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险者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于1949年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险者受困洞穴,为生存“不得不”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签选中的是最初提出该建议、却在实施前反悔的威特莫尔。最终获救的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他们是否犯有谋杀罪?富勒虚构了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见,将当时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纳入其中。1998年,萨伯续写了有关此案的九个新观点,又将20世纪法哲学的新发展引入讨论。富勒的案例设计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为各种观点交战的场地。案例本身,连同虚构的法官陈词由此成为法学初学者探讨重要法律原则的文本,本书同时也作为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而备受推崇。
本书是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就法学方法论所写的课程讲义及其学生雅各布·格林所做课堂笔记的合编对照本。萨维尼被誉为“近代民法学之父”,也是潘德克顿法学的开创者。从1802年到1842年,他在德国多所大学讲授了三十多次法学方法论课程,吸引了大批学子,这其中便有著名的“格林兄弟”。“格林兄弟”中的哥哥:雅各布·格林,在马堡大学期间认真记录了1802—1803年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他的听课笔记成为最完整、最系统的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课程资料。后世研究者阿尔多·马扎卡内,对讲义和笔记作了详尽的整理、汇编和注释。本书根据马扎卡内的汇编本译出,主体内容即是萨维尼讲义、格林笔记以及马扎卡内注释。
本书德文原著于2012年由德国贝克出版社推出,是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诺伯特·霍斯特在古稀之年为普通大众读者撰写的一部通识小书。作品关注的主题是刑罚的目的,换言之,惩罚的意义是什么?哪些行为应当受到惩罚?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检视了与之相关的、最为重要的立场。根据作者的分析,无论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主张还是功利主义者的预防论,都无法通过理性的审视。相反,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一种以普通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刑罚威慑理论。全书论述简明清晰,作者以一种普遍可理解的书写方式处理了一个哲学与法学之间颇具争议性与紧张关系的话题。
本书主要为我国司法系统内部的自愿戒毒机构提供戒毒管理方面的参考性书籍, 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戒毒模式的基础与成果, 针对基层自愿戒毒机构的管理理念、方法体系, 立足于现有的戒毒实操经验, 供日常的戒毒工作中借鉴。
本书基于实地调研,从县域治理和国家整体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基层法院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运行机理等做出了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了县域社会中司法部门的实际运行状态。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法院是县域治理中的常规性力量。相较于通常以传统司法理论或者部门法学的“内部视角”展开的讨论,本书是一种更为偏向于“外部视角”或者“法律人—政治家视角”的研究,力图从有效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高度,立足国情考察基层法院运行的实然状态及其内在机理。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司法理论描绘的法院运行面相,进而深入理解中国语境中县域司法与治理关系的深层制度逻辑。
本书是作者多年养老法律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多年养老法律服务实务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本书探讨了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防控观念,系统梳理了现行法律、国家与行业标准对养老机构设施的无障碍和消防规范要求及设备、物品的安全管理要求,系统阐述了客户风险可承受实现服务行为的六性要求、加强服务合同的全周期管理等安全服务与服务管理规则体系,以及养老机构风险控制、日常运营及服务纠纷处理机制,介绍了保障员工权利的重要性及员工的权利内容,对做好机构建设和运营资金支持提出了建议。本书选取了50余个真实案例,以增强生动性及“代入感”。 本书适合相关法律工作者、养老行业从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折狱龟鉴》是宋代法学家郑克撰著的一部法学著作,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全书分为释冤、辩诬、鞫情、议罪、宥过、惩恶、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证慝、钩慝、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严明、矜谨二十门,四库全书归为八卷。书中包含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侦查破案、法庭审讯、司法鉴定、痕迹物证、调解纠纷、辨诬雪冤、定罪量刑等方面疑难案例三百九十五个,并以按语的形式对其中大部分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考辨。《折狱龟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狱讼案例汇编,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特别是法学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在案件的侦破、检验、审讯、判决和平反冤狱等方面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司法实际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