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加快建立健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结合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本书以“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理念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督全业务流程智慧化管理需要,探索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内涵、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并基于各地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工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依托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支撑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实现路径。
本书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基于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变迁过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远景目标,剖析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瓶颈,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提炼 外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总结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建议。 本书适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农村研究人员、涉农 领导干部和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粤港澳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粤港澳大湾区两届规划论坛会议材料——“粤港澳观察蓝皮书(2019)”“粤港澳观察蓝皮书(2020)”的基础上,同时收录两届湾区对话的会议成果及“城PLUS”相关微信文稿,形成湾区观察、湾区见解、湾区对话三大部分。 首先,在湾区观察部分,第1章重点研究 趋势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并在分析《湾区纲要》和借鉴他山之石的基础上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与目标路径进行研判,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 使命和战略路径。第2章从生态、人文、创新、互联、协同五大湾区的视角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针对湾区未来发展应变提出独立见解和学术分析。 此外,粤港澳研究中心的“城PLUS”公众号,囊括了长期关注粤港澳地区的各领域专家学者。本书在取得各专家
......
本书遴选的文章都是作者在水电、能源管理平台上,结合工作实际,着眼于 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发展、农村农民、减贫脱贫、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发展)、 组织、 合作、现代科技等问题,深入研究、思考后,提出的政策建议、改革思路和组织开展工作的意见以及实践成效。这些文章早年大都发表在中央和 核心刊物上,反映了 “十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水能资源开发、水利经济发展的探索历程。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 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 严重的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强度、结构,直接改变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过程,是碳排放和吸收的双重主体。本书探讨如何科学评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驱动和响应机制,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和动态演化,划分城市低碳治理分区,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路径和区域协同减排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转型,助力 “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所研究议题不仅属于当前学界的热点和前沿,也是我国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需求。 本书可供从事土地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整治与修复、城市发展与管
2023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深度调整中。 从发展动力看,2023年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在202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发展动力减弱,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降低。但是,也应看到房地产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从增量与存量两方面挖掘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从市场风险看,风险防范与化解仍然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问题,应从土地入市、保障房供给、房屋收购储备等方面防止房价大幅波动。从市场预期看,供给方面,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开发投资额持续下降,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需求方面,居民购房意愿低迷,部分贷款购房者选择提前还贷以减轻负债和利息负担。因此,应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修复信心,改善企业与购房者的市场预期。 从市场趋势判断,预计2024年房地产行业大概率维持筑底企稳态势,下半年在政策效果逐渐显
......
......
本书基于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以乡村地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效应为逻辑主线,系统揭示城镇化过程、农业农村发展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探明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交互作用规律及地域特征。从影响因素、传导作用方式及其程度入手,定量模拟和测度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基于理论解析、案例剖析、经验总结,提出转型期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科学路径及政策建议。本书对于新时期、新常态下,贯彻落实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可供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参考,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教学参考,以及农业经济、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研究与
《高聚物注浆技术研究》本书研究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强度问题,强调了半刚性基层的重要性。随着道路使用年限的增加,基层的疲劳寿命和早期破坏成为了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注浆技术,通过压力和材料的膨胀硬化来填充孔隙、挤密加固,提高结构强度和阻止沉降的发生。 《低碳环保路面铺装材料技术综合应用》则从低碳环保的角度介绍了四种沥青材料技术:温拌环氧沥青技术、水性环氧沥青技术、双滚筒连续式拌和大比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成套技术、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这些技术旨在解决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通过近6年的研究与实践,采集了大量RAP样本进行分析,提出优化与提升慢行空间措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道路交叉口高品质建设理念与策略》则针对城市交通问题,提出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与管理的重要性
......
文集分上、中、下三卷,采用篇、章、节、目四层结构形式,共设9篇32章96节1附录,基本上以红寺堡开发建设的时间先后和事件主次为顺序安排章节内容。上卷首立《概论》,从红寺堡开发建设的背景和创业情景、建设成就与成功经验、奋斗目标、表达感恩之情等方面来揭示文集主题。三个篇目中《历史足音》简要交代历史上红寺堡的基本情况; 《世纪丰碑》主要叙述红寺堡开发建设的背景、创业历程和情景、创业故事与英模事迹; 《大漠长歌》选编了同时代或内容上与开发建设关系紧密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来增强叙事的情景。中卷设置的三个篇目, 《在希望的田野上》概述红寺堡开发建设初期在农业、生态、城乡建设以及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绩; 《十年求索铸一剑》简要总结了红寺堡开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典型经验和创业精神的形成; 《放歌红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高原上发育着19座城市和474座城镇,这些城市和城镇肩负着守护 安全和护卫“亚洲水塔”的历史使命。高原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过程是青藏高原 烈的人类活动过程,不可避免地对高原脆弱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开展青藏高原城镇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就是为选择具有青藏高原特点的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探索美丽青藏建设之道提供科学支撑。本书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解析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时空演变格局与未来演变趋势,科学评估青藏高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和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青藏高原工业化、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揭示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0/2021》,以“全面小康,应对疫情,城市 新”为主题,邀请了25位专家学者分别为相关篇章栏目撰写了文章,系统介绍近两年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的 进展,重点介绍了应对疫情、城市 新相关方面的进展情况。全书分为综论篇、论坛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和附录篇等六个版块。《综论篇》全面反映2020年中国城市发展状况,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安排了有关城市发展综述和城市发展十大事件,以及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化、城市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进展概述;《论坛篇》选登了知名学者的文章;《观察篇》力求从第三方视角观察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专题篇》围绕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案例篇》介绍城市治理中的 案例;《附录篇》收录了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大事记、城市政策法规文件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