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浩教授主编的《民法学原理》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中国民法学经典教科书,曾荣获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该书取材广泛,资料详实,论证严密,思想深刻,风格独特,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法学院师生和法律从业者的推崇和喜爱。《民法学原理》初版于1991年,并于1997年、2000年两次修订再版。惜2000年修订第三版推出后,再无新版问世,至2022年张俊浩教授仙逝,该书已绝版多年。此次再版邀请该书副主编刘心稳教授、姚新华教授以及原作者费安玲教授、刘智慧教授等对本书进行重排校订,既为满足众多读者的期待,也为继续传承这本堪称中国民法教学里程碑的经典作品。 《民法学原理》分为绪论与本论两大部分,设有绪论、总论、物权论、知识产权论、债权总论、债权各论、继承权论七编。对我国传统民法学教科书的观点
司法案例不仅是立法发展的源泉活水,也是广大法律工作者精准把握法条要义和人民群众理解法条知识点的生动教材。 为了正确适用《民法典》担保制度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该解释共71条,包括一般规定、保证合同、担保物权、非典型担保、附则五个方面。 本书根据案例的典型性、裁判思路的合规性、案例分析的精准性进行精心选编,终选取45篇案例,其中一般规定14篇,保证合同10篇,担保物权12篇,非典型担保9篇。所选案例多为人民法院或部分高级人民法院裁判的典型案例,凸显了案例的示范性。 在内容上,高度提炼案例精华,突出与《民法典》担保制度新规则相关的争议焦点、审判难点,通过深度解读条文要义,指明司法适用路径。在体例上,首先,本书以该司法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数十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民法典进行体系化、规范化评注的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学术工程。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的撰写规划,将《民法典》全部1260个条文依规范意义脉络划分为90个规范群,作为写作单元。写作进程与发表出版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对规范群中的核心条文撰写评注,经评注工作坊集体讨论修改后,先行发表于法学期刊;第二阶段,对发表后的条文评注,结集出版《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以 册 计序;第三阶段,对完成的规范群评注,符合单独出版条件的,以《中国民法典评注 规范集注》之名出版,以 辑 计序;评注撰写的终成果呈现于第四阶段,届时,所有条文评注回归法
《民法简明教程》是已故著名民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张俊浩教授为民法初学入门者所编写的一本简明教科书。该书曾于2001年出版,已绝版多年,此次邀请南京大学法学院朱庆育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吴香香教授等重排校订推出,并由朱庆育教授撰写重排校订版后记。 《民法简明教程(重排校订版)》以27章60余万字的精简篇幅,以市民社会基本法为论证的指导精神,全面阐明了总论、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五部分的基本原理。 本次重排校订,基本保持了原书的原貌,只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更正和补充:第一,根据《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等最新规定,以脚注的形式对全书法条进行了新旧对照;第二,新增了两种文稿:1.书前新增冯珏教授所撰写的一篇梳理张俊浩先生学术思想的导读。2书后新增三份张俊浩教授之前未公开发表的讲稿大纲。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数十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民法典进行体系化、规范化评注的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学术工程。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的撰写规划,将《民法典》全部1260个条文依规范意义脉络划分为90个规范群,作为写作单元。写作进程与发表出版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对规范群中的核心条文撰写评注,经评注工作坊集体讨论修改后,先行发表于法学期刊;第二阶段,对发表后的条文评注,结集出版《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以 册 计序;第三阶段,对完成的规范群评注,符合单独出版条件的,以《中国民法典评注 规范集注》之名出版,以 辑 计序;评注撰写的终成果呈现于第四阶段,届时,所有条文评注回归法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 70 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民法典进行体系化、规范化评注的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学术工程。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的撰写规划,将《民法典》全部1260个条文依规范意义脉络划分为90个规范群,作为写作单元。写作进程与发表出版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对规范群中的核心条文撰写评注,经评注工作坊集体讨论修改后,先行发表于法学期刊;第二阶段,对发表后的条文评注,结集出版《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以 册 计序;第三阶段,对完成的规范群评注,符合单独出版条件的,以《中国民法典评注 规范集注》之名出版,以 辑 计序;评注撰写的终成果呈现于第四阶段,届时,所有条文评注回归法典
本书介绍了名称论、对象论、平等论、能力论、生死论之生论、生死论之死论、认识论、人性论、时间论、价值论、生态论等民法哲学理论。名称论研究民法的变迁史,对象论研究了民法的调整对象的问题,平等论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平等问题及其适用,能力论研究权利能力制度和行为能力制度的法哲学意义,生死论研究与生死相关的前沿民法问题,认识论研究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人性论解决市民主体的行为标准问题,时间论研究时间对权利的衰减和对身份的加强效应,价值论解决公平值标准问题,生态论阐述民法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全书贯彻新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作者近30年民法哲学教学经验的结晶。
《袖珍民法典评注》是以法律适用为中心,将民法学说、判例、规范融为一炉,具有多种用途的便携法律工具书。法律的适用是综合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兼顾实体法和程序法、公法和私法、规定与惯例,本书详尽的内容对法律适用者无疑会有巨大的帮助,因为它对于每一个具体法律条文提供了集中和详尽的信息。对法科学生而言,法学教科书自属必要,但仅有教科书尚有不足。教科书传递给给学生的只是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许多学生可能并不满足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而本书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民法典专业术语很多,要加强解读”。 本书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杨立新、郭明瑞担任主编,数十位法学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民法典的庞大体系,就是建立在庞大的民法典术语之上的,可以说,民法典的概念就是民法典这座高楼基础的建筑材料。因此,正确理解民法典的术语,是学习、掌握、应用、宣传民法典的基础。全书依照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民法典的基本术语进行筛选,依照民法典的规范性进行解说。在具体的词条解释中,既注重学术性、科学性,也关注通俗性、平实性,避免纯粹的学术定义。《民法典术语》正文按照《民法典》的编章顺序排列,文后附带中文名称索引和英文名称索引,便于读者检索使用。
