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是我国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民法研究系列著作中的一册,已在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多次出版,且享有很高的赞誉。2009年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大陆法学研究和教育有深刻影响。 《侵权行为》作者以侵权行为法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侵权行为法的基本理论体系、一般侵权行为、特殊侵权行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比较、论述,并贯穿了比较法学、案例法学的精髓,使读者透过每个法律问题,体会到侵权行为法的博大精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审讯语言学是研究审讯语言技巧与方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审讯语言是审讯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侦查讯问的重要工具。因此,与其他领域里的语言学比较,审讯语言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在反贪侦查工作中亲身参加过许多重大疑难案件的审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审讯经验,本书将作者的亲身经验分析整理为审讯语言学专著。审讯语言学的研究目的决定了审讯语言学的性质,审讯语言学是为侦查讯问人员提供在审讯活动中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
本书以《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制度主线,阐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型单一制国家里:法院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党政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互动,进而形成组织架构、人事经费、支持配合、制约监督上的制度关联;作为优选审判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监督指导全国3500多家下级法院,如何实现司法政策“自上而下”的有序传导,并在此过程中“轧平”地域与发展上的差异;司法审判和司法改革又是如何与党管政法、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原则融为一体,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除了介绍现行文本、起草情况、运行实效,本书力图还原制度的形成过程、回溯改革的来龙去脉。经过这样的还原回溯、史实比对,可以发现:当下习以为常的概念或表述
一本为教而写的公司法教科书。 初版至今二十载,每一版皆为用心之作。以对中国公司法自身的关注和讨论为基本定位和终极目的;注重参考域外成熟的理论和制度以及司法经验并在比较法的意义上使之原理化;再将之与中国具体公司实践相结合,使之“本土化”;意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公司法的基本原理。 因应《公司法》的新修改,第五版更是推陈出新之作。结构上,本版新增了公司登记专章,国有独资公司扩大为国家出资公司,并另立专章;内容上,本版涉及绝大多数条文的修改和完善。同时,第五版的修改吸收了近年来实践中的有效经验。 该书在中国知网《中国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总被引频次和近五年被引频次中均居前列。既适于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成为实务工作者的有效参考。
这本专著,主要分国企招标采购管理、招标投标法律实操和国企招标监督管理三大板块。 国企招标采购管理板块,主要阐述国企招标的本质特征、招标采购管理的困惑困境、强制招标制度在国企的适用、不同项目类型特性的采购策略、国企招标的法律适用及招标管理职能设置与制度体系构建等内容。 招标投标法律实操板块,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梳理招投标关键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和可能产生的争议焦点,有针对性提出防范风险、加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国企招标监督管理板块,系统梳理国企内部监督、外部行政监管、审计和巡视检查和社会监督、举报等不同监管渠道的职能发挥、关注重点,以及国企承接各类监管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书既照顾国企招标的管理实践,也考虑实操经验,还涉及合规管理,旨在为国有企业招投标实操和监管提供一本实用
金斯伯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于2020年9月18日因病去世,引起全球关注和广泛报道。这不仅因为金斯伯格一生的卓越贡献,还因其司法立场对美国政治版图和社会运动的深刻影响。金斯伯格是出类拔萃的法学家、法官、律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先锋人物。面对历史的惯性、社会的成见、判例的束缚,她披荆斩棘,通过切身行动,一步一步改写了美国司法史,改变了美国女性地位,也为其他社会边缘群体的平权做出非凡贡献。金斯伯格是司法正义的代表,其坚韧传奇的一生使其成为国民偶像和文化符号,广受尊敬与推崇。同时,金斯伯格也因为其鲜明的立场与“异见”而受到不同政见者的批评,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本书结合15年的长期研究、访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述了金斯伯格的生平,以史学家的洞见、通俗流畅的文笔,展现了美国社会和司法机制
本书旨在对我国及国外(主要是欧盟和美国)最近十年来(2013-2023年)在数据权属和数据交易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综述,以期梳理学术研究脉络,形成某些学术共识,继而在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增量的学术研究。本书共分为五编、十四章。第一编为“导论”,主要讨论了研究数据权益和数据交易时必须解决的基本概念问题,同时也对数据权益体系进行了介绍。第二编为“个人数据权益与个人数据交易”,包括三章,分别研究了个人数据权益、个人数据的授权机制以及个人数据的交易。第三编为“企业数据权益与企业数据交易”,包括四章。第四编为“公共数据权益与共享开放、授权运营”,包括三章。第五编为“数据安全保护与数据跨境流动”,包括两章,分别对数据安全保护义务与数据跨境流动进行了研究。
本书深入比较了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以下简称香港)的法律制度,搭建了内地与香港多元法律实践的桥梁,本书也是首本由内地律师、粤港澳大湾区执业律师、香港执业律师、大律师、法律人士与法学研究生共同编撰的著作。本书包括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婚姻家庭与继承纠纷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与合规制度等综合性内容。通过实操案例提供办案指引,不仅能够给内地与香港法律界人士执业提供一定参考,促进专业交流与法律服务的合作,也可以给青年学生,以及对涉外法律有兴趣的人士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对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的基本认知。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何兵教授及其团队办理的经典案件的辩护词选摘及解析。每篇辩护词简要介绍了案情和办案过程,梳理出辩护意见写作思路,并在正文部分对辩护词进行整体拆解,从辩护背景、体系架构、切入角度、论证方式等方面进行细节阐述,呈现出高水准的辩护词写作范本。第二部分是作者从事刑辩业务三十年的所思所想,收录为“半山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建设的殷切关怀。本书中收录的案件,有的被收入人民法院案例库,有的被收入《刑事审判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有的推动最高人民检察院修改相应的规则……这些都是刑事辩护律师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留下的坚实的足迹。
