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刑法定主义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个课题。本书的三部分内容是我在不同阶段对罪刑法定主义思考的成果。篇是对罪刑法定主义的法理解读,虽然平铺直叙,不见波澜,但以体系性的叙述展示罪刑法定主义的一般精神。第二篇写于1997年刑法修订过程中,是为罪刑法定主义立法化而摇旗呐喊之作。该篇内容曾以《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为题,发表在1996年《法学研究》第5期,是我个人为满意的一篇论文。这一篇是对罪刑法定的法理阐述,围绕罪刑法定主义,贯通古今、外以及立法与司法等数个向度,’使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上得以展开。第三篇是在实现罪刑法定的立法化以后,对罪刑法定的司法化的关注之作。该篇内容曾以《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为题,发表在《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这一篇是对罪刑法定的现实阐述,结合有关案例和素材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分别属于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律。本书将我国现行刑法及其全部修正案、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关于刑法确定罪名的全部规定以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刚刚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作了统一辑成,汇于一书,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刑法与全部刑法修正案条文辑成。我国的现行刑法由1997年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和八个刑法修正案构成,由于上述文本各自分离,使已经修订过的法条内容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文本之中。为了便于读者查找和使用刑法有关条文,本书严格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告的上述法律文本对现行刑法条款进行了编辑合成。本书还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高铭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刑法学界 泰斗 。 2016年11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决定授予高铭暄先生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高先生多年来对中日刑法学术交流的贡献。 201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 中国刑法的国际视野 学术研讨会暨高铭暄先生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庆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 该书收录了高铭暄教授、冯军教授、高桥则夫教授、西原春夫教授的文章,对中日刑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比较研究。此外,收录了高铭暄教授荣获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表彰词、答谢词、祝贺词,以及在北京举办的高铭暄先生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庆祝会上的发言,结集成书,以祝贺高铭暄教授荣获早稻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本书的内容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
刑法立法论研究应当坚持“时代性意识”“本土化经验”和“中国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基于此,对当下中国的刑事法治建设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当下中国的刑事法治建设面临“有规则,无规矩”的社会现实困境。一般而言,国民(包括司法者)自觉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依法依规行事,才能真正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实现刑法的法益保护目的和人权保障目的。因此,面对“有规则,无规矩”的刑事法治建设困境,就应当特别强调通过刑法引导国民守法,培育国民守法意识养成的日的。此即当下中国刑法 现实意义的规范引导目的。“罪”之立法设定作为刑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亦应当以规范引导刑法目的的实现作为前提导向。对当下中国刑法中的“罪”之立法设定进行审查,可以发现,其在内容规定和立法技术运用方面,均存在
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由此原则派生出成文法主义、排斥习惯法、排斥 不定期刑、禁止类推、刑法的明确性等多个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如何进行刑法解释、如何在刑法解释与罪刑法定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是法学中一件复杂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任务。《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的关系,并结合刑法分则对这一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刑法是 的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保障性地位。我国于1979年制定刑法,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形成了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23年12月29日通过,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二)共修改补充刑法7条。这次修改主要是就行贿和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规定作进一步完善。
......
本书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 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 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全书由“全过程参与和见证新中国刑法立法”“著书立说,弘扬刑法理念,传播刑法知识”“传道授业培育英才,传授刑法学理论”“潜心刑法理论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开拓区际刑法和 刑法研究领域”“关注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热心公益,建立基金造福后人”“享誉中外众望所归,树立中国刑法新形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 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
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由此原则派生出成文法主义、排斥习惯法、排斥 不定期刑、禁止类推、刑法的明确性等多个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如何进行刑法解释、如何在刑法解释与罪刑法定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是法学中一件复杂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任务。《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的关系,并结合刑法分则对这一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客观反映了我国刑事和解的现实状况,是关于刑事和解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了解中国近年来刑事和解实践的重要窗口,对关注我国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的读者一定会有所裨益。 《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由三部分组成。刑事和解:法律家与法学家对话录部分,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法学家与来自实务部门的法律家,就刑事和解问题展开了一场高层次对话,该对话反映了我国刑事和解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状况。刑事和解的实际状况部分,文章的撰写者主要来自探索刑事和解工作的一线人员——检察官和司法行政人员。要了解中国的刑事和解实践,首先要了解法律实务者对刑事和解的真实看法和感受。刑事和解典型案例部分,精选了全国十一个省份的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提供的83个案例。这些案例,无论是案件类型还是
秘密侦查是指法定的侦查机关以揭露和证实犯罪为目的,严格依据法定程序针对侦查对象所实施的,在主观上有强烈的保密需求,客观上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运用过程中对侦查对象不公开的一种收集证据和査明案情的侦查活动。 陈惜珍著的《秘密侦查法律规制研究》对秘密侦查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以期对我国完善相关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