本书分为综合、民事主体、物权、合同、担保、婚姻、继承、收养、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收录主体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并配以条文解读、关联规定以及案例。
《民法典》是一个系统化的实体请求权及要件事实的规范体系。要使《民法典》有效实施,就需要有 加科学的方法指引其在民事审判的运用。民事司法是根据当事人的权利主张寻求请求权的基础,查证是否具备相应的要件事实,并据此作出裁判的过程。我国以《民法典》为代表的民事实体法与日本的民事实体法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征。伊藤滋夫先生依据多年审判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很早就提出了在民事司法中如何妥当、高效适用民事实体法的方法和理论——“要件事实论”。本书正是伊藤先生自己多年来这方面潜心研究的代表力作,以在诉讼实践中正确应用要件事实理论为出发点,对于中国审判实践亦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从过去11年审结的知识产权案件中精选了40个著作权典型案件汇编成书,从中归纳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法律适用问题,以反映*人民法院在著作权领域处理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方法。
民法典人格权独立成编,实现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任务。为全面学习民法典人格权编,深入理解和把握民法典人格权编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我们特邀《民法典》立法的全程领导者与参与者王利明教授组织撰写本书,逐条解读民法典人格权编新规定,阐释人格权编所体现的新理念、新理论,以飨读者。 本书以民法典人格权编文本为基础,全面系统、详细深入探讨我国人格权编各条文所涉及的法理问题,深度专业阐释各条文的基本含义和内在理念,旨在为读者理解和适用民法典人格权编条文提供全景式的认知和体系性的指导。
本书介绍了名称论、对象论、平等论、能力论、生死论之生论、生死论之死论、认识论、人性论、时间论、价值论、生态论等民法哲学理论。名称论研究民法的变迁史,对象论研究了民法的调整对象的问题,平等论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平等问题及其适用,能力论研究权利能力制度和行为能力制度的法哲学意义,生死论研究与生死相关的前沿民法问题,认识论研究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人性论解决市民主体的行为标准问题,时间论研究时间对权利的衰减和对身份的加强效应,价值论解决公平值标准问题,生态论阐述民法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全书贯彻新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作者近30年民法哲学教学经验的结晶。
本书除了什么是民法哲学的序言以外,包括名称论、对象论、平等论、能力论、生死论之生论、生死论之死论、认识论、人性论、价值论、生态论、契约论。名称论研究民法的变迁史;对象论研究了民法的调整对象的问题;平等论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平等问题及其适用;能力论研究权利能力制度和行为能力制度的法哲学意义;生死论研究与生死相关的前沿民法问题;认识论研究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人性论解决市民主体的行为标准问题;价值论解决公平值标准问题;生态论阐述民法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契约论研究了身份与契约两种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契约诸论。 全书贯彻新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作者24年民法哲学教学经验的结晶。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 《民法总则》总体说明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研究及参与立法的情况,对民法总则的立法背景、过程,其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地位及其通过的重大意义,民法总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等进行总体性说明。下篇为 《民法总则》逐条释义 ,从立法背景和目的、条文含义、适用要点、法理基础等方面对民法总则逐条进行深入解读。同时,选取司法实践中的200余个经典案例附于相关法条之下,结合民法总则及相关法律规范进行点评分析,为民法总则条文的具体适用提供指导。此外,附有《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 2017年3月8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和《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等相关条文对照表》。
本书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不断扩大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背景,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数理推演、实证检验,以及与 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比较,分析了中国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重构 的特征、就业重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协调性、就业重 构与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及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制度性因素的约束、 产业政策的失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过低等原因,就 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偏离,城乡发展严重失衡;财 政与金融支持,人力资本水平,第二、第三产业的产 出状况对就业重构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全国范围内,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构的进行扩大了中国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重构的进行扩大了该地区城乡
《民商事办案全典》是作者根据20多年的审判研究工作实践,对民商审判zui常用的法律司法解释文件的整理,其中包含对法条的释义。 本书分为民事编和民事诉讼编,其中民事编分为十三个章,民事诉讼编有十六章。每一个章节下又分为若干个小节。民事编涵盖:综合、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合同、劳动争议、公司企业、证劵期货、保险票据信用证、知识产权、海事海商、侵权责任、诉讼时效以及涉外民事关系。民事诉讼编涵盖:综合、立案、管辖、回避、诉讼参加人、证据、送达、调解、财产保全、强制措施、简易程序及一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执行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以及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