比例原则被视为公法的“帝王原则”,当下在全球广泛传播中面临适用危机。为了消除合比例性分析存在过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弊端,应当通过适度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构建多元审查基准等路径,不断推进比例原则的准确化,但又不能过度限缩合比例性裁量而妨碍个案正义的灵活实现。本书跳出了大多以司法为中心的法学传统研究范式,从立法者、行政机关、法院、权利人等多元视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参考德语、英语、中文等国内外大量一手文献,首次全面从公私法角度系统构建了比例原则适用的方法论体系。
《行政上的主观法与法关系》由(日)山本隆司著
《清代法律与清代政治》收录了林乾三十多年来有关清史研究,特别是清代法制史研究的具有影响力的二十多篇论文。作者在大量档案的基础之上,聚焦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清代立法与司法、清代政治与权力运行、清代社会与结构转型等四个主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本书诸文对清代立法及法律适用问题、清代强化皇权政治的方法、清代群体性事件和官民冲突等方面,有着深刻独到的审视和见解;丰富的档案史料基础,也使得解读颇具故事性。
本书从仲裁和审判实践出发,设置“裁判观点”“深度解析”“裁审要点”“实操指引”四个版块,结合作者长期的审判实践经验,对普遍性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化、多角度的详尽论述,帮助裁审人员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本书以家庭关系在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和变革中所显现的规范调整问题为着眼点,运用案例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试图在时代背景下重新厘定现行法秩序中的家庭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家庭关系中的核心领域即婚姻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赡养关系展开讨论,对婚姻关系中的同性婚姻问题、夫妻关系中的忠实义务问题、生育权行使问题、夫妻共同债务问题、亲子关系中抚养纠纷问题以及赡养关系中的孝敬问题等作出回答,以此管窥家庭关系传承与变革中的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与社会主义法治共同作用于我国当代家庭关系调整的具体方式,最终助益《民法典》第1041条第1款宣示的国家保护婚姻家庭的目的的实现。
本书所论的“商法一般条款适用”,主要是从“纸面上的法”到“行动中的法”的法秩序实现维度进行分析,包括“适用解释论+剩余立法完善论”的双向展开内容。其伴随我国《民法典》总则编及各分编的制定及实施全过程,从立法论的角度,对商法一般条款加入《民法典》进行了较全面与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就《民法典》实施后商法一般条款的法律适用问题作了更全面与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将研究重心落脚于三类(替代型、补充型、冲突型)商法一般条款(以下统称“三类规范”)的法律适用及完善方面。
《刑法注释书》是一部系统注释刑法的实用型工具书,注释栏目包括:立法要点释义,相关立法,立法解释及解释性意见,司法解释、司法指导文件及其要点注释(理解和适用精要),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长联席会议纪要,“两高”指导性案例,最高法院公报案例,《刑事审判参考》案例,公安文件等内容,并加以适用提示,帮助读者准确、快速地适用刑法。第三版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进行全新修订,除删除过时失效的内容外,增补、调整近20万字。
\"为什么你的律所专业水平那么好,却做不好律所行政管理?提成制+一体化能否破解律所管理的瓶颈?想探索律所管理的奥秘,你需要读一读这本《律所一体化运营的卓建实践》。《律所一体化运营的卓建实践》一书是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多年来深耕律所管理的全面总结,面对新时代律师业的机遇与挑战,律所管理水平应该及时应对,尽快从律所管理的困境中做出转变。本书不仅从管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律所一体化运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且从实操角度深度展示了卓建所开展一体化运营理念、步骤及经验,详细介绍了律所在科学决策、汇聚精英、团队合作、知识管理、资金保障、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独创探索,可谓是一部匠心之作。\"
本书以票据法为视角,分别从民商事习惯调查对立法的影响,票据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商事裁判对商法本土化的推动几个方面出发,结合其他商事部门法内容,对民初商法本土化进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和反思。全书分为五章:本书共有五章,*章介绍我国传统票据的沿革,并对清末的 志田案 进行分析评价。第二章评述清末、民初的民商事习惯调查和传统票据习惯的整理,以及它们对民商事立法本土化的推动。与清末相比,民初的民商事立法更注重社会实用性,在公司、票据等领域,大量传统商事习惯调查成果被立法所吸纳,客观上推动了民初商法本土化的进程。第三章比较民初五部票据法草案的优劣,并对票据立法进程中移植与本土化的冲突和调和进行评析。民初票据立法成果和立法精神被此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1929年《票据法》全面采纳 共同案 涉
随着经济交往日益发达,担保已从单纯的债权保障工具,演变为兼具债权保障功能和金融产品特性的混合工具,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许多新型金融产品即以创新担保方式为核心,担保越发显示出独特的价值。本书结合生动案例,着重对我国的担保法律制度和环境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我国担保立法和法律适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对担保有关的司法活动和疑难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五版结合民法典、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等新公布的法律、司法解释进行了修订,回应了新规范、新形势的要求。
本书从不良资产处置诉讼业务司法实践出发,以专题的形式对不良资产处置诉讼中的常见和疑难法律问题进行全景式扫描,包括不良资产处置诉讼中的受理、管辖、财产保全、诉讼时效、合同效力、资产转让、优先购买权、担保、主体变更、破产衔接、强制执行、民刑交叉等问题,基本涵盖了不良资产处置诉讼全流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本书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从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数千个案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努力做到一个案例代表不良资产处置诉讼实践中的一类法律问题,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求清晰展示案件细节,准确展示裁判观点,详细阐明法院立场,并对争议焦点问题和关联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本书对不良资产诉讼法律业务既有全景式的展现,又有疑点、难点问题细节式的剖析,旨在为不良资产处置相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