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模型,对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短期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和机理进行经验分析;以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出为自然实验,利用RD和DID模型方法分析房地产长效机制对房价的影响效应。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两级三三合一”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政策体系,即中央和地方两级,供给、需求和市场三个层面,稳定、结构和增长三类政策。然后,利用fsQCA方法探析长效机制
本书围绕“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城市GTFP”的研究问题,按照“理论分析→现实基础→实证检验→研究结论”逻辑开展研究。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外部性理论、产业协同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以“本地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为主线,多维度构建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GTFP三者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本书的研究假说;其次,运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方向性距离函数-两期曼奎斯特罗恩伯格生产率指数分别测度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城市GTFP,并分析了二者的时空演化特征;再次,基于2005-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城市GTFP的机制; ,结合理论分析和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
工业化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碳”目标下,重庆与全国大部分工业城市一样,面临着 大的挑战,需要经受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同时,也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持续创新能源科技新优势的新机遇。本书以重庆为例,综合运用自上而下Kaya分解,自下而上的IPAC模型、LEAP模型和EPS模型构建了IPAC-LEAP-EPS城市模型通过软连接方式进行情景定量分析,探索重庆实现可持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路径与关键举措,总结提炼科技支撑典型工业城市的低碳发展的模式,提出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三大政策和行动。以期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提供参考,促进工业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书适合政府部门决策者、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低碳环保科技人员阅读。
本书在 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框架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该类型项目的特性,通过对项目与城市承载力关系的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完整的城市综合开发项目预评价体系及理论方法。本书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体系的城市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理念和预评价理论,可以直接指导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实践。本书建立的有关模型、指标体系以及提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策划、项目评价、投资决策、建设实施以及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案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