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著作。全书共26章,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政策、功能、方法、话语体系等方面做了创新的研究。2024年,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40周年中,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命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在扎根现实世界、关照现实问题中更为科学地把握、理解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是中央党史研究室集体劳动的成果。 本书介绍了 1921 ~ 1949 年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分五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 党在大革命时期 、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外交官员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书中主要叙述了美国自建国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到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的外交活动,其中涉及美国200多年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或影响的多位总统和国务卿,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书中回顾了这些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主导者,讲述了南北战争、华盛顿会议、二战、中美关系正常化、东欧剧变等重大事件中的外交运作,作为美国外交的局内人,作者提供了诸多相关一手资料和深刻的洞见。作者还梳理了“美国与世界接触过程”中的五个传统:对北美的重视,对国际贸易自由的重视,同盟关系的转变,对公众和国会支持的依赖,以及对美国承担着宏大使命的想象。这些传统为研究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本书既是一部全面的
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 《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隆重推出《习近平在福建》,这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系列采访实录的第六部。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 17 年多时间,先后在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和省里不同层级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习近平在福建》主要反映的是他离开福州市,先后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的领导工作经历。在他在省域层面从事领导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如既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抓住历史机遇, 对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提出 生态福建 建设,亲手抓起、亲自主导开展集 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提出 数字福建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1978—2012)上册严谨、平实地反映了1978—1989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于一体,导向正确、史实准确、可信可读,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的正史。本书的编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和指导,若干重要问题的表述均经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对这一时期党史研究的优选水准。全书着重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教材。
2010年7月,*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本书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具体领导下,历时六年编写完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史》*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精华,并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成果。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了记述内容的完整性,将时间下限向后顺延,反映了1921 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册,共60余万字。本书随文插图400余幅,图文并茂、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部权威通史类党史基本著作的出版,是党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了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前沿问题,力图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结合在一起。作者博内菲尔德不仅揭示了从阿多诺到新马克思阅读这一法兰克福学派长期被忽视的线索,而且为我们重新思考价值、阶级和国家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严肃讨论了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指明了作为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形式的批判,更是对社会政治形式的批判,在讨论资本主义及其批判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商品参数 毛泽东选集 普及本1-4
埃德蒙 伯克的一生可以用 失败,失败,失败,部分成功,再次失败,最终和彻底的胜利 来概括,两百多年来,他声誉日隆,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枢性思想家。他倡导的继承传统、尊重秩序与自由、既要保存又要改革等思想,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观念。 本书全面讲解了埃德蒙 伯克1790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伯克深为担忧,他深刻剖析大革命中的国民议会的形式、构成等问题,从人类代际文化传递和累积文化演化的角度分析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伯克极为重视社会精英和财产权的作用,强调健全的理性和社会习俗,重视在社会连续性原则和原始契约原则下进行社会改良,力图避免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主张审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远离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十分看重权力的平稳交替和社会和谐稳
本书由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教授领衔,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黄力之、童世骏、余玉花、陈学明等12位作者编写,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代表性著作,包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等共15 部(篇),覆盖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书中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领读,主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阐述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原理,侧重分析经典著作的文本逻辑和思维逻辑,深入挖掘经典作家的问题意识。通过逐条逐段阅读文本,引导读者思考经典作家提出的问题,并阐发其当代意义,力求原汁原味读原著,入脑入心悟原理。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降顺流而下的“时势”,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赴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真理”和“时势”相结合,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人则无疑是毛泽东。是他让中国千年衰败历史就此翻盘;是他心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一举将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的局面融为整体,并用力托举起来。本书史料丰富、观点鲜明、史论结合,从三个角度叙述了这位打通了中国的脉络、使大道运行其中的伟人:一、毛泽东与中国历史,特别是千年以降中国改革与革命思想的关系;二、毛泽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思想和治理经验的关系;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作者以大历史观,对1949年之前毛泽东
当前人工智能有了空前进步,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工具以及传统的神经机器翻译软件为翻译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新契机,而要抓住这些契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AI生成的译文需要有 把门人 ,而 把门人 需要有鉴别力、判断力,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有过硬的文字修养。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鉴别力,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本书着眼于汉英翻译实践,从不同角度讨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强调翻译不是寻找对应词的游戏,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题。由于中英两种文字在词语构成、词语搭配、短语和句子组成、语法、表达习惯、形合和意合的倾向、特色用法、确保连贯的方式、对模糊性的容忍度等方面有着极大差别,不少译者所热衷的寻找对应词、寻找对应结构的习惯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翻译的作
《风雨荣光: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由苗键主编,收录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博士的文章。《风雨荣光: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从百年党的历史中精选出突出反映党的奋斗艰苦卓绝的重大而典型的34件党史史事,聚焦其艰苦卓绝的特征特色,进行叙述和描述。其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部分为重点。党史史事选取力求极具典型性,逻辑层次适中,以点带面地反映百年党史艰苦卓绝特征的整体面貌。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红军长征、“一五”计划的制定。
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间,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迁,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录、经验不同于西方国家,鉴于此,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发展。本书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和转型过程。
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专享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先锋艺术实践运动 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研究论著。作者将情境主义置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构式之中,在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历史形成,特别是影响其生成的重要先锋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究,并对情境主义国际理论构序和实践塑形中重要的核心范式 景观、情境建构、整体都市主义、漂移和异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本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问题线索清晰,是了解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的入门读物。
为什么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理查三世等是强有力的君主形象?为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麦克白会生出弑君篡权的野心?为什么胖老头儿福斯塔夫会成为莎翁戏剧乃至英国文学史中最受喜爱的经典形象之一?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或理想或邪恶的君主形象、创造了福斯塔夫等具有英国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经典角色,把《大宪章》的签署、英法百年战争、两大家族的玫瑰战争、都铎王朝的成立等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融入了历史剧中,用绝妙的政治想象力勾勒出了英国王权演化的政治逻辑。 本书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切入口,融文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重新审视英国王权从君权神授、王者尊崇到王在法下的变迁过程,为理解英国政治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
沙尔夫斯坦认为,如果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具体的政治生活相分离,政治学和伦理学理论不仅会失去对于人类事务的适用性,其理论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度也会遭人质疑;同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政治目的而摒弃道德顾虑的非道德性,则必然会赋予政治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以正当性。 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 真实 公正 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
本书是由21篇文章组成的论文集,开创性地将 政治现象学 作为现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加以分析,囊括了政治现象学研究的多个维度,主要包括:(1)完成对政治现象学的学术史梳理,揭示现象学介入政治研究的独特方法论;(2)在现象学视野下透视当代政治生活,解码日常政治行为的深层逻辑;(3)解读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阿伦特、列维纳斯、伽达默尔、梅洛-庞蒂、萨特等多位学者的现象学思想和政治观念,勾勒现象学政治哲学谱系;(4)运用现象学工具剖析舆论传播、集体记忆等一系列现代社会重要政治实践,展现理论穿透现实的学术张力。 本书呈现了现象学传统与政治哲学的思想对话,为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