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从法学学科出发,结合环境法医学交叉学科开展编写,全面、系统地呈现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论、环境司法诉讼程序相关制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与技术规范。本书从环境法基本概念入手,按照学理和法律分类,详述了环境民事侵权诉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不同类别诉讼的具体程序,系统地介绍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具体技术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建立规范和实践的联系。
法学研究领域都不是什么私人园地,研究者能够形成并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实际上乃是公意。研究者表达通过研究而形成的意思,实际上只是把略显凌乱和模糊低沉的社会公意声音加以整理和放大并传输出去而已。但为了确保这种表达的真理性,表达者必须确信自己所传达的确实是公意的声音。法学是人的生存样式,从事法学就是以追寻法学真理的样式去生活,而人的生存是极其复杂的事情,其真理必然受各种各样因素的遮蔽。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真理是要去揭示,则法学的真理则是要去说明。说明之为说明,必含有说服的意味。人们往往容易接受自然科学的真理,然而当一个法学理论认识摆在人们面前时,对其真理性的考量就不会是简单的,争论在所难免。所以,在法学园地中进行劳作,就特别需要追求真理、献身于真理的精神。真理乃是某种神圣的东西,所以人
环境资源审判指导2017年第2辑(总第5辑)环境资源审判指导包涵六个栏目。环境资源审判政策与精神收录了优选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在《优选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的意见》
在生态文明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当前环境行政执法、环境民事司法、环境刑事司法、环境行政司法、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与公检法互动的法治实践如火如荼。但很多环境执法、司法人员并非法学或环境法科班出身,急需一种理论
环境和资源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刑法作为最终、最严厉的保障法,介入环境保护的力度应当加强。因此,环境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受到法学界和司法界的重视。本书主要内容:(1)环境刑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环境刑法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环境刑事立法的沿革;境外环境刑事立法简介:环境犯罪的界定及构成特征;环境犯罪的分类;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环境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2)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监管失职方面的犯罪;废物污染环境的犯罪;破坏动物资源的犯罪;破坏植物资源的环境犯罪;破坏动物植物保护制度的环境犯罪;破坏土地资源的环境犯罪;破坏矿产资源的环境犯罪。(3)环境刑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剖析环境刑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
郭红欣著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研究》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对环境风险规制现实困境进行反思,对其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进行思考的有益尝试。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环境风险呈现出不确性定、系统性和制度性的特点,而传统的环境风险规制受限于线性思维的影响,以及对科技的依赖性,呈现出一种行政僵化状态。法律在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受风险社会、法律系统论和协商民主等理论的启发,基于环境法内在的反思理性,环境风险规制应当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核心,实现有效的环境风险沟通。本书对环境法当下发展进行思考,对于环境法的理论研究以及现实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排污权及其交易制度是西方 在探索环境问题市场化解决机制的过程中确立一项法律制度。该项制度设计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允许排污具有有限的流通性,以实现环境要素供给与环境排放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要素主要以行政法律关系为基础进行配置,在大陆法系现有的行政法律框架下,私法主体间的行政交易又被严格禁止,这使得在美国、欧洲等地盛行已久的这项环保利器在我国无法施行。为弥补法律体系中的这一缺陷,本书提出应适时转换排污权制度的 法依据逻辑思维,通过半环境要素物权化的制度设计与传统民法的移转规则相连接,实现环境要素的法化配置,以置换原有行政法在资源配置问题上的僵化规范,消除采行排污权交易的法律障碍。
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旗手,是他们两个人在理论上的 贡献,使动物保护主义不再只是一种情感、一种姿态、一种口号,而是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哲学根据,雄辩的逻辑论证和迫切的当代意义。 该书是两个人共同编选的一本文选,为动物权利的辩论提供了一个从古到今的历史视角,让我们了解从 时代、古希腊、中世纪、启蒙时代直到 出色的哲人和思想家们如何看待动物的本性,如何论述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责任。 辛格和雷根对于他们的主张充满自信,所以这本文选中收录的文章决不仅仅是拥护动物权利者的附和,而是将自古以来人们对动物权利的争论客观地展现出来,让 激烈的动物歧视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进行 激烈的交锋,因为动物权利是人类诞生至今所面对的 艰巨的道德挑战,不仅仅依靠我们的感情和爱心, 需要所有人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