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了发展中 的农村社会运动,以巴西为例,探讨了社会运动和法律及政治的关系,揭示了宪法和执法机制在履行社会正义方面的重大失败及背后的复杂原因。该书运用详细的实证证据,并着重探讨农村社会斗争与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三重论点: ,在法律制度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权力关系;第二,它们对社会法律结果的主要影响;第三,社会运动在纠正权力失衡和实现法律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本书围绕承包地“三权”分置框架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展开较系统的专门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书稿对土地经营权展开学理研究和制度研究,丰富承包地“三权”分置特别是“放活经营权”的研究素材和
《东非土地法改革——传统抑或转型》回顾了1961—2011年东非7个 土地法律的发展和变化。本书分为两部分。 部分是对改革进行思考的概念框架,并对转型发展与传统发展进行对比;前者的目标是改革,以确保土地法中的社会正义,而后者的目标是继续以殖民地的方式处理土地法和土地管理。第二部分对自20世纪90年代年前后开始的土地法改革时期每个 的土地法改革进行了深入和批判性的调查。帕特里克?麦克考斯兰(PatrickMcAuslan)认为,改革的总体效果是传统的:向土地市场转移是殖民政策,土地使用权的个体化和传统使用权的消亡,所有这些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的特征。东非的土地法改革的经验将对研究土地法以及 广泛地研究法律和发展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
耕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当前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下,我国耕地保
《东非土地法改革——传统抑或转型》回顾了1961—2011年东非7个 土地法律的发展和变化。本书分为两部分。 部分是对改革进行思考的概念框架,并对转型发展与传统发展进行对比;前者的目标是改革,以确保土地法中的社会正义,而后者的目标是继续以殖民地的方式处理土地法和土地管理。第二部分对自20世纪90年代年前后开始的土地法改革时期每个 的土地法改革进行了深入和批判性的调查。帕特里克?麦克考斯兰(PatrickMcAuslan)认为,改革的总体效果是传统的:向土地市场转移是殖民政策,土地使用权的个体化和传统使用权的消亡,所有这些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的特征。东非的土地法改革的经验将对研究土地法以及 广泛地研究法律和发展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
本书选择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权实现机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探索,在调查研究各地方试点经验及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对试点地区规范性文件的统计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综合述评,找出需要深入研究的薄弱环节。书中探讨抵押权实现途径、抵押物处置方式、利益平衡及制度协同等问题,构建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农村土地抵押权实现机制。
本书选择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权实现机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探索,在调查研究各地方试点经验及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对试点地区规范性文件的统计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综合述评,找出需要深入研究的薄弱环节。书中探讨抵押权实现途径、抵押物处置方式、利益平衡及制度协同等问题,构建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农村土地抵押权实现机制。
《农业用地保护的法制规范研究》编著者宋才发。《农业用地保护的法制规范研究》是我承担的“中央民族大学国家‘985工程’第三期建设重点立项项目”的终成果之一。农民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粮食是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土地又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保持粮食供求平衡,根本的措施就是要保护好耕地。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