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所著的《城乡中国(修订版)(精)》记述了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已经出现的解决办法一一写下,以期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本书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变迁轨迹出发,深入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及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解读了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城乡关系演变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出政府与民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凝练出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一体两翼、合力推进”,并由此提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
该书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房地产价格进行了较全面地介绍:一是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中利用市场均衡的分析方法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二是房地产估价学科利用一些估价技术和手段,具体地估计和揭示某一宗房地产在某一特定时点的市场价格;三是,资产定价的理论和技术在商业房地产和各类房地产衍生证券中的定价应用。将传统的房地产估价课程进行延伸,希望不仅仅教给读者房地产估价的技术,而且让读者 为系统地了解房地产价格形成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接触一些房地产资产在资本市场上的定价过程。
本书从大城市化理论、大城市化实证、大城市化机理、大城市化拓展,应对大城市化挑战策略等五个方面对大城市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 学术界对该领域系统研究不足的空白。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视角新,将大城市化研究放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考察,使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有机衔接;理论新,提出大城市化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假说和城市规模结构由“金字塔形——橄榄形——倒金字塔形”梯次演进的“三结构”转型过程;观点新,提出大城市化孕育于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中前期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化 。中后期由大城市化 ,收入增长导致的消费结构升级是大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 本书对城镇化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我国省际边界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省级行政区边界地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探索基于协调发展理念的城市与区域互动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等问题,提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确立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遵选、评价方法;并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为研究区域,提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省际边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探索我国中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政府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用书。
徐有威、陈东林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 第2辑小三线建设与国防现代化)》为国家社科重大项 目(项目批准号13 ZD 097)。内容包括:特稿 三 线遗产概念、类型、评价标准的若干问题 20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国防工业布局的调整与完善 三线 建设与中国国防现代化 ,专题研究 皖南上海小三 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 上海皖南小三线东至化工 区个案研究 北京小三线军工厂建设研究 ,手 稿 三线建设日记选编 ,口述史及小三线档案整理 和研究等。
本书是国家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 之一,该套丛书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由三部分组成:总论卷、专论卷和模式研究卷,《双创驱动新型城镇化》属于模式研究卷。 新型城镇化有多种驱动机制,双创驱动城镇化立足于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不光概念新,而且和中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精神高度吻合,是一个全新的新型城镇化驱动理论体系。同时各地也有很多创新实践作为支撑,突出表现在以 一、二、三产联动 为特征的农村产业创新、以 农民创业 为主的主体创新、以 产业小镇为突破口 的载体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给予保障。陕西西咸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主体创新为源泉、以载体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西咸双创驱动城镇化模式,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参考。 本书作者贺
城镇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及国际经验比较来看,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为配合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本书三位主编厉以宁、艾丰、石军受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托,开始组织撰写“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
城镇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及国际经验比较来看,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为配合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本书三位主编厉以宁、艾丰、石军受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托,开始组织撰写“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 这是一套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配套的丛书。为配合这一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9月把通过广泛考察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特别是关于对新型城镇
本书基于城市和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区域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空间视角透视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区域差异篇探讨互联网技术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从省际层面分析互联网技术扩散对区域差异变动的影响。《BR》城市体系篇考察互联网技术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影响作用,重点从新兴互联网产业的空间分布分析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的变动态势。城市空间组织篇以上海为例,分析软件产业、网上购物、无线城市的空间组织和空间效应。本书试图把握当前新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新趋势,从而为理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未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BR》本书可供科技经济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影像是当今城市传播的主流符号载体,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起到重要作用。在上海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旨在从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题材纪录片和社交网络短视频入手,研究其对于塑造上海城市形象、探讨其生产和传播的创新改进;另一方面运用了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有代表性的视频文本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对未来上海城市影像的创新提出策略建议。
本书系统回溯古往今来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尝试构建城市进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历次科技革命与城市的范式变革,聚焦国外典型未来城市(区)及 雄安新区等 前沿城市案例,聚焦城市技术变革与治理变革的“双重整合”,梳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可能对城市带来的场景变革,提出“科技、产业、空间、治理”集成的未来城市认知思路,进而前瞻适应未来之城、应对科技变革和场景变革的城市治理应对思路。 ,基于历史视野、 视角、中国实践,展望为人类城市进化探索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本书从城市化、城市形态、城市理性发展、城市交通与住房、城市土地、城市房地产税与公共财政六大方面讨论城市发展及其问题和相应的城市政策对策响应,既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成因和机制,又从实证研究归纳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既总结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又分析中国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既分析市场机制下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模式,又揭示政策干预城市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并根据国际经验分析总结许多城市政策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目标的缘由。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发展学习和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员参考。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是一场社会领域的革命,它将彻底地改变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终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型的城市社会。面对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需要。
《强城时代》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报告的 辑。本书用数据说话,以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数评价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活力。在中国,人口正在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中。想要了解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就要以系统性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格局。多年来,陆铭教授等多位学者致力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关注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等。他们提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资本市场活力指数等重要概念,全面、立体地解读发展与平衡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关系、都市圈内部的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为社会各界预测宏观经济及城市发展趋势提供重要支撑。无论是地方政策的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个人的置业和就业的关键抉择,都需要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之上,这本书提供的分
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和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具体扶持政策,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顺利转型具有现实意义,也对国内其他的资源型城市避免陷入“矿竭城衰”的怪圈具有借鉴意义。本书在总结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及其转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全面阐述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及突出问题,从制度层面分析其由盛到衰的过程及其致因,在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代表性城市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扶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