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我国跨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的形成及完善这一主线,以基于府际协同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提出的研究分析框架为基础,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访谈调研、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跨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的形成历程及主要特点、协同机制的构成内容及缺陷、协同机制的生成逻辑及现实解释、协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实证检验、协同机制的完善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来说,本书主要进行了以下讨论: ,提出研究问题和建立研究分析框架。第二,阐述我国跨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的形成历程。第三,阐述我国跨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的主要构成内容及缺陷。第四,探讨我国跨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的生成逻辑及现实解读。第五,讨论我国跨界环境行政执法协同机制结果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部分实证检验。第六,基于上述讨论,从强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此后相关部门发布了四个实施新环保法的配套法规。2015—2017年,环保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专家团队对上述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与适用情况展开调研与评估,竺效主编的《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实施与适用评估报告(2015-2017年)》就是这三个报告的总成果。报告对四个配套办法的实施与适用情况进行了多向度分析,展现了科学的调查与研究过程,主要内容包含对四个配套办法法律文字的准确性、明确性、规范性进行文义评估,对适用难点、条款使用率、疑难典型案例等的实施和适用情况进行评估等,旨在为我国环境保护立法与司法实践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的数据和资料,推进中国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排污许可制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排污许可制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改革,从地方探索到 推广,从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到固定污染源核心管理制度,从单一要素到综合许可,从重点污染源到“全覆盖”,从一条原则规定到一部部行政法规和规范,承载了几代环保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本书对排污许可管理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解读,并以附录的形式给出了现行排污许可管理相关规范和指南目录,可为企业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环境资源法论丛( 1卷)》为连续出版物,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负责人吕忠梅教授担任主编,集结环境法领域前沿的 论文,设有民法典绿色专题、制度研究、外国法撷英、书评等栏目,本卷选择了法典编纂与长江保护立法两个点,以期从不同侧面呈现法学理论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展示环境法学研究在变革期的新方位与新使命。
本书立足于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微生物资源、海洋动力资源等海洋自然资源的储备和分布情况,梳理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并重点针对对所涉及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和阐释,分析现行
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基础,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紧密相连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的长远未来。本书旨在集成福建在森林、湿地、流域、矿产、区域、海洋、耕
本书以环境行政主体活动的属性和类型为逻辑起点,以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为路径,从预防、修复为主的现代环境司法理念出发,通过对环境行政救济构造之基础理论的诠释,对现有环境行政救济类案例的实证研究和世界主要 环境行政救济模式的比较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的便捷、完整和有效的环境行政救济之构造,为我国环境行政救济程序立法的完善提供可行的建议。
生态减灾是人类通过保护、维护、修复和建设的方式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防止、减少或转换灾害风险,提高“社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冲击,实现预防与降低灾害损失的一种新型减灾方式。同时,生态减灾也是一种用
\"本书是一部学术型环境法教科书,是作者近十年环境法教学科研的体系性思考。本书不仅对环境法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主流观点等进行阐述,而且紧扣中国环境司法案例,以期推进环境法的公私法融贯性研究。在内容体例方面,通过“规范-学说-案例”的灵活切换,以及立法论和解释论的综合研究,从环境法学的主体性、体系化、本土化等方面,对环境治理以及环境法的现代化、现代性等议题进行有益探索。在结构编排方面,每章的开始和结尾列出内容提要、关键词以及研究选题,从基本概念分析开始,渐进到法律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再进阶到环境法学原理的探讨和判例分析,精心描绘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图景。规范:展示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新成果,如美丽中国、环境基本国策、 环境义务、环境法法源、环境法典、环境基本法、高水